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普光气藏天然气常规组成呈甲烷含量高、乙烷和丙烷等重烃含量低的组份特征,干燥系数C1/(C1—C5)介于0.989 6~0.999 6之间,明显属晚期裂解干气类型。普光古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下志留统以及二叠系有效烃源岩,现今气藏气源主要来自古油藏原油的二次裂解以及下志留统、二叠系源岩干酪根的热裂解,现存沥青对普光气藏也有一定的贡献。普光气藏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三段及上二叠统长兴组上部,为溶孔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含砾屑鲕粒白云岩及糖粒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属层状孔隙溶孔型储层。气藏盖层主要为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四段及其上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层,构成了本区良好保存条件的重要因素。普光气藏属于构造—岩性复合气藏,气藏存在3期烃类流体注入;成藏模式可归纳为"多期成藏,油气转化,晚期定位"。  相似文献   

2.
玛河气田为新疆油田公司新发现的高产、高丰度、中深层的中型高压气藏。本文以玛河气田紫泥泉子组凝析气藏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高产、高丰度气藏的开发方式、井网井距、水平井开发适应性等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优选出一系列合理可行地开发技术政策,为今后气藏稀井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宝岛13-1气田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东南盆地宝岛北坡宝岛13-1气田天然气(含油)丰度低,低丰度油气藏的原因目前仍不明确。通过尝试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QGF和QGF-E)研究宝岛13-1气田低丰度油气藏的成因及成藏特征。结果表明:宝岛13-1区梅山组-三亚组储层QGF指数很低、QGF-E强度很高,而位于同一构造带南部下倾方向的宝岛19-2区陵水组储层QGF指数很高、 QGF-E强度却很低;这反映了宝岛13-1区梅山组-三亚组储层中油气聚集时间很晚,油气充注时间晚造成了颗粒内包裹体丰度非常低,颗粒表面吸附烃类相对较高;而宝岛19-2区陵水组成藏时间相对较早,从而使储层砂岩颗粒内形成了较多的烃类包裹体;综合其他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宝岛13-1区油气主要来自本地深部烃源岩的贡献,而不是来自生烃条件相对较好的宝岛凹陷,远距离和供烃不足是其油气低丰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川中隆起安岳气田古油藏成藏时间厘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岳气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古老和深层气田,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中的古油藏经原位裂解形成。由于古油藏-裂解气藏演化程度较高、时代较老,对其成藏演化的研究,特别是古油藏成藏时间的厘定,长期以来存在较多争议,缺乏足够地球化学证据的佐证。通过最新的实测大地热流史和类似地区的烃源层生烃门限研究,利用地质类比法替代流体包裹体测温,重建关键井埋藏史-热史,厘定德阳-资阳裂陷筇竹寺组烃源层的生烃和古油藏形成和破坏的时间,分析了古油藏的演化过程。地球化学实验和相关地质分析表明,筇竹寺组烃源层生烃时间既古油藏成藏时间约为275~263 Ma,相当于早二叠世后期(孔古阶)—晚二叠世。之后的深埋使古油藏自三叠纪初期开始裂解,在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初期古油藏被完全破坏并形成大型裂解气藏。  相似文献   

5.
综合利用多种油气成熟度参数、包裹体显微观察、储集层沥青测试和颗粒荧光观察等,剖析了霍玛吐构造带的油气充注次序和充注史。研究认为,霍玛吐构造带原油来源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烃源岩,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霍玛吐构造带主要存在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大约距今10×106 a,以低成熟度原油充注为主;第二期成藏大约距今3×106 a,以天然气充注为主,伴随有较高成熟度原油充注;其油气藏经历2期充注,早油晚气,后期改造调整,并局部发生气侵分馏的成藏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姬塬北长9油藏成藏富集规律及高效建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长庆油田在低渗透油田开发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技术的持续进步,延长组下部地层逐步成为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尤其是采油三厂近年来在长9油藏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重要突破,为长庆油田及采油三厂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姬塬北长9成藏富集规律为立足点,深化地质认识,从油藏早期管理的优选高产富集区、油藏工程、储层改造、注水技术政策等多个方面阐述了长9油藏提高单井产量技术,可以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流体包裹体技术在春风油田特超稠油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凸起上,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分布层位多、原油密度高、粘度大的特征,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降解严重,导致该区的油源对比及成藏研究成为难点。针对春风油田稠油储层开展了流体包裹体主成分生标特征、包裹体光学特性、产状特征、均一化温度及盐度等实验分析,同时进行了稠油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及成藏演化分析,研究认为:(1)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油气在该区聚集成藏前就已经遭受了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后期又继续遭受降解,部分井区还存在后期充注现象;(2)三叠纪末期,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高峰,生成的油气在车拐断裂带聚集成藏;白垩纪末期至古近纪的燕山-喜马拉雅早期的构造运动,导致车拐断裂带的油气藏遭受改造和破坏,油气向车排子凸起运移,并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储层中聚集成藏,但由于研究区地层埋深小,保存条件差,油气普遍遭受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稠油;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导致车拐断裂带油气藏进一步调整改造,油气向车排子凸起运移,在春风油田的有利圈闭聚集成藏,后期又遭受生物降解形成现今的稠油油藏。  相似文献   

8.
利用包裹体分析技术对松南气田充注期次和成藏期进行初步分析后认为:松南气田存在四期有机烃类气体充注,分别为泉头组沉积时期、青山口组沉积末期、姚家组沉积末期和嫩江组沉积末期,具有多期充注多期成藏的特点;新近系以来受深大断裂的影响,幔源二氧化碳充注,形成混合气藏。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凹陷渤南低凸起B油田沙二段埋深大(大于3 600 m),储层物性普遍较差,给测井解释及油气成藏研究带来了难度。为判识致密储层含油气性,恢复沙二段油气充注史,利用颗粒荧光定量分析(QGF)及颗粒萃取液荧光定量分析(QGF-E)技术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B油田B2井沙二段QGF-Index及QGF-E因储层物性差异性明显,且现今油水界面之下存在古油层和残余油层。结合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沙二段致密储层的油气充注过程可分为三类:排烃高峰期充分充注型、排烃高峰期欠充注型、未充注型,B2井含油气层为"早晚油气充注型",而测井解释"干层"大部分为"早油气充注型"或"未充注型"。颗粒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可在致密储层中有效判识含油气层段。  相似文献   

10.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恢复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充注历史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卓  姜振学  李峰 《石油学报》2013,34(3):427-434
塔中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给油气成藏研究带来了挑战。为恢 复塔中地区石炭系的油气充注历史,利用定量颗粒荧光(QGF和QGF-E)技术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TZ421井现今油水界面之下存在古油层和残余油层,前者位于-2 510 ~-2 610 m,古油水界面位于-2 610 m,后者位于-2 510~-2 570 m,残余油水界面位于-2 570 m。在TZ103井的现今气水界面之上存在古油层,位于-2 555~-2 605 m,古油水界面位于-2 605 m。结合成藏条件分析认为,TZ421井中存在厚度100 m的古油层,表明晚海西期轻质油充注规模大,随后在燕山期发生两次泄漏,在喜马拉雅期天然气充注过程中形成凝析气顶。TZ103井现今凝析气层中存在厚度为50 m的古油层,表明在凝析气藏形成之前,在晚海西期有轻质油充注,古油层保存较好,在喜马拉雅期天然气充注过程中形成凝析气藏。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准确地恢复了塔中地区石炭系2期油气充注过程,为油气充注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1.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和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中小型叠合复合含油气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古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第三纪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第四纪走滑隆升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活动控制了坳陷、隆起的形态和规模。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走滑为特点,并伴生大量局部构造。构造演化对油气系统的形成、油气藏保存条件和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苏里格气田为例,详细讨论了弹性参数与含气性的关系:①拉梅常数(λ)、剪切模量(μ)和体积密度(ρ)与岩性和孔隙度有关,在岩性不变情况下,孔隙度增大,λ、μ和ρ都要减小,λ减小的幅度最大,ρ次之,μ几乎不受孔隙流体的影响;②孔隙含油或含气,λ/μ和纵、横波速度比(vp/vs)比值都下降,且λ/μ下降速度比vp/vs的快,含水时这两项比值均随孔隙度增加而增大;③λ/μ比值与含气饱和度呈非线性关系,且这种关系受孔隙度的影响;但ρ/μ比值只与孔隙度有关。因此,可以由ρ/μ预测孔隙度值,再根据λ/μ估计含气饱和度。依据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岩石物理理论,建立了该区拉梅常数、剪切模量和体积密度与孔隙度、饱和度的关系式,结合叠前反演和从反演的弹性参数获得的泊松比,预测岩性和气藏分布、估计储层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钻井结果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动力场,也就是地下流体势。恢复烃类形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古流体势的恢复可归结为古孔隙度、古埋深及古地层压力的恢复,介绍了这三个参数的演化模型和恢复方法。渤南坳陷沙四段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流体势分布特征表明,渤南坳陷古近系的油气藏分布与古流体势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油气藏位于流体势较低的低能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次、多性质的构造演化制约着六盘山盆地的油气成藏,以构造变形解析为基础,通过盆地构造演化和叠加改造过程的重建,确立了六盘山盆地的构造叠加改造序列,其中晚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为盆地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构造正反转,且在喜马拉雅期盆地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推覆构造发育,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烃演化,认为以石炭系、三叠一侏罗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以次生油气藏为主,而以白垩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则为原生油气藏,指出海原凹陷的肖家湾和凤凰山构造带、固原凹陷的寺口子构造带和三营隆起带以及盆地西南缘的月亮山推覆构造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惠民断陷湖盆演化过程与油气生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古近系沙河衡组是惠民凹陷最重要的生油层系,该凹陷主要由临南、滋镇、阳信、里则镇等次级洼陷组成。由于沉积过程的差异性,导致形成了各洼陷不同的生烃环境和生烃潜力。其中临南洼陷沉积厚度大,而且有利干烃源岩发育的沙四段和沙三段沉积厚度也较大,属于持续沉降一深埋藏型洼陷,在其周围形成了大规模的油气聚集。而阳信、滋镇和里则镇虽然也发育了一定厚度的沙四段和沙三段泥质岩沉积,但由于后期沉降逐渐减慢,整个地层埋藏较浅,生烃怍用缓慢,在这些洼陷周围仅零里发现有低成熟或未成熟油气,该类洼陷属干逐渐抬升一中、浅埋藏型。由于临南洼陷充填演化的阶段性和多旋回性,形成了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层。油源对比表明,目前发现的原油均来自沙三段烃源岩,而富含有机质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虽然埋藏较深、成熟度较高,但是目前尚未发现来自该源岩的油气藏。因此,沙四上烃源岩应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陆梁隆起是一个间断继承性古隆起,一直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海西运动晚期的石炭纪—早二叠世构造演化基本确立了其构造格局;油气多沿继承发育的古凸起、古鼻梁进行运聚分配。陆梁隆起存在深、浅2套断裂体系,形成深、浅2套含油气组合:深层下组合成藏遵循"源控论",近源成藏,沿梁富集,主要成藏控制要素为不整合与岩相;中浅层侏罗系与白垩系均为次生油气藏,多沿梁、沿油源断裂聚集,受构造与油源断裂控制。燕山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起改造与再分配作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高成熟的油气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区域性不整合和火山岩是否发育,是基岩型油气藏形成必备条件。今后勘探方向:深层下组合为夏盐凸起西北环带、石西凸起、滴北凸起;中浅层组合为石西-莫北凸起结合部、三个泉凸起、英西凹陷、滴南凸起断裂带前缘、滴北凸起断裂带前缘。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三维荧光测试技术基本原理,在分析原油芳烃组分组成的基础上,根据主发射波长、主激发波长、荧光强度主峰尖度、主次峰荧光强度比值等参数,将东濮凹陷胡-庆油田原油划分为5类,烃源岩划分为3类,认为广泛分布于胡-庆油田二台阶不同断块带的原油是早期成烃旋回期间低成熟-成熟原油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了阿南凹陷的发育特点及成油条件,认为阿南凹陷是一个继承性凹陷,其善南洼槽为湖盆的沉积中心,控制了主力生油区和油气藏的展布。在分析了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后指出了下步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9.
栗维民  高瞻雄 《吐哈油气》2008,13(4):319-323,333
从宏观构造演化入手,详细阐述了库木凸起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着重强调凸起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库木、鄯善和塔克泉三个古鼻隆带构造发育历程及与后期油气运聚成藏关系;联系两套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三套高渗透层与三个古鼻隆带有机匹配,形成了三种油气藏类型,指出库木凸起前缘自西向东依次发育稠油油藏、较稀稠油油藏和稀油油藏,对该区深入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阜康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山山前,受海西、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影响,其构造变形及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地质综合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晚期博格达海槽开始闭合造山,形成了博格达山前中二叠统将军庙组沉积期前陆型箕状坳陷,之上的中二叠统平地泉组潟湖相白云质泥岩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燕山运动期发生3幕强烈运动,是阜康断裂带的主要改造期;喜马拉雅运动南北强大挤压应力使阜康断裂带下盘发育了冲断型类前陆盆地的箕状凹陷,上盘发生冲断推覆.3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和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