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eICAD)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例eICAD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或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出院后随访6个月,1例在药物治疗2周后出现新发脑缺血事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无再发脑缺血事件;其余3例随访期内未出现新发脑缺血事件。1例血管闭塞的患者,经双抗治疗后,血管再通;2例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经双抗治疗后,血管狭窄明显减轻;1例药物治疗无效后血管内支架治疗患者,血管恢复通畅,无残余狭窄。发生脑卒中的3例患者,改良Rankin评分均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对eICAD的治疗,可以选择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对有新发脑缺血事件的病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夹层动脉(CAD)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方法:收集我中心前瞻性登记数据库中的17例(共18支病变血管)经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因CAD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对其归纳分析。结果:CAD所致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占同期该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7.49%(17/227)。所有患者均因TIA或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就诊;头颅MRI和DSA均发现特征性征象,颈内动脉夹层(ICAD)与椎动脉夹层(VAD)的构成比为16/2;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其中6例行支架置入术。随访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ICAD较VAD常见,TIA或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结合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是诊断CAD的主要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动脉夹层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2013-12—2015-12确诊为脑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脑动脉夹层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治疗预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动脉夹层组与非脑动脉夹层组间性别无显著差异(P=0.896);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中夹层组与非脑动脉夹层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P=0.003,P=0.007);2组间的起病诱因(动态静态),伴随头、面或颈部的疼痛,多处脑血管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4,P=0.000);2组入院时与出院3个月后NIHSS评分比较均有下降(P=0.000,P=0.000),2组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传统高危因素少、起病时有剧烈运动/外伤史、伴有头面或颈部的疼痛症状、脑血管病变较少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要高度怀疑脑动脉夹层引起.脑动脉夹层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部分病人可予抗血小板治疗,且预后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茎突过长是导致颈动脉夹层的主要解剖学异常,本文报道1例茎突过长相关颈动脉夹层导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治过程。该患者有长期的频繁低头和抬头工作史,CTA三维重建证实存在双侧茎突过长,长期机械性损伤导致左侧颈内动脉夹层,是本次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根本原因,经左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动脉夹层修复良好。茎突综合征相关的缺血性卒中应该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以降低卒中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粘附、激活和聚集是栓塞性疾病的主要环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因此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揭盲,人们对抗血小板药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就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实验室研究以及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目前中老年人高发疾病之一,其首选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防治手段已得到国内外认可。但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的现象。现阶段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复杂且多样,使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加深对阿司匹林抵抗的认识及掌握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3 h内早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溶栓后3 h内的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n=80)和溶栓24 h后的标准治疗组(n=80),观察溶栓后第1 d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第28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溶栓后第1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总发生率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8.75% vs 15%, P=0.222),但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1.25% vs 8.75%,P=0.03); 溶栓后第28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的死亡例数均为0,脑出血和其他系统的出血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安全的,而且能够降低早期血管再闭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动脉夹层致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对7例DSA证实的自发性脑动脉夹层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血管超声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33~52岁,平均年龄42.9±6.6岁。1例有高血压病史,6例无常见危险因素。6例首发症状有患侧头部或颈部疼痛,2例在脑梗死之前有TIA发作,4例前循环受累主要表现偏瘫、1例伴发作性右眼视物模糊,3例后循环受累,2例表现为头晕、言语不利,1例表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例行头颈部CTA示血管重度狭窄,可见局限性扩张。1例行颈椎MRI示右椎动脉线样充盈缺损及双腔征。动脉夹层分别位于颈内动脉颈段(3例)、岩段(1例)、椎动脉V2段(2例)、椎动脉V4段(1例)。DSA主要表现为管腔重度狭窄呈线状或伴局限性扩张、动脉闭塞、夹层动脉瘤、节段性狭窄伴远端动脉夹层形成(线珠征)。2例予抗血小板聚集、5例予抗凝治疗。入院时NIHSS评分为0~9(2.9±3.3)分;出院时NIHSS评分为0~6(1.1±2.3)分;随访3~12个月无复发及死亡,MRS评分5例0分,1例1分,1例2分。结论自发性脑动脉夹层所致脑梗死发病年龄较轻,多无常见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伴患侧头部或颈部疼痛,DSA是诊断的金标准,MR/CTA联合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确诊。早期诊断有助于识别风险,合理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主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起病,急诊头颅MRI弥撒加权成像检查示左侧枕叶、颞叶后部早期缺血性改变;急诊胸部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检查示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解离伴血栓形成,同时伴左侧颈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血栓形成。保守治疗1月后,行血管重建手术治疗,移植人工血管置换解离的升主动脉且与双侧腋动脉搭桥。术后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颈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再通;放射性碘苯丙胺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局部灌注改善。结论主动脉夹层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需仔细鉴别,为改善脑血流动力学,血管重建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椎动脉夹层致青年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治疗与转归. 方法 回顾性分析烟台山医院和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9例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夹层致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史资料和影像学检查,总结抗凝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椎动脉夹层的血管再通情况. 结果 9例患者均表现为头晕或眩晕,其中5例有颈部剧烈活动诱因,7例起病时有枕部或后颈部疼痛;颅脑MRI多有小脑、脑干梗死或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DSA检查发现均为椎动脉夹层(V3段为主),其中5例为线样征或鼠尾征,1例双腔征,2例夹层闭塞,1例瘤样扩张.瘤样扩张患者直接行支架治疗,另8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DSA显示:3个月时4例再通,6个月时6例再通,12个月时仍为6例再通,余未通者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平均随访18个月,患者均无脑卒中复发. 结论 临床上部分椎动脉夹层致青年脑卒中患者仅表现为枕部或后颈部疼痛不适,及时行脑血管检查对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内科规范抗凝治疗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改善血管状况;血管再通主要发生在抗凝治疗后6个月以内.  相似文献   

11.
动脉夹层是指血液在动脉压的作用下进入动脉壁夹层中.血管壁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并扩展到内膜和中膜之间时,可引起血管闭塞发生脑缺血;当夹层发生在中膜和外膜之间时,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常导致脑出血.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椎管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疾病,其发病初期的临床表现大多没有特异性,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有相似之处,容易被误诊为脑梗死.本研究报道2例SSEH患者,发病初期均被误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经溶栓治疗后病情急剧恶化,明确诊断后经积极...  相似文献   

13.
世界范围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且是脑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这种高危疾病,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危险因素的强化管理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早期随机试验的数据表明,在ICAS高危患者对脑卒中复发的预防,积极内科治疗比支架置入术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运动相关颈内动脉夹层致腩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运动相关颈内动脉夹层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为青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认知功能障碍(失算症、命名性失语)及偏盲.颅脑MRI显示左侧颞、枕交界区T1低信号、T2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灶.全脑血管造影示颈内动脉C1段"双腔...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伴发抑郁85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研究对208例脑卒中患者的PSD发病率、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退行病变或外伤引起内膜撕裂在血压的作用下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当血肿聚积在内膜及中层之间时可造成管腔狭窄,当血肿主要累及中膜与外膜时形成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IS)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PI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碟脉灵联合奥扎格雷纳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ib水平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纳联合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比浊法测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mg/d)前及服用2周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将病例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el sensitivity,CS)组。比较CR组和CS组相关的临床数据,并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CR组54例(23.68%),CS组174例(76.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5)、血小板数量(P=0.012)、中度颈动脉狭窄(P=0.034)、性别(P=0.049)和糖尿病(P=0.032)在CR组和CS组中均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4)、血小板数量(P=0.025)、糖尿病(P=0.026)、中度颈动脉狭窄(P=0.002)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中度颈动脉狭窄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收集2004-01—2011-06我院住院的212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另抽取同时间段内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自然人群(18~45岁)212例为对照组,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为本地区前3位危险因素,所占比例依次为61.79%、61.32%、47.64%,其他危险因素依次为饮酒(35.84%)、糖尿病(32.54%)、心脏病(25.94%)、高尿酸血症(16.04%)。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复杂,加强一级预防消除可控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10例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11例直接行血管内治疗。其中机械取栓12例,机械取栓+支架植入3例,单纯颈动脉支架植入3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1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支架植入1例,单纯动脉溶栓1例。评估术中mTICI再通等级、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第90天m RS评分,分析疗效与安全性。结果21例患者前循环卒中18例,后循环卒中3例。NIHSS评分平均15. 81±6. 44分。20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达mTICI 2 b-3级。术中并发出血1例,术后大量颅内出血1例,无症状少量颅内出血4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8例,其中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最终死亡5例(23. 81%)。术后随访第90天mRS评分0~2分8例。结论经充分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宜的单一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方法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