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低温固相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的纳米Mg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酸和乙酸镁为原料,采用低温固相化学反应合成出前体MgC2O4·2H2O, 再通过焙烧得到纳米MgO. 采用X射线衍射、 N2物理吸附、透射电镜和热重-差热技术对前体和MgO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焙烧气氛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流动干燥的氮气中520 ℃焙烧4 h后制得了比表面积高达412 m2/g的纳米MgO; 此MgO为面心立方结构,晶粒尺寸为4~5 nm, 粒子堆积成在一定程度上长程有序的介孔结构,并具有十分优良的抗高温烧结性能, 600和800 ℃焙烧2 h后,其比表面积仍分别高达357和153 m2/g.  相似文献   

2.
采用共沉淀技术制备了Ce0.35Zr0.55La0.10O1.95固溶体, 其织构和结构性能以及氧化还原性能分别采用BET、XRD和程序升温(TP)技术进行了表征. 制备了低贵金属Pt-Rh型三效催化剂, 考察了Ce0.35Zr0.55La0.10O1.95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XRD和BET的结果表明, 经600 ℃焙烧5 h后, Ce0.35Zr0.55La0.10O1.95具有与Ce0.50Zr0.50O2相似的立方结构和高的比表面积;经1000 ℃焙烧5 h后, 仍能保持稳定的立方结构和47.25 m2•g−1的比表面积, 表现出优越的织构性能和高的热稳定性. H2-TPR和O2-TPO的结果表明, Ce0.35Zr0.55La0.10O1.95具有比Ce0.50Zr0.50O2更好的氧化还原性能. 和含Ce0.50Zr0.50O2的催化剂相比, 含Ce0.35Zr0.55La0.10O1.95的催化剂具有较宽的工作窗口, 优越的低温起燃性能, 较强的水气变换能力;催化剂经1000 ℃高温水热老化5 h后, 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表现出了优异的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3.
低密度薄水铝石晶体的水热生长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Al2(SO4)3-CO(NH2)2-H2O体系在[Al3+]=0.2 mol•L-1、[CO(NH2)2]:[Al3+]=2∶1和反应2 h的水热条件下,不同反应温度的晶体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到呈多孔、针状团簇体状的微米级低密度薄水铝石晶体.采用ICP-AES、XRD、FT-IR、SEM、BET和粒径分布等手段对反应液和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140 ℃时氢氧化铝凝胶或无定形粉体的析出已大部分完成,温度升高到180 ℃后,产物的结晶度变好,堆密度从117.2 kg•m-3相应增加到158.2 kg•m-3,比表面也从75.3 m2•g-1增加到88.3 m2•g-1,但平均粒径有所下降.晶体前驱体在550 ℃焙烧2 h后完全转化为形貌相似并且比表面增加的γ-Al2O3.  相似文献   

4.
以TiOSO4和硅溶胶为原料, 加入甲酰胺作为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 采用W/O乳状液中的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SiO2凝胶微球, 通过正硅酸乙酯母液浸泡、溶剂交换、陈化和常压干燥技术制备TiO2/SiO2气凝胶微球, 采用光学显微镜、SEM、TEM和BET比表面及孔分布测定等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 典型的气凝胶微球样品是由粒径15 nm左右, 粒度分布相当均匀的球状纳米粒子构成的轻质纳米多孔材料, 表观密度为177 kg•m-3, 比表面积372 m2•g-1, 平均孔径22.78 nm, 孔隙率高达92.0%, 微球的宏观粒径为50 m. 依据制备条件的变化, TiO2/SiO2气凝胶微球的宏观粒径可控在10~200 m之间, 表观密度为150~300 kg•m-3, 比表面积为300~400 m2•g-1, 平均孔径在18.71~22.78 nm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5.
乙醇在Pt/nanoTiO2-CNT复合催化剂上的电催化氧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前驱体Ti(OEt)4直接水解和电化学扫描电沉积法制备在Ti基体上的纳米TiO2-碳纳米管复合膜载Pt(Pt/nanoTiO2-CNT)复合催化剂. 透射电镜 (TEM) 和X射线衍射 (XRD) 结果表明, 锐钛矿型纳米TiO2粒子和Pt纳米粒子(粒径均为5~10 nm)均匀地分散在碳纳米管表面. 通过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法研究表明, Pt/nanoTiO2-CNT 复合催化剂(Pt载量为0.32 mg•cm−2) 具有高达51.8 m2•g−1的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 常温常压下对乙醇的电化学氧化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乙醇氧化峰电位分别为0.59、0.96和0.24 V, 氧化峰电流密度分别达到−115、−113和−75 mA•cm−2. 复合催化剂对乙醇电氧化的高催化活性可归因于nanoTiO2、CNT和Pt纳米粒子的协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Ba、Mn对Al2O3热稳定性和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aO•6Al2O3系列催化剂.考察了Ba、Mn的引入对Al2O3的热稳定性及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Ba在高温下与Al2O3首先生成BaAl2O4,然后进一步与Al2O3反应生成具有β-Al2O3结构的BaAl12O19六铝酸盐,抑制了Al2O3进一步的烧结,提高了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Mn的引入也能够促进六铝酸盐的生成并提高催化剂的甲烷燃烧活性.采用超临界干燥法可抑制干燥过程中因毛细收缩引起的比表面积降低.所制备的BaMnAl11O19催化剂经1200 ℃焙烧4 h后,比表面积为35.1 m2•g-1,在空速40000 h-1条件下,10%甲烷转化温度(T10%)为500 ℃,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常规干燥法制备的相应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水热法制备Fe3+改性的SnO2纳米颗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Fe3+改性的SnO2纳米颗粒, 通过XRD、BET、TEM、FT-IR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对其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水热过程实现了氧化锡的直接晶化, 产物为金红石结构, Fe3+进入SnO2的晶格之中形成固溶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Fe3+改性的SnO2纳米颗粒为单分散状态, 粒径分布均匀, 纯的SnO2未焙烧前平均粒径为6.0 nm, 随着Fe3+添加量的增大, 样品的粒径减小. BET显示纯的SnO2样品比表面积为206.1 m2•g−1, 随着Fe3+添加量增大, 产物的比表面积增大, 同时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8.
纳米(NH4)3PMo6W6O40的室温固相合成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H3PMo6W6O40•23H2O和(NH4)2C2O4•H2O为原料,采用室温固相反应合成出(NH4)3PMo6W6O40•6H2O产物,用元素分析、IR、UV-Vis、XRD、TEM、TG-DTA、BET等手段确定其组成、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产物为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10 nm.纳米粒子保持着杂多阴离子的Keggin特征结构,比表面积为167.6 m2•g-1,且在465 ℃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反应中反应热能、结晶水和生成物H2C2O4•2H2O对形成小粒径的(NH4)3PMo6W6O40纳米粒子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循环伏安法(CV)、充放电测试和恒电位间隙滴定技术(PITT)研究了LiFePO4在饱和LiNO3溶液中的电极过程动力学. 研究结果表明, LiFePO4在饱和LiNO3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 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16.2 mAh•g−1, 首次充放电效率达92%. CV法估算出氧化峰和还原峰处锂离子在LiFePO4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4.3×10−11和3.8×10−11 cm2•s−1. 采用PITT测定出锂离子在LiFePO4中的扩散系数随电位的变化规律, 其在充电平台附近达到最小值5.5×10−11 cm2•s−1.  相似文献   

10.
以L-苏糖酸钙与草酸的复分解反应得到的L-苏糖酸溶液,在80 ℃下与过量MgO反应较长时间, 滤液浓缩后加无水乙醇制得L-苏糖酸镁白色粉末.用化学分析及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为Mg(C4H7O5)2•H2O. IR光谱分析表明,化合物中苏糖酸以羧基氧原子与Mg2+配位,Mg2+为sp3杂化态,配位数为4. TD-DTG结果说明,它在热分解中有一定稳定性,而经脱水和生成Mg(OAc)2,最后生成MgO.用转动弹热量计测得其恒容燃烧能ΔE为 (-10407.34±4.67) kJ•mol-1,计算其标准燃烧焓ΔcHm和标准生成焓ΔfHm分别为(-3 249.49±1.46) kJ•mol-1和(-2 786.23±1.84) kJ•mol-1.  相似文献   

11.
层柱材料(如层柱粘土、金属磷酸盐等)因其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倍受人们青睐,并其中;层柱金属氧化物是一类近年来才开发的新型层柱材料.由于制备上的困难,迄今所报导的层柱金属氧化物为数甚少,K0.8Ti1.2O4是一个典型的层状金属氧化物,但由于期没有遇水溶胀性,用常规方法无法制备热稳定的无机氧化物柱层状铁钛酸盐.本文通过先将K0.8Ti1.2O4同n-CH3(CH2)5NH3Cl反应得到正已铵离子柱撑的层状铁钛酸盐,然后再与NH2(CH2)3Si(OC2HO)3(以下简称APS)反应,最后将所得产物在空气中焙烧可得新型氧化硅柱层状铁钛酸盐,该新材…  相似文献   

12.
Ni-Mo氧化物超细粒子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卞国柱  韩波  伏义路 《物理化学学报》1999,15(11):1001-1004
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iMoO4超细粒子催化剂.使用DTA、BET比表面测定、XRD和LRS等表征手段考察了热处理条件和焙烧温度对粒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氩气气氛中于210℃分解干凝胶中的柠檬酸,可以避免柠檬酸分解时燃烧大量放热而引起超细微粒的烧结,脱除柠檬酸后的超细粉末为NiMoO4.经400℃以上的高温处理后,微粒明显晶化.  相似文献   

13.
耐温高比表面氧化锡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了氨水或NaOH共沉淀和尿素水解均相沉淀三种不同的制备方法,以及NaOH沉淀不 同的老化条件下制备的SnO2粉体材料的比表面以及烧结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减慢成核速度 及在母液中高温老化都有利于提高初始粒子的晶化程度和焙烧后样品的比表面.以NaOH共沉 淀,在100 ℃下回流老化48 h制备的SnO2具有最大的比表面和最好的烧结性能,在500、800 和1000 ℃焙烧后比表面分别为94、75和53 m2穏-1.初始粒子晶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材料中 硬团聚的减小是改善SnO2烧结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Nanometer MgO samples with high surface area, small crystal size and mesoporous texture were synthesiz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MgC2O4 · 2H2O prepared from solid-state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H2C2O4 · 2H2O and Mg (CH3COO)2 · 4H2O. Steam produced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accelerated the sintering of MgO, and MgO with surface area as high as 412 m2 · g−1 was obtained through calcining its precursor in flowing dry nitrogen at 520°C for 4 h.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N2 adsorp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rmogravimetry, and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The as-prepared MgO was composed of nanocrystals with a size of about 4–5 nm and formed a wormhole-like porous structure. The MgO also had 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its surface areas remained at 357 and 153 m2·g−1 after calcination at 600 and 800°C for 2 h,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MgO sample prepared by the precipitation method, MgO prepared by solid-state chemical reaction has uniform pore size distribution, surface area, and crystal size. The solid-state chemical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 low pollution, and high yield, therefore it appears to be a promising method in the industrial manufacture of nanometer MgO.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6, 27(9): 793–798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5.
喷雾-胶凝法制备超细莫来石粉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玻璃和硝酸铝为原料 ,通过喷雾 -胶凝法和共沸蒸馏技术制备莫来石前驱粉体 ,然后煅烧得到超细莫来石粉末 .用TG -DTA、XRD、TEM及BET研究了莫来石前驱粉体在煅烧过程中的热学性质、物相与比表面变化及颗粒大小与形貌变化 ,并对所制得的莫来石粉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莫来石前驱粉体经 130 0℃煅烧 1h可制得粒径为 2 5nm~ 4 0nm ,比表面积为 4 2 5m2 /g的莫来石超细粉 ;煅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次序为 :勃姆石 +非晶态SiO2 →非晶态Al2 O3 +非晶态SiO2 →γ -Al2 O3 +非晶态SiO2 → 3Al2 O3 ·2SiO2 .  相似文献   

16.
固-固化学法制备Ce0.75Zr0.25O2氧化物固溶体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酸铈、氯氧锆和草酸为原料,采用机械力活化固-固化学法制得前驱物,前驱物经热分解获得了相应的目标产物Ce0.75Zr0.25O2氧化物固溶体.对前驱体进行了热重-差热(TG-DTA)测试,分析了在球磨及煅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光电子能谱(XPS)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为单一的立方晶系固溶体,没有单独的氧化锆或氧化铈存在,粉体分散性好,呈圆球状,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5.8 nm,比表面积达85.4 m2/g.对机械力活化固相化学反应的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干燥法制备Fe2O3-SiO2气凝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硝酸铁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Fe2O3-SiO2气凝胶,研究了Fe2O3-SiO2醇凝胶的形成条件的影响,并对所得气凝胶样品结构特性进行了初步表征.所得气凝胶样品是由直径约8nm的胶体粒子构成的低密度、高孔隙率的块状非晶固态材料.  相似文献   

18.
边晓连  谷庆明  石雷  孙琪 《催化学报》2011,32(4):682-687
采用直接焙烧Mg(NO3)2·6H2O制备了固体MgO催化剂,并以H2O2为氧源,乙腈为溶剂,考察了其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运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热重和CO2程序升温脱附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gO表面碱的强度在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中起主导作用,而其表面的碱量、比表面积及孔体积等的影响较小.经75...  相似文献   

19.
β-CD与乙酸苄酯包合物的制备及其热分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界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是由7个葡萄糖基以1,4-糖苷键连成的中空简状化合物,它内部疏水,而两端亲水,这种特殊的结构特点使得它可以作为宿主包合各种客体分子[1、2],由于这种包合作用能改变客体分子的状态、稳定性等理化特性,加之β-CD无毒[3],因此β-CD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