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跃进二号油田主要发育辫状河及湖泊沉积体系,其中 E31油藏主要为辫状河沉积体系,N1油藏从下至上发育湖泊-辫状河沉积体系,N21油藏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体系,N21、N1、E31地层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滨湖三个亚相。不同的井点由于所处的沉积相不同,其物性也有所差异,表现出平面上严重的非均质性。因此在跃进二号油田的井网调整、注水井选择等生产实施过程中应对沉积相砂体分布因素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跃进二号油田主要成岩作用为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压实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由于成岩作用并不十分强烈,认为由于储集岩的结构成熟度普遍偏低,导致了以中孔隙与细喉道为主要组合形式的孔隙结构类型。浅层成岩作用弱,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沉积作用是孔隙结构的主要控制作用。深层成岩作用过程中的溶解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原生粒间孔减少,次生粒间孔增加,孔隙结构在受沉积作用影响的同时也受一定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间、平面两个方面的差异,这差异导致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和层内油水运动状态的差异性。全面了解这种差异性,研究并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建议在开发层系中,油层渗透率级差控制在5左右,生产井射孔层数控制在10层以内能减缓层间干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注水井随着射开层数的增多,其吸水厚度百分比显著下降,应加强分层。  相似文献   

4.
跃进二号油田造成油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有水敏伤害、附加毛管阻力和速敏伤害,酸敏性相对较弱。浅层可膨胀性粘土矿物占较高比例,胶结程度弱,因而对各种类型的伤害都很敏感。深层比浅层的敏感性要弱一些,主要原因在于可膨胀性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少,而且岩石的胶结程度相对较好。孔隙结构好的储层,敏感性较弱,而孔隙结构差的储层,由于其孔隙小、喉道细,粘土矿物含量高,工作制度不当时最易受到伤害。在注水开发中,要做好储层保护,提高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次研究从油水分布特点、力学性质、断层泥比率、示踪剂监测及油田开发过程中钻井、注采生产反应等方面开展断层的封堵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油田内部断层在不同开发层系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封堵性质,并且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表现为封堵性质的可能性增大;由于油田内部断层以开启为主,在面积较大的断块内部署注水井时,应尽量远离断层,而断层的另一盘部署的油井应尽量与水井保持一定井距,以防止油井被沿断面窜的注入水迅速水淹。  相似文献   

6.
三维地层可视化中地质建模研究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44  
地层通常是不规则的曲面且不能用数学表达式表达。根据地层的特点,借鉴数字高程的思想,提出了多层DEM的方法,并采用适当的地层面拟合函数,建立了真三维地层模型。实现了三维地层可视化的一些基本功能,例如旋转、放大、缩小、分层显示和任意切割剖面等。  相似文献   

7.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明华  白云 《土工基础》2006,20(4):68-70
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提出、三维地质数据模型及软件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设计和开发具有较强建模能力和较高实用价值的三维地质建模系统,基于COM技术完成了系统的模块设计、功能划分、架构设计以及系统的研发,并利用若干三维地质建模实例对系统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基于COM技术进行组件式三维地质建模系统的研发,可降低开发难度,提高研发效率,方便系统的集成与扩展。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三维地质体模型内部属性信息查询及空间力学分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广义三棱柱–四面体体元的三维复杂地质体建模方法。首先根据钻孔及剖面数据,结合地层地质演变历史和水平集理论对研究区域进行地层划分,然后采用Kriging法在钻孔点云数据中引入虚拟钻孔,构建各地层层面不规则三角网模型,最后通过广义三棱柱–四面体体元算法建立研究区域内的三维复杂地质体模型。除此之外,在地层层面构建算法中还预设了局部区域属性信息提取及加密算法以保证后期模型应用时的计算分析精度要求。采用该方法可以实现地层不整合、尖灭及透镜体等特殊地质现象的表达和地质体内部属性信息提取及局部精细化模型构建,为后续进行工程稳定性分析提供可同时实现可视化的计算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深圳市光明新区红坳渣土场,结合钻孔数据和剖面数据构建了渣土场的真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其内部属性信息的空间查询与分析,为渣土场的稳定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三维地质建模对推进地质勘察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能够直观地表达各种地质结构、地质现象间的拓扑关系,迅速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对地下空间的认识。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ArcGIS软件平台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并以中铁三局青岛上合示范区交大大道地下交通配套工程项目进行实例展示。  相似文献   

11.
以向家坝水电站VII坝址为例,讨论了三维地质建模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处理方法:①多源数据的整合方法;②采用Laplace插值点和原始数据点共同构造地质曲面的方法;③基于裁剪的近层状地质体的构造方法。展示了向家坝VII坝址三维地质模型在显示、自动成图、虚拟现实漫游和三维数值计算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不规则三角网(TIN),广义三棱柱(GTP)和四面体(TEN)是广泛应用于钻井三维地质建模的数据模型.本文重点研究TIN-GTP-TEN混合建模方法,通过引入VTK作为可视化工具,利用VTK类库中的相关建模函数以及其自身数据结构以点索引号集合来表达任意几何体的特点,对基于钻井数据的传统三维地质建模过程作了一些改进.例如...  相似文献   

13.
据巷道空间的分布特征,总结了巷道数据的来源,分析了组成巷道实体的元素,给出了由导线点逼近中线点及在巷道结点(节点)上加载断面的算法,运用巷道中线“加载”巷道断面的方法建立了巷道的三维模型,三维巷道成图系统的开发说明了本文所提出三维巷道建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建材》2015,(4):183-184
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的可视化主要就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由于测得的数据量比较大,信息复杂和混乱,使得地质人员很难直接掌握勘查对象的地质整体情况。采集相关资料,建立相应的曲面拟合函数,构建三维模型。从模型中,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掌握和了解工程岩土体的分布规律,提升地质规律的认知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可视化关键技术,并初步应用在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对九华山名景地灾防治的工程上。  相似文献   

15.
苗晋祥  李中明 《山西建筑》2011,37(16):67-68
用河南省新安县郁山铝土矿三维地质建模专题,以美国CTECH MVS 8软件为例,从钻孔数据的处理、三维地质建模网络流程的建立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的工作流程,总结了CTECH MVS软件的诸多优点,从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三维可视化及推动数字矿山建设,通过3Dmine矿业工程软件创建了牛倮河铅锌矿区三维地质模型。在矿山已有地质勘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2018—2019年新增地质调查工程,建立了矿山的地质数据库,并且构建了矿山的地表、地层、断层、矿体和块体模型,实现真实直观的三维可视效果。同时运用距离幂次反比法,快速、准确的估算出资源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矿山成本,方便日后找探矿设计、勘查报告以及采掘方案编制等。  相似文献   

17.
三维绿量能反映城市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城市绿化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本文利用上海市闵行区2014年高分二号遥感影像,运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进行植被类型划分,通过计算植被指数,提取纹理信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区植被三维绿量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三维绿量总值为0.04 km^3,单位面积平均三维绿量为1073.65 m^3/hm^2;香樟林是研究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占比58.50%;研究区北部和南部植被覆盖较为茂密,中部偏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利用地质钻孔数据实现自动化地质三维建模角度出发,研究了现有的三维地质建模算法并对比其优劣进行了分析.目前国内外共存在20余种三维空间地质体建模方法,其中多层DEM结构建模法、广义三棱柱法建模方法较其他方法更为精确;针对地层中可能出现的地层缺失、尖灭、断层等问题基于广义三棱柱法算法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能清晰直观地展示地下矿体或构造形态、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及空间变化规律,实现矿山三维分析、矿体解译、地学统计、地质预测、数据信息管理以及图像三维显示等功能。本文以淘锡坑矿区为研究区,结合矿区实际情况以及收集整理的矿区数据,探讨矿区三维地质模型建立过程,研究总结一套建立矿山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方法,为矿山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程青云 《城市勘测》2015,(6):162-165
以某一深埋洞室为例,探讨了采用MSC.PRTRAN软件进行三维实体几何建模并划分网格的方法以及模型导入FLAC3D的软件的过程,分析了其中技术难点,针对复杂地表面的拟合、岩土体的开挖、地下水位面的创建等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实践证明,相比其他软件,MSC.PRTRAN软件操作界面更友好,建模效率高,易入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