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全胃切除术患者33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7例,EN组)和肠外营养组(16例,PN组),分别于手术前后检测外周血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各种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变化,并观察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补体、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百分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术后第8天,EN组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较术后第1天有所恢复(P〈0.01),且改变量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淋巴细胞百分率及EN组的CD4^+/CD8^+较术后第1天有所恢复(P〈0.01);EN组淋巴细胞百分率的改变量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N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31.3%)高于EN组(5.9%)(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患者EN支持较PN支持能更好地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降低肺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完全肠外营养组(TPN)、完全肠内营养组(TEN)及部分肠内加肠外营养组(EN加PN),每组40例。比较3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耐受性、术后7d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营养支持过程中,EN加PN组耐受性(97.5%,39/40)明显高于TPN组(82.5%,33/40)和TEN组(80.0%,32/40)(P〈0.05)。术后7d,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加PN组和TEN组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EN加PN组和TEN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5.13%(2/39)和6.25%(2/32)比12.12%(4/33),P〈0.05],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快于TPN组f(49.5±22.1)h和(48.2±17.6)h比(68.2±16.7)h,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EN加PN为最佳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6.5±7.3)h比(75.1±6.8)h,P=0.000],住院时间[(7.8±1.1)d比(9.3±1.3)d,P=0.000]和住院总费用[(3.62±0.38)万元比(3.97±0.40)万元,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20.0%(6/30),P=-0.488]。术后第3和第7天EEN组患者CD3’、CD4’、CD4+/CD8+、ALB和PA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而CD8+水平显著下降,与TPN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胃十二指肠管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对全胃切除术后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0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接受全胃切除术的72例进展期胃癌病人,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EN+Gln)组、肠内营养(EN)组和对照组。在术后48h内待一般情况稳定后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和12d检测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7d检测外周血NK细胞、CD4+T细胞、CD8+ T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M、IgG。 结果 EN+Gln组与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3组病人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对照组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下降幅度更大(P<0.05),术后第14天时EN+Gln组与EN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EN+Gln组CD4+T细胞、NK细胞百分比和IgM、IgG较术前明显升高,且较EN组和对照组同期显著升高(P<0.05)。 结论 全胃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营养和免疫状态、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李艳  王丽丽 《护理学杂志》2005,20(12):63-64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并与肠外营养(PN)进行比较。方法将行食管、贲门癌切除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EN组与PN组各43例,分别于术后24h开始进行EN与PN,比较两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10d体重与术前1d体重下降差值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两组在观察期间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EN组肠蠕动恢复时间较PN组显著缩短,术后体重较PN组有明显改善,且营养支持费用显著低于PN组(P〈0.05.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安全、可行,不仅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善机体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而且能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肠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能量为125kj.kg^-1.d^-1,氮入量0.2kg/d。EN组术后第1d起经鼻饲管(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30cm)输注能全力,量为1500-1800ml/d,速度20-75ml/h。分别于术后及术后2,4,8d抽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2(白细胞介素2),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结果 (1)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一段时期的EN笔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EN的营养恢复作用与P比无明显差异;(2)术后经EN和PN支持后T细胞亚群恢复到术前水平,NK细胞明显增高(P<0.05)。结论 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可以改善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PN。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4月期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EN组35例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35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和康复指标。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浆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及转铁蛋白(TR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和7d,除白细胞计数为EN组低于PN组外(P〈0.05),ALB、PA及TRF水平均是EN组高于PN组(P〈0.05)。EN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短于或低于PN组(P〈0.05),而2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是一种安全、有效及经济的营养补给方法,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早期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在上消化道重建术后病人的实施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52例恶性肿瘤患者上消化道重建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完全肠外营养(TPN)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及引流量)、营养状况(术后7 d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的含量)、并发症(肺部感染、胃排空功能障碍及吻合口瘘)的发病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与TPN组比较,E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拔管时间显著提前[(41.5±8.8)h vs(67.9±10.0)h,(54.4±11.1)d vs(63.6±17.3)d,P〈0.05],引流量显著减少[(369.3±111.4)mL vs(564.6±173.6)mL,P〈0.01];EEN及TPN均能提高术后7 d血浆白蛋白的水平(P〉0.05);EEN组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明显高于TPN组[(296.47±36.44)mg/L vs(259.62±42.41)mg/L,P〈0.01;(2.18±0.35)g/L vs(1.94±0.37)g/L,P〈0.05];EEN组术后肺部感染、胃排空功能障碍及吻合口瘘的并发率均低于TPN组;EEN组病人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结论:上消化道重建术后的患者及时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病人预后,促进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病人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肋肠部病人的机体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例胃肠癌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PN组和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EN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量由500ml/d递增至1500ml/d,速度由21ml/h递增至63ml/h,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8d抽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2浓度,血清PA浓度,血清RBP浓度。结果 (1)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一段时期的EN和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2)术后经EN和PN支持后T细胞亚群恢复到术前水平,NK细胞明显增高(P<0.05)。EN组IL-2明显增高(P<0.05)且与PN组术后IL-2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肠癌病人的营养状况,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对伴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106例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53例)和普通肠内营养组(53例)。于术前5d、术后1d和9d分别进行免疫学指标和急性相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前免疫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d,免疫营养组免疫学指标C04、CD4/CD8、IgG、淋巴细胞、NK细胞及补体c3、c4和CH50水平均高于普通营养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则低于普通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8%(2/53),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的15.1%(8/53)(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8.1±1.1)d,明显短于普通营养组的(9.2±2.1)d(P〈0.05)。结论对于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可减轻术后创伤和炎性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EN)或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行全胃切除的患者86例,其中术后行TPN者31例(TPN组),行EEN者55例(EEN组)。TPN组通过上腔静脉(颈内或锁骨下)穿刺置管,经静脉给予营养支持;EEN组术中留置鼻肠管,术后第2天开始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瑞素),并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至术后3~5d达到全肠内营养。检测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记录术后通气与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TPN组与EEN组比较,术后血浆白蛋白、术后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流质时间上EEN组反而晚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经TPN进行营养支持与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均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式,两种方式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可以根据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及合并症决定是否行鼻肠管置入。  相似文献   

12.
早期胃肠复苏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复苏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4例经证实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惠音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28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26例)。EN组从入院后立即经鼻放置液囊空肠导管(放置于Treitz韧带下),予以大黄复苏胃肠功能,待X线证实到位后经管内输注肠内营养制剂PN组行全肠外营养支持。临床观察.分别测定两组营养支持前后患者胃肠复苏情况(腹胀缓解期、肠鸣音恢复时间等)和炎症指标(白细胞)、营养指标(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临床指标(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EN组的胃肠复苏情况显著好于PN组(P〈0.01),与PN组相比,EN组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较高(P〈0.05),第14天白蛋白水平较高(P〈0.05),EN组炎症细胞数在第14天明显低于PN组(P〈0.05);且EN治疗使感染率下降(P〈0.05).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下降(P〈0.05)。结论早期应用胃肠复苏和肠内营养联合PN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它可以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 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 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GB)、血浆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 d 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54.6%(6/1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前5d、术后7d)分别接受肠内免疫营养(免疫营养组)和等氮等热量的普通肠内营养(普通营养组),于术前5d和术后1、4、8d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及营养指标、前白蛋白明显高于普通营养组(P<0.05),炎症指标CRP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免疫营养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可在术后早期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减轻手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程度,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内脏蛋白浓度。显著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梗阻性黄疸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6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接受肠内、肠外营养及普通输液治疗,测定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5、7、9d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含量变化,观察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以及其他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N组术后第3、5、7、9天的CRP、IL-6、TNF-α血清水平较PN组和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PN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组SIRS持续时问(3.26±1.27)d明显短于PN组的(5.314-1.47)d和对照组的(5.69±1.58)d(P〈0.05);EN组MODS发病率为9.52%,明显低于PN组(23.81%)和对照组(27.78%)(P〈0.05);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明显低于PN组(38.1%)和对照组(55.6%)(P〈0.05),而PN组又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性并发症方面,EN组明显低于PN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地减轻SIRS,降低MODS发病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对细胞因子、细胞免疫功能和蛋白质代谢变化的影响。方法36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EN组19例,早期PN组17例,术后1d分别采取EN和PN支持。术前3d和术后1、3、5d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和IL-10水平,淋巴细胞总数及其亚群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24h尿素和尿肌酐排泄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术后血清IL-1β、IL-6、IL-10和24h尿素及肌酐排泄量多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TNF-α和淋巴细胞总数(除EN组术后3、5d)明显下降,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例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IL-1β、IL-10及TNF-α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EN组IL-6(3、5d)、24h尿素排泄量(3、5d)和尿肌酐排泄量(3、5d)与PN组同期相比明显降低(P〈0.05),淋巴细胞总数(3、5d)较PN组高(P〈0.05)。EN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较PN组低(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EN支持较PN支持更具优越性,可降低手术应激导致的细胞因子释放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反应程度,缩短炎症反应时间,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2年1-5月问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8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少量多次进水加肠内营养制剂(佳维体);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加快[(54.3±11.9)h比(65.7±10.0)h,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5.4±1.1)d比(7.1±1.4)d,P〈0.05],住院费用明显减少[(3.63±0.64)万元比(4.28±0.43)万元人民币,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3/24)比16.7%(4/24),P〉0.05]。术后第5天,试验组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CRP、IL-6及TNF-a等炎性反应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改善结直肠癌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脾肾静脉分流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简称联合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至2009年2月行联合术病人共76例,其中接受肠内营养(EN)23例,肠外营养(PN)33例,非营养治疗20例,观察肝功能、营养代谢、感染情况,记录肠道通气时间、营养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问。结果(1)三组术后肝功能均有损害,组间无明显差异;(2)三组术后血浆前白蛋白均明显下降,非营养组血浆前自蛋白水平明显低于EN组和PN组(P〈0.05);(3)EN组术后第8天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非营养组和PN组(P〈0.05);(4)EN组血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非营养组和PN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EN简单安全,有效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感染,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节省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将62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共342例,PN组286例,分别于术后24h内开始行EN与PN,考察两组术前1天与术后10天的体重、血常规及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及营养支持费用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EN组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幅度均小于PN组,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EN组较PN组明显提前,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支持费用均小于PN组(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EN安全、可靠且较PN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空肠营养管在大中型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2例腹腔镜辅助腹腔脏器肿瘤切除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EN组),术后24 h即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支持,32例腹腔镜术后未留置空肠营养管(PN组),术后早期行全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日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EN组与PN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为(2.73±0.77)d vs.(3.25±1.04)d(P〈0.05),平均住院日为(11.09±1.72)d vs.(14.25±1.83)d(P〈0.01),平均住院费用为(37 427.25±3 354.29)元vs.(41 858.53±4 589.96)元(P〈0.01),并发症发生率为4.5%(1/22)vs.25.0%(8/32)(P〈0.05)。结论空肠营养管的应用可以早期恢复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术后早期胃肠功能及肝功能的恢复和肺部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降低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