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孙勇  张朋锋  徐俊  白宇  赵金 《中国给水排水》2012,28(21):58-60,65
以再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微米气泡强化臭氧消毒的效果。在微米气泡发生器中,控制水气比在3.5~6.5之间时臭氧的传质效率最佳,此时液相臭氧浓度最高可达6.4 mg/L。在相同投量下,臭氧在微米气泡形式下的传质效率是毫米气泡(鼓泡曝气)形式下的2~3.5倍,并且微米气泡形式下臭氧在水中的停留时间更长,从而导致臭氧对色度、UV254和TOC的去除率更高,相比毫米气泡形式可分别提高30%、9%和5%以上。另外,达到相同的消毒效果时,微米气泡形式下所需的臭氧投量更少。在微米气泡形式下,当臭氧投量为8 mg/L时,出水中的总大肠菌群可降至10个/L以下,粪大肠菌群未检出,细菌总数可降至2个/mL。  相似文献   

2.
采用臭氧氧化技术处理含有抗生素的模拟养殖塘水体,对比普通曝气盘与微纳米曝气的运行效果表明,微气泡发生装置能够大幅提高对臭氧的利用率,降低臭氧逸失率。普通曝气盘与微纳米曝气对UV254有较好的去除率,但普通曝气对CODMn的去除效果有限。臭氧微纳米气泡曝气对水中CODMn、微量甲氧嘧啶和磺胺嘧啶的去除率分别为26. 1%,63. 95%和79. 52%。  相似文献   

3.
印染废水经反渗透(RO)膜处理后产生的高盐RO浓水可生化性差导致生化方法不适用,并且难以通过传统物化方法得到高效处理,臭氧氧化技术因其反应快、不产污泥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但印染废水RO浓水的臭氧氧化是传质控制反应,传统钛板曝气的低气液传质速率限制了臭氧氧化表观反应速率的提升。基于此,将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与臭氧氧化工艺相结合来处理印染废水RO浓水。采用半连续流试验考察了废水初始pH、盐浓度、加压停留时间、臭氧浓度和投加H2O2对印染废水RO浓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臭氧氧化法对印染废水RO浓水的色度、UV254、COD和TOC去除率比传统大气泡法均有明显提升。在废水初始pH为7、臭氧投加量为3.3 mg/(L·min)、H2O2投加量为15.6 mmol/L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采用微纳米气泡处理120 min以后,对色度、UV254、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为99.9%、79.1%、60.7%和56.2%,去除1 mg COD所需的臭氧量为1....  相似文献   

4.
微米气泡一般是指直径<50μm的气泡,由于其具有比表面积大、上升速度慢、内部压力高等区别于普通大气泡的独特性质,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并开始应用于医疗、生物、环境治理等领域。介绍了微米气泡在环境治理领域主要的应用方向,展望了微米气泡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并讨论了现有技术中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纳气浮技术对颜料蓝1为原料配制的模拟水性油墨废水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微纳米气泡的停留时间和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的平均停留时间208 s,其对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普通溶气气泡曝气。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微纳米气泡对油墨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12. 5%和53. 3%,均为普通溶气气泡的5倍;氨氮去除率为12. 7%,为普通溶气气泡的3倍。  相似文献   

6.
微纳米气泡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而在环境治理、水质净化、生物医学和提高农业生产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在总结分析微纳米气泡产生技术原理、方式和物化特性的基础上,梳理了微纳米气泡技术应用于曝气、臭氧氧化、气浮、消毒及减缓膜污染等水处理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明确了基于微纳米气泡的水处理技术的效能强化与不足,展望了微纳米气泡水处理技术未来的研究与应用方向,以期为微纳米气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9,(16)
微纳米气泡的研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微纳米气泡具有体积小较强的氧化性等特点,在浮选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微纳米气泡应用具有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目前对微纳米气泡的形成规律具有不同于普通气泡的特性等问题,微纳米气泡特性有待开发利用。简要介绍了微纳米气泡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性,通过试验研究了该技术在喷涂废气治理中的应用情况。试验主要分为漆雾捕捉及废气净化两部分,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技术对漆雾的捕捉效果较佳,对废气的净化效率约为60%,可用作喷涂废气的前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微纳米气泡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微水体的治理与生态修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相同溶解氧浓度下,探究了微纳米气泡和普通气泡两种曝气体系下水体和底泥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组的溶解氧水平维持周期长于普通气泡组,微纳米气泡的缓释性和高效复氧性可使水体内的溶解氧浓度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微纳米气泡曝气对污染物降解的促进作用更优。对属水平微生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曝气组的微生物几乎全部为好氧微生物,前18种微生物占比为67.90%;而普通气泡曝气组的微生物群落内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占比无明显差异,前18种微生物占比为41.36%。微纳米气泡曝气使好氧微生物成为绝对优势菌种,显著提高了水体的可生化性,从而加速了水体内污染物的降解。在没有对底床造成直接冲击的条件下,微纳米气泡的作用范围主要在水体,短期内对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并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臭氧消毒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捍东 《安徽建筑》2000,7(6):116-117
一、概述:在医药行业净化及制药工艺中,为对净化生产区域环境的微生物进行有效控制、需要选择适宜的消毒方式,杀灭净化环境内空气中、建筑物以及设备表面的细菌。所谓消毒即为杀死对人有害的微生物。《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第五十五条规定:“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过去对制药行业洁净室及医疗手术室的消毒灭菌的常规方法有以下几种:(1)煮沸和常压蒸汽消毒:过去对于手术器具类一般用煮沸方法进行消毒,该方法对杀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休闲娱乐方式也日趋多元化。“游泳”正作为一项新兴运动休闲项目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历史与发展自古至今,无论是为了捕猎、逃避猛兽或是遇上海难时得以自救,游泳都是一门重要的求生技能之一;除此之外,游泳还是一项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而且对配合临床治疗,促进病体康复,将会产生显著的效果,这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泳需求,大、中、小型游泳池相继在高级宾馆、高级娱乐场所、学校和住宅小区等地出现,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游泳池的水质状况对人体的健康存在着的巨大隐患也日显突出。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33):7-10
目的:探讨左旋聚乳酸(PLLA)及聚乙烯醇(PVA)为膜材的聚合物微气泡表面羧基化,对其形貌、粒径、稳定性及超声成像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对PVA膜材进行了羧基化修饰,通过红外光谱进行羧基化程度的表征。然后用羧基化前、后的PVA为原料分别制备了聚合物微气泡,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气泡形貌,Zeta电位检测微气泡表面电荷特性,并对羧基化前后的微气泡进行体外超声成像实验。结果:羧基化不会显著影响微气泡的粒径,但会改变其表面结构,形成诸多凹陷;Zeta电位检测表明,羧基的引入使微气泡的表面电荷向负电性移动,微气泡羧基化之后能够显著增强超声成像效果,延长超声成像时间。结论:羧基的引入既由于静电斥力提高了微气泡的稳定性,又可赋予其耦联其他活性物质的能力,并可显著增强其超声成像效果。本研究为微气泡的生物医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浮法玻璃产品中的微气泡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玻璃生产厂家的一大难题。文章结合生产实际对浮法玻璃微气泡产生的机理、成因以及消除处理的措施等,从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向滤后水中通入不同剂量的臭氧,使其初始浓度分别为0.11 mg/L、0.45 mg/L、1.69 mg/L,研究发现臭氧能使潜在的AOC增加95%~185%,使微生物可利用磷(MAP)增加120%~210%,降低了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与AOC相比MAP的增幅更大一些,加强了AOCpotential对细菌生长的限制性作用.研究也指出同时控制有机物和磷的量是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更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
目的观察多功能臭氧水消毒机产生的臭氧水对农药的降解作用,对细菌、真菌的杀灭效果,对瓜果蔬菜和手的消毒效果。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的方法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结果消毒机开机10、20、30、40 min后,臭氧含量分别达到0.280、0.616、0.796、1.15 mg/L。开机20 min,臭氧水对乐果、敌敌畏、马拉硫磷去除率分别为90.0%、93.0%、99.0%;浓度为0.3 mg/L的臭氧水对大肠杆菌作用4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作用8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均为≥3.00;对人工染有大肠杆菌的黄瓜表面作用12 min,其杀灭对数值>3.00。用0.3 mg/L的臭氧水擦拭手3 min,对手上自然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为1.58。结论通过试验观察发现,多功能臭氧水消毒机对农药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瓜果蔬菜及皮肤有较好的消毒效果。适合家庭和医疗机构消毒使用。  相似文献   

15.
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紫外线消毒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及紫外线消毒后大肠杆菌在可见光下发生光复活的情况,同时考察了紫外线消毒和光复活过程中大肠杆菌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的灭活率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相同剂量下高强度的紫外线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好于低强度的紫外线。经紫外线灭活后的大肠杆菌在可见光下会发生光复活,紫外线剂量对大肠杆菌的光复活有一定影响,高剂量下大肠杆菌发生光复活的能力比低剂量下的差;相同剂量下,较高强度的紫外线有利于控制大肠杆菌的光复活。对大肠杆菌ETS活性的研究表明,随着紫外线强度和剂量的增加,大肠杆菌的活性不断降低;紫外线消毒后的大肠杆菌经可见光照射后发生光复活时,其活性有所增加,在较高的紫外线剂量和强度下大肠杆菌的活性增加较少,而在较低剂量和强度下大肠杆菌的活性恢复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源地藻华会释放大量藻类有机物(AOM),AOM与氯消毒剂反应生成的消毒副产物(DBPs)会给饮用水用户带来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为此,探究了臭氧/氯消毒对AOM结构和DBP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能有效去除AOM中芳香蛋白和酚类、叶绿素a、藻蓝蛋白结构物质,但是对腐殖酸类结构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DBPs生成总量随臭氧投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主要是三氯甲烷(TCM);卤代乙腈和卤代酮的生成总量随臭氧投加浓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延长臭氧接触时间会明显增加1 h氯化中TCM的生成量,氯化24 h时DBPs生成总量与臭氧接触时间无关。在臭氧/氯消毒过程中,AOM的DBPs生成潜能低于天然有机物(NOM)。AOM有利于一溴一氯乙腈的生成,而NOM会生成更多的二氯乙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黑臭河道的危害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与原理。介绍了现阶段常用的黑臭河道治理技术——微纳米曝气技术,并探讨其在水体治理中的应用方式与作用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微纳米曝气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旨在提升我国黑臭河道废水治理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力空化强化臭氧消毒技术对饮用水进行消毒,考察了臭氧体积流量、多孔板的几何参数及其入口压力、pH值等对消毒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臭氧体积流量为0.04m^3/h;提高多孔板的入口压力有利于改善消毒效果;在入口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多孔板的孔径越小则消毒效果越好,而当总孔周长与总过流面积之比一定时,过流面积比越大则消毒效果越佳;当pH值为4~10时,提高pH值有利于改善灭菌效果;单独水力空化、臭氧氧化以及它们的联合工艺对细菌的杀灭均遵循表观一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预臭氧/生物滤池去除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预臭氧氧化技术与陶粒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去除原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考察了三卤甲烷前体物和卤乙酸前体物的转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预臭氧氧化和生物过滤组合工艺对受污染黄河水中三卤甲烷前体物的去除效果不佳,可能会引起出水中前体物浓度的升高;该组合工艺对二氯乙酸前体物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对三氯乙酸前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桡足类浮游动物存在于饮用水水源中,对饮用水安全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以剑水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臭氧对桡足类浮游动物的预氧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臭氧对桡足类浮游动物的灭活机理。结果表明,在低浓度、短接触时间下臭氧对浮游动物的灭活效率相对较低。臭氧的除蚤效率受pH值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电镜扫描显示,经臭氧氧化后剑水蚤体表发生了明显的皱缩现象。三维荧光光谱扫描发现,臭氧使剑水蚤体内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在膜的渗透压下会有少量蛋白质外泄,但在有限的接触时间内臭氧的破坏能力有限,因此有必要进行后续消毒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