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冠华  高文艳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43-1644
王长洪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关系密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通降"为基本大法,根据病机分别采用和降、清降、温降、润降、辛开苦降等治疗方法,以调畅气机,恢复脾胃的纳运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皆有玄府,而玄府更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基本通道。上中下三焦、脏腑内外、经络气血皆依靠玄府进行基本物质交换。玄府通则百病除,玄府闭则百病生。在脾胃病治疗上,玄府同样对中焦运化起着重要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即为玄府郁闭的典型表现。陈苏宁教授应用玄府理论,采取开玄府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关键为气机不畅,升降失和,治疗上依据中医证候辨证用药,同时考虑到玄府郁闭的基本病机,在辨证基础上配合中药宣剂开通玄府,以畅达中焦,开郁解闭。为中医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李培润主任医师,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长期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为切入点,对李主任运用健脾疏肝和中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组方用药进行经验总结。1病因病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中医认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然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多有不同论述。《脾胃论》谓:"浊气在阳,乱于胸中,则生满闭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多为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内伤外感。本病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治疗以调和肝脾为主,辅以心理疏导,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与辨病、辨症相结合,在临床上对反复发作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颇佳。以下介绍导师张照兰教授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主要包括其在病因、病机、分型、治疗、调护各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该文总结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孔文霞主任医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侯特点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病机表现为脾胃升降失调,兼有气郁、湿热、正虚等证,临床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调畅气机,升清降浊,运脾和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功能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疼痛、烧灼感等不适,导师李聚林从事消化系统疾病20余年,对病因病机及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疾病病位在胃,中焦气机失调,升降无序是发病基础,肝肺气机异常,虚、滞、湿、食、瘀及寒热失衡是主要诱因,治疗上重视气机升降,抓主要诱因,切其要害,以恢复气机升降为最终目的,提出疏调肝气、和中行气、平调寒热、宣降肺气四法,临证亦可取得不错的疗效。笔者总结导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方法及用药,举隅典型医案,以反映李聚林导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慢性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非器质性疾病,是消化内科多发病,临床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其病因病机尚未明确,在诸多发病因素中,精神心理因素与本病密切相关。现代医学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复发率高。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积滞等疾病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相似,辨证论治在本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从肝主疏泄、肝主情志、调畅气机入手,阐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发病率高,停药后易复发。周福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早期常以肝郁气滞为主要表现,肝郁致胃脘积热或湿阻为多,为实证;疾病久治不愈致耗气伤阴、肝郁脾虚、阴虚等虚实夹杂证。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致胃失和降。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滞、痰湿等邪实为标,而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本病当以健运脾胃,调畅中焦气机为大法。临床四诊合参,加减运用其经验方,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远期疗效较为可靠,有效地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机关键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并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寒热虚实变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从调节脏腑功能、调节气机升降、调节寒热虚实、汇通中西等方面进行论治。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五行生克学说探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责之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中焦气机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治疗上以补母泻子、抑强扶弱为治疗原则,采用泻心火以清肝、降肺气以疏肝、培中焦以平肝及"以情治情"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