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SPSS 19.0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空间错位指数模型计算出各地市的空间错位指数,对安徽16个地市空间错位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安徽16个地市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可分为4种类型,即低度正向偏离型城市、低度反向偏离型城市、高度正向偏离型城市和高度反向偏离型城市。安徽省整体上以旅游经济反向偏离旅游资源为主,且偏离程度多为轻度。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对区域旅行服务、交通区位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和空间错位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旅行服务、交通区位和旅游经济的重心都偏向我国东部;旅游交通区位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程度较弱,天津市占据优越的旅游交通区位,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旅行服务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较复杂,其中河北省的旅行服务指数较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四川、天津等地的旅行服务指数不高,但旅游经济处于中上水平,说明旅游经济与旅行服务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可以带动旅行服务的提升,相反旅行服务较发达地区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从而刺激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沙漠旅游主导型省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沙漠旅游主导型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以及ArcGIS空间可视化表达方法对2009-2018年宁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过程与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  相似文献   

4.
正确把握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错位关系,对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综合考察2011—2020年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均呈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旅游竞争力重心呈集聚分布态势,旅游网络关注度重心则随时间波动变化,大致位于旅游竞争力重心的西南方向;(2)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格局由东至西呈现出正向错位向负向错位逐渐过渡的分布特征,正向高错位区由东部沿海省域向中部省域延伸,负向高错位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特色旅游地与热门网红城市;(3)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政策导向、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促成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格局。  相似文献   

5.
以14项指标因子表征旅游资源,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及Arc GIS方法对2009-2019年云南省旅游资源和入境旅游经济的错位关系进行探究。结果:(1)全局重心演变上,旅游资源重心和入境旅游经济重心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但两要素空间错位程度不断缩小,旅游环境优化、资源等级提升、基础设施优化、旅游合作等是两要素错位程度不断缩小的影响因素。(2)局域演变上,数量方面,正错区经历“减少—增多—减少”的发展过程,负错区呈现“增多—减少—增多”的演变趋势;空间方面,正错区集聚于滇西、滇西北和边境的西双版纳州,负错区分布于滇东北和滇中地区(昆明市除外),无明显错位区主要位于滇东南地区、普洱市和临沧市。(3)优化策略上,采用“点轴面”发展战略,合理规划空间,加强旅游空间互动,强化空间引导作用,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旅游资源单体数目和旅游接待人数作为空间错位的测度指标,构建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的测度模型,对河南省旅游空间错位的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旅游空间错位现象,其中,郑州、开封、濮阳、三门峡、信阳5城市存在正向错位现象,而其他13个城市表现出负向错位现象。根据旅游空间错位程度,可将18个地市分为高错位区域、中错位区域、低错位区域3种类型,并针对错位程度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4-2018年面板数据,借助空间错位、均方差分解、冷热点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地区间的差异;2)长江经济带冷热点时空演化总体呈"东集西散"的特征,东部地区集聚特征趋于弱化,中部集聚范围趋于扩张,西部较为稳定;3)长江经济带及各省市空间错位指数受多系统多因素影响,总体空间错位影响因素为生活垃圾清运量、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多源于生态环境系统.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消解长江经济带空间错位态势的治理和发展性建议,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国内旅游空间错位领域的研究范畴和视角,另一方面为降低该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错位程度以及促使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宏观上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借助于空间错位指数,研究1982、1990和2000年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情况;微观上,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边缘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发现,宏观上,北京市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其变化是不同的,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之前空间错位不明显,1982和1990年的空间错位指数(SMI)分别是3.13和1.98,此后以年均增长1.48个点的速度达到2000年的16.81;中心城区三年的SMI非常低且随时间缓慢增长,2000年时仍小于1;城八区的SMI在20年来不断增大且加速发展;同时就业远离居民、居民追逐就业,空间错位的强度取决于两者作用的强弱.微观研究发现,居民就地或就近就业的比例较低,超过50%的通勤者通勤距离在10~40 km之间且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 h,通勤方式以公交、地铁和私家车为主,通勤距离和时间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费用的相应增长,50%的通勤者每月通勤费用在100元以下.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导致通勤给居民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很小,长时间通勤带来的时间消耗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消耗才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密不可分,两者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以池州市为例,构建了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池州市2001-2011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池州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1166升至0.8043,目前属于中度协调发展型.未来随着城市旅游经济的加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池州市要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向着良好协调发展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对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研究发现: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和区位可达性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旅游经济重心在112.2°E,37°N,旅游资源重心在112.3°E,37.4°N,区位几何重心在111.8°E,36.9°N;二维组合矩阵分析显示,晋中、忻州属于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禀赋匹配的负错位区,临汾属于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区位条件匹配的负错位区,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资源赋存及区位条件的错位主要是由其旅游资源赋存与区位条件发生错位引起的,据此提出了空间错位矫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黄河流域66个中心城市(市、地区、州、盟)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2008、2013、2018年为时间节点,对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1)2008年黄河流域95%的中心城市旅游经...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流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石羊河流域各市县区的经济和环境状况,选取了其中的3县1区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主要特点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各主管部门搜集整理到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及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10年石羊河流域3县1区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基于协调发展等级标准,对该流域内3县1区的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初步判别。结果表明:3县1区协调度都在0.5~0.7之间,基本属于勉强或初级协调状态,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对此,提出进一步促进石羊河流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彭睿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64-670
运用ESDA方法结合GIS 软件,以甘肃省14 个市州作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均旅游收入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2003-2014 年甘肃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3-2014 年甘肃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旅游热点地区长期且稳定地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其他地市长期分布在旅游冷点地区;由于旅游资源丰度、旅游经济区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呈“伞”型结构。位于“伞”型主干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位于“伞”型两端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针对这种差异,提出:(1)应当不断梳理甘肃省旅游资源赋存,提升旅游资源内涵,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提高地区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2)实施非均衡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战略。(3)不断挖掘区域旅游特色,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旅游供给水平,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曾通刚  赵媛 《地理研究》2019,38(6):1497-1511
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维度构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重心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4—201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空间格局、错位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2004—201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整体快速增长,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区域失衡特征不容忽视。东部地区整体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并伴有“西部崛起,中部及东北地区塌陷”特征。东部地区呈现“两极化”现象。② 中国老龄事业基本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空间分布由西南-东北辐射递减模式转变为显著的“中部塌陷”式,形成一条由北向南的低值集聚带,纵贯中国中部,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错位关系。③ 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正向错位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城以北等地区。空间错位强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其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④ 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和行政导向及产业结构的时空分异对其产生正向影响。市场经济规模扩大和人口老龄化未对老龄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与理论预期不符。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倒逼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哈边境地区旅游廊道空间布局与发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新疆丰富多样的边境旅游资源迫切需要寻找可行的路径加以释放。如何围绕边境旅游主题构建旅游产业要素线性空间,将是边境旅游发展需要从空间上思考和突破的关键问题。以“点-轴”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定量方法分析中哈边境地区旅游节点、旅游廊道及其旅游地发展系统,对促进边疆地区旅游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目的地形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表明:中哈边疆地区一级旅游节点有5个,二级旅游节点有7个;一级廊道节点段5个,二级廊道节点段11个;四大旅游地发展系统为哈吉民族风情边境旅游系统、塔城生态休闲边境旅游系统、博温康养度假边境旅游系统和霍霍察昭文化古迹边境旅游系统。  相似文献   

16.
生态移民过程具有规模性、集中性等特点,其对安置区土地利用产生最直接的变化,理论上具有显性或潜在的生态风险。以我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宁夏红寺堡区为例,以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三期遥感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析法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安置区景观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草地面积减少29 744.04 hm2,耕地、林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8 979.73、4 167.343 6、672.193 3、4 314.280 6 hm2,沙地和未利用地变化幅度较大,但其研究始末面积变化不大。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变化明显,且呈现出由集中连片式分布转向零散式的多核地域分布的变化格局,其中高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柳泉乡的东北角、小罗山西麓地区以及大河乡的中部和西南部,较高风险区在安置区北部地区以及大河乡的中西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较低和低度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罗山周边地区、柳泉乡的东南部、太阳山镇的西南部以及红寺堡镇的南部等地区。研究期间安置区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大幅度减少,较高风险区和低度生态风险区面积不断增加,因此生态风险总体呈减弱趋势。安置区生态风险值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说明安置区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强度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6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动态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和自组织能力的动态涨落系统,称其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和生态需要定律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满足的六大基本定律,即耦合裂变律,动态层级律,随机涨落律,非线性协同律,阈值律和预警律,这六大定律是研究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定律。对系统揭示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之间的交互胁迫和动态耦合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7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多个指标,利用ESDA、ArcGIS和GeoDa等分析方法和手段及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08—2017年新疆县域单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地域差异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县域旅游经济集聚特征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态势,彼此之间差异明显,集聚性存在显著的由北向南梯度增强的格局特征。(2)县域旅游经济的“多核心、多条带”分布逐渐形成,但并未改变“北热南冷”的分布格局。(3)受“东北-西南”方向牵引力影响,旅游经济重心轨迹变化呈多个“V”字型重叠分布,也使标准差椭圆的覆盖范围也在此方向上逐渐增大。(4)旅游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是影响县域旅游经济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并非都能促进各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  相似文献   

19.
海岛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是实现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选取中国12个海岛县(市、区)作为研究区,首先基于CSAED模型和PSR模型分别构建了旅游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其2018年旅游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最后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其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12个海岛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整体上有待提升,多处于勉强协调状态。②我国12个海岛中75%的海岛旅游发展的速度还未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但其协调程度低,其不协调的发展状态将会导致旅游的发展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③旅游吸引力和生态脆弱压力对海岛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影响显著,旅游吸引力与协调程度呈负向影响,空间上旅游吸引力对协调程度的影响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生态脆弱压力与耦合协调程度呈正向影响,空间上生态脆弱压力对协调程度的影响自南向北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旅游综合质量"评价指标,继而将引力模型进行修正以衡量各区域间旅游经济联系度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2008—2017年新疆15个地州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 2008—2017年间,新疆旅游经济关联网络密度的均值仅为0.356、网络效率均值为0.718、网络等级度均值为0.367。(2) 10 a间,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喀什地区、昌吉州、吐鲁番市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双高区域;阿勒泰地区、巴州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较高、中间中心度较低区域;克拉玛依市属于度数中心度较低,中间中心度较高区域;博州、和田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克州、阿克苏地区、石河子市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双低区域。(3)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喀什地区、伊犁州直属、阿勒泰地区等地在研究时限内属于"双向溢出板块";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巴州、吐鲁番市属于"经纪人板块";博州、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阿克苏地区、克州、和田地区属于"主受益板块"。本文旨在丰富旅游经济网络研究视角,同时为新疆各地州旅游经济发展与合作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