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探讨其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0例胃癌共850枚淋巴结采用CK-20mRNA RT-PCR扩增检测微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该30例胃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70%的胃癌组织MMP-2表达阳性;MMP-2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直径、Lauren分型及淋巴管侵犯无明显相关(P〉0.05);14例77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85.7%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MMP-2表达阳性,高于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的56.3%。结论MMP-2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MMP-2表达阳性可能参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基质金属蛋白酶-7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胃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和分期的关系。方法 用RT-PCR半定量的方法检测MMP-7基因mRNA在30例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粘膜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 本组20例(26/30,87%)胃癌组织和12例(12/13,92%)转移淋巴结中,MMP-7基因相关(P〈0.01),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 MMP-7基因  相似文献   

3.
4.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MMP2与胃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质金属蛋白(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家族成员中的MMP9和MMP2能有效的分解基底膜的主要成分IV型胶原蛋白[1],两者的过度表达与人类某些恶性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2,3]。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MMP9和MMP2在胃癌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与胃癌转移的相关性。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随机选取1995~1997年我科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45~67岁,平均605岁。淋巴结转移组22例,无淋巴结转移组14例(经病理诊断证实)。按Laurren分型法分为:肠型20例,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上皮、20例异型增生、108例胃癌组织及47例相应癌转移淋巴结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和异型增生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4/20)和70%(14/20),均呈弱阳性表达胃癌组织MMP-9表达阳性率为88.9%(96/108),显著高于前两者(P<0.05);癌转移淋巴结MMP-9阳性表达率为100%(47/47),明显高于胃癌原发灶(P<0.05);MMP-9表达强度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与胃癌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脉管侵犯及病期密切相关(均P<0.05);MMP-9强阳性表达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MMP-9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细胞外基质(ECM)在维持正常组织结构与功能,及细胞生长、分化过程中起非常重要作用。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及转移,必须通过基质成分的改变及破坏得以实现。而MMPs(martrixmetalloproteinase)与TIMPs(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是维系ECM平衡关系之酶系,在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在此过程中作用概括为:(1)破坏局部组织结构,促进肿瘤生长;(2)破坏基底膜屏障利于肿瘤转移;(3)通过对细胞外基质改建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TIMP通过抑制MMP发挥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结构性质…  相似文献   

7.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oproteinases,MMPs)能促进肿瘤的侵袭,而它们的活性可被其组织抑制物(tisueinhibitorsofmetaloproteinases,TIMPs)所抑制[1]。本研究旨在了...  相似文献   

8.
胃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上皮、20例异型增生、108例胃癌组织及47例相应癌转移淋巴结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胃黏膜和异型增生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4/20)和70%(14/20),均呈弱阳性表达;胃癌组织MMP-9表达阳性率为88.9%(96/108),显高于前两(P  相似文献   

9.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家族是一组锌依赖肽链内切酶,其功能是消化特定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MMP家族成员在胃癌中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发现MMP-7(也称matrilysin)在胃癌中的作用比其他MMP家族成员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对MMP-7在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重塑是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借助于蛋白降解酶的表达和激活。基质蛋白酶主要有以下数种:丝氨酸蚩白酶类,包括血浆酶原激活剂;半胱氨酸蛋白酶类,包括组织蛋白酶D在内的溶酶体酶;金属蛋白酶类(metalloproteioases)。金属蛋白酶类在肿瘤侵袭过程中的作用近年来倍受关注,大量证据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特别是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在肿瘤细胞介导的细胞外基质降解中起关键作用,临床研究表明,MMP-2活性和表达的增加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潜能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mRNA表达与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胃癌,近癌旁和远癌胃组织UPA mRNA表达,结果 胃癌、近癌旁和远癌胃组织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31%和10%。早期胃癌为阴性表达,进展期胃癌呈显著高表达。有浆膜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呈显著高表达。结论 UPA 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侵与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进展期胃癌(AGC)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6LN)转移情况和D4式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AGC53例,随机分为D2廓清术组(n=32)及D4廓清术组(n-21);分析16组淋巴结围歼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比较D4和D2式廓清术手术创伤程度、手术并发症与死亡率,术后生活质量(QOL)以及患者的预后。结果 21例行D4式廓清术者的16LN转移率为28.6%,与胃癌侵犯或穿透浆膜深化度及N2转移与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3 0 0 /CBP基因突变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CR 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 3 0例新鲜胃癌组织p3 0 0 /CBP的基因突变 ,以远癌胃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胃癌组织中p3 0 0 /CBP基因存在 4个位点的点突变 ,分别位于p3 0 0gDNA的 4741碱基 ,T→G ,突变点为非编码区 ;4773碱基 ,T→G ,突变点为编码区 ,丝氨酸 (Ser)→精氨酸 (Arg) ;4847碱基 ,T→C ,突变点为编码区 ,缬氨酸 (Val)→丙氨酸 (Ala) ;4881碱基 ,T→C ,突变点为编码区 ,缬氨酸 (Val)→丙氨酸 (Ala)。本组 3 0例胃癌组织中有 4例突变 ,其中 2例出现前 2个位点的突变 ,2例同时出现 4个位点的突变。结论 胃癌组织中p3 0 0 /CBP基因可出现 2~ 4个位点的点突变。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切除标本淋巴结检查最小数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大肠癌切除标本淋巴结应检出的最小数目。方法 以1076例大肠癌根治标本地检出数目对转移率的影响,计算转移病例的累积百分率,推算应检查淋巴结最小数目。结果 当淋巴结检出数目逐渐增加时,转移率逐渐增加,达16个以上后转移率无明显增加。结论大肠癌标本应检出的最小数目是16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胃癌局部免疫反应细胞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107例有3-8年随访资料的胃癌根治性切除标本作局部免疫细胞反应程度的观察。淋巴-浆细胞反应和嗜酸性白细胞反应用图像分析系统作定量测定,肥大细胞在光镜下以下/nm^2作定量计数,然后以均数作界值分为高反应组和低反应组,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患者存活时间、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构情况在胃癌局部免疫细胞反应的高反应组和低反应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局部免疫细胞反应是宿主重要的抗瘤免疫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R,PR,p53(突变型,下同),HER2,MDR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基因在215例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随访全组病例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生存分析。结果ER,PR,p53,HER2,MDR1在全组病例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0.9%,27.0%,40.5%,37.2%,37.7%;PR和p53表达增高者多伴有腋淋巴结转移(P=0.001,0.037);HER2表达增高者TNM分期相对较晚(多为III期)、腋淋巴结转移程度相对较重(常在5个以上)(P=0.012,0.037);上述基因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间无明显关系(P>0.05)。MDR1与p53,HER2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20,rs=0.159;P=0.014,rs=0.168);而ER,PR与HER2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TNM分期、腋淋巴结有无转移及程度、p53和HER2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无病和总生存率相关;而MDR1表达亦与总生存率相关。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腋淋巴结转移情况、MDR1和HER2表达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53,HER2,MDR1对预后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诱导乳腺癌细胞耐药及对内分泌治疗反应下降所致。联合检测上述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转移表型和预后;p53,HER2,MDR1过表达的乳腺癌(以H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癌中SMAD 2杂合性丢失 (LOH )的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相多态性 (PCR SSCP )银染法分析 5 0例原发性胃癌SMAD 2的LOH。结果 D 18S45 0位点发生LOH的频率为 48.9% ( 2 2 /4 5 ) ,D 18S460为 3 3 .3 %( 16/4 8) ;SMAD2发生LOH的频率为 5 5 .1% ( 2 7/4 9)。在 2 5例淋巴结有转移的胃癌中 ,18例( 72 % )发生SMAD 2LOH ;2 4例无转移者中 ,9例 ( 3 7.5 % )发生SMAD 2LOH (P <0 .0 5 )。在 2 4例TNMⅢ期和Ⅳ期原发性胃癌中 ,有 17例 ( 70 .8% )发生SMAD2LOH ;而 2 5例TNMⅠ期和Ⅱ期原发性胃癌中 ,仅 10例 ( 4 0 .0 % )发生SMAD 2LOH (P <0 .0 5 )。SMAD2与患者的性别 ,年龄 ,肿瘤的部位、大小、组织学分级 ,Lauren及Borrmann分型均无明显相关 (P >0 .0 5 )。结论 SMAD2的LOH可能在胃癌的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是胃癌发展后期的重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18.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经治的12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且均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腋下肿块切除术1例,腋下肿块切除加单纯乳房切除1例,乳腺癌根治术6例,改良根治术4例。11例获随访1—15年。随访期间行腋下肿块切除和加行单纯乳房切除的2例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22个月死于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行乳腺癌根治术者于术后3年出现腋淋巴结转移而再次手术,于再次术后4年死于肺转移;其余患者仍存活,其中已生存3年以上2例,5年以上2例,10年以上4例。结论 对原因不明的腋下肿块,应考虑到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同时应予切除并送检病理确诊。腋下淋巴结转移癌的组织学结构对肿瘤来源能提供重要线索。一经确诊,本病宜选择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予辅助性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19.
Tiam1和Rac1表达与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 1 (Tiam1 )和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 1 (Rac1 )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酶亲和素 -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 6 0例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Tiam1和Rac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 1 )Tiam1蛋白在癌旁胃黏膜组织中染色均为阴性,在胃癌组织中 7 8. 3 3%染色呈阳性 (P< 0. 0 1 ); ( 2 )Rac1蛋白染色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 ( 7 1. 6 7% )显著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 1 8. 3 3% ) (P< 0. 0 1 ); ( 3 )随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NM分期的升高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Tiam1和Rac1蛋白的染色阳性率皆升高 (P < 0. 0 5 )。但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癌变原发部位及癌灶大小无关 (P > 0. 0 5 ); ( 4 )Tiam1阳性胃癌组织中的Rac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iam1阴性者 (P< 0. 0 1 )。结论  ( 1 )Tiam1和Rac1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 2 )在胃癌组织中,Tiam1和Rac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 3 )对Tiam1和Rac1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发生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观察 31例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患者的腹腔引流量、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等 ,并比较使用奥曲肽前后腹腔引流量的差异。结果 淋巴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瘘的对照组 (P <0 .0 5)。PTNMIII期病例有 70 .9%发生淋巴瘘 ,远高于对照组 ;行D2 胃切除加 1 1~ 1 5组淋巴结清扫术者中96 .8%发生淋巴瘘 ,亦远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及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5)。生存率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奥曲肽可显著减少淋巴瘘的量。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的发生与手术方式、肿瘤发展程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关系密切 ,奥曲肽对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