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采用 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 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 74例乙型肝炎病毒 ( HBV)慢性感染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 ,研究 HBV C基因启动子 ( BCP)1 762 A→T、1 764G→ A双突变 ,探讨 BCP变异对HBe系统的影响及其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74例患者均为 1 999年 1 2月~ 2 0 0 1年 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住院患者。其中男 60例 ,女 1 4例 ;年龄 1 3~ 70岁 ,平均 ( 38.6± 1 1 .4)岁。符合 1 995年第三届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74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轻、中、重度分别为 1 5、1 8、1 1例 ,肝炎后…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区启动子(BCP)变异之间的关系,对89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错配PCR-RFLP分析技术结合直接序列分析,共检出47例BCP变异株,其中24例曾应用于干扰素治疗,野生株21/42例应用于干扰素治疗。24例HBVC区启动子变异株对干扰素治疗有效12例;野生株21例,对干扰素有效18例,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野生株组的ALT复常,HBVDNA阴转率高于变异株组(P<0.05)。而治疗组中变异株组的野生株转化率 38.9%明显高于对照组(5.0%),差异显著(P<0.05)。混合感染的病例,干扰素治疗后有变异株去优势化积累趋势。提示干扰素治疗不会诱发BCP变异的发生,但有BCP变异的病例可降低干扰素的疗效,同时也说明变异株对干扰素治疗有反应,,可是清除病毒所需要的时间和干扰素的剂量较野生株要大。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变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与C基因启动子 (BCP)基因变异的关系 ,对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和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进行基因分型及HBVBCP基因变异检测。在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 ,各基因型发生的BCP区A176 2T/G176 4A双突变分别为C型 18例 (4 3 9% )B型 3例 (16 7% )D型 2例 (2 0 % )。C型的BCP双突变率明显高于B型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故可以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双突变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A176 2T/G176 4A双突变可能是造成C型患者比B型存在更严重肝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BV BCP变异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HBVDNA反弹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序列分析法,检测拉米夫定治疗(100mg/d)1年以上,达到病毒学应答半年以上,再出现HBV DNA反弹(HBV DNA拷贝数≥1.0×104拷贝/ml)的27例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以及19例从未用过抗病毒治疗患者(对照组)的HBV 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突变位点.结果 1.治疗组HBVDNA反弹的27例BCP(A1762T G1764A)变异检出率44.44%(12/27)高于对照组26.32%(5/1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例HBVDNA反弹患者治疗前未检出BCP(A1762T G1764A)变异,治疗后有2例检出BCP(A1762T G1764A)变异.结论 BCP(T1762/A1764)变异可能与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反弹有关.  相似文献   

5.
T1762A1764变异对乙型肝炎病毒C启动子活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调节序列存在较多变异,为探讨在诸多变异中,T1762A1764变异对C区启动子活性空间起何作用。方法 用克隆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T1762A1764变异;并将含调节序列的PCR产物插入到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表达质粒中,转染HepG2细胞并瞬时表达。结果 通过比较野生株及变异株在CP区序列及CAT表达水平显示,T1762A1764变异在使CAT表达下调中起主要作用。结论T1  相似文献   

6.
重型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了解我国重型肝炎C基因调节序列变异特点。方法克隆及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检测7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调节序列变异。结果4例存在T1762A1764变异;但在T1762A1764以外位点也存有诸多变异,其中1例在nt1776-1777之间有11bp的插入变异。结论重型肝炎HBVC基因启动子区存在较多的变异位点,推测这些变异对C启动子的调节活性影响可能是综合性的。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抗体与HBV C基因启动子变异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HBVC基因启动子(BCP)变异的肝炎患者干扰素抗体(抗-IFN)的产生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错配PCR-RFLP技术检测89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BCP变异和血清中抗-IFN的水平.结果BCP变异率为52.8%,抗-IFN阳性率为15.6%,而干扰素治疗前抗-IFN阳性与治疗后转为阳性的患者,其干扰素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前后抗-IFN均为阴性者,其有效率明显优于阳性者,差异显著(P<0.05).在IFN治疗前,有BCP变异组抗-IFN阳性10例,野生株组抗-IFN阳性2例,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IFN治疗后,变异株组出现抗-IFN阳性4例,野生株组出现抗-IFN阳性1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IFN阳性的患者,干扰素治疗效果差.BCP变异的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前,有可能促进干扰素抗体的产生,但在干扰素治疗后,则不增加抗-IFN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加强对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加强对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研究斯崇文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高变异病毒。由于它在复制过程中,必须经过RNA中间体的逆转录复制,在这一逆转录复制过程中,因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使病毒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可以发生一个核苷酸(点突变)和多个核...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拉米夫定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出现YMDD变异而产生耐药性,最常见的有YVDD(M552V)和YIDD(M552I)变异.因此,服用拉米夫定后患者的YMDD变异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1-2];但有研究证实存在YMDD自然变异[3].国内目前尚缺乏大样本YMDD自然变异率的研究,我们对未经治疗的4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YMDD变异株的检测,探讨了不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YMDD的自然变异率及其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感染两种HBV C基因亚型患者病毒变异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C1和C2亚型感染者的临床、病理和前C基因区的变异特点。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并结合HBV前C/C区序列测定,对广东地区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基因亚型和前C区变异特点进行分析,并对两种基因亚型感染者的多项临床和病理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所选C1和C2亚型感染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无差异,其肝功能指标、HBV DNA水平以及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评分也无显著性差异。在前C基因区变异方面,C1亚型毒株发生C基因核心启动子变异机率高于C2亚型,C2亚型毒株发生前C终止密码变异的机率显著高于C1亚型,但两种变异的总发生率在两种亚型间并无显著性差别。结论两种C基因亚型的临床致病性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形成HBeAg阴性HBV感染方面两种毒株会采取不同的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1.
慢性HBV感染前C区变异与病毒复制水平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探讨HBV前C基因变异与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意义。应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相结合,对30例HBsAg(+)、抗-HBe( )及抗-HBc( )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无症状携带者(AsC)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2例及慢性重症肝炎(CHF)9例进行前C区基因变异与HBVDNA水平关系进行分析。AsC组3例(33.33%),CHB组9例(75%)及CHF组8例(88.89%)有A83(nt1896)变异。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HBVDNA含量在CHF组中最高。HBV前C变异与HBV不同感染状态中都可见,其病毒复制水平与肝病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C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变异对机体免疫状态及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技术检测HBVDNABCP变异;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2、IFN-γ、IL-4和IL-10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水平。结果HBVDNABCP变异病人和非变异病人血清IL-2水平分别为61.4±24.7ng/L和65.1±25.3ng/L,IFN-γ为82.0±50.1ng/L和71.8±67.0ng/L,IL-4为62.3±46.0ng/L和59.4±51.0ng/L.IL-10为74.0±88.2ng/L和81.4±67.0ng/L(P均〉0.1);HBVDNABCP变异病人的HBVDNA水平为1×10^5.82±2.01 copies/ml,明显高于非变异病人的1×10^4.71±1.78 copies/ml(P〈0.01)。结论HBVDNABCP变异对机体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对HBVDNA的复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α 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前后肝组织学的变化及对血清HBVDNA滴度的影响。方法 对 2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 1周进行肝穿刺活检 ,用Knodell方法 (HAI)对治疗前后肝组织学进行评分 ,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HBVDNA拷贝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HBsAg、HBcAg表达。结果 治疗前后血清中HBVDNA定量 (log值 )分别为 8 2 84± 0 .68,7.3 3 8± 1.12 (P <0 .0 1) ;肝组织学HAI计分治疗前后分别为 9.73 8± 3 .46,7.42 9± 3 .47(P <0 .0 5 ) ;肝组织中HBcAg于治疗后 10例转为阴性 (10 /2 1)占 47 61%。血清e抗原阴转率为 5 7 14 %。结论 α 2b干扰素对HBVDN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明显降低血清HBVDNA水平 ,并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的炎症及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一个标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的患者体内HBV DNA亦较高。有报道所有该类标本均可检测到HBV DNA,且绝大部分(83.33%)的HBV DNA滴度高于10^6拷贝/ml。然而,我们在对临床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该类血清标本不能检测到HBV DNA或检测结果低于试剂盒检测下限。为了排除所用试剂盒缺陷造成的可能,我们对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常用的三种HBV D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HBV感染产妇乳汁HBV DNA水平状况,为决定是否给予母乳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135例HBV携带孕妇,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V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 64例血清HBV DNA载量<1×106 copies/ml组、15例1×106~1×107copies/ml组、21例1×107~1×108copies/ml组、32例1×108~1×109copies/ml组和3例≥1×109copies/ml组乳汁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0.0%、13.3%、28.6%、35.7%和66.7%;19例血清HBsAg/HBeAg/抗-HBc阳性产妇乳汁HBV DNA检出率为68.4%,显著高于27例血清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的25.9%、或12例抗-HBe/抗-HBc阳性组的8.3%、或77例血清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组的1.3%(P<0.05)。结论 血清HBsAg/HBeAg/抗-HBc阳性或血清HBV DNA水平>1×107copies/ml的产妇乳汁HBV DNA阳性率较高,不建议这些人群进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6.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PCR)技术对18例石蜡包埋的胆囊、肾、脾、肾上腺、心、睾丸、胰腺及肝脏组织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进行了检测,并与其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作比较。二组引物检测的结果表明:肝组织中均有HBV感染,其中5例有HBV的复制。肝外组织中HBV检出率分别为胆囊85.7%、75.0%、肾72.7%、肾上腺66.7%、心脏55.6%、睾丸55.6%和胰腺54.5%,但均未检测出HBV的复制,PCR检测发现与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基本一致。HBV可以感染肝外组织但并不在这些组织中复制的发现可以解释受感染的肝外组织可以作为肝外感染源,但并不引起这些脏器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浙江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并与慢性肝炎的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 DNA定量、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进行比较。结果1.浙江省HBV基因型B型、C型占94.53%;2.C基因患者HBeAg阳性率及HBV DNA定量略高于B基因患者82.00%vs77.36%;(7.09±1.02)lg vs(6.88±1.26)l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组织学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以B、C混合型为重,C型重于B型,B型、C型、B+C型肝组织学炎症分级分别为1.85±1.27vs1.93±1.32vs2.93±0.74;纤维化分期分别为1.86±1.31vs1.84±1.29vs2.95±0.71,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浙江省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C型、BC混合型肝组织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与临床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前C区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应用快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方法,对53例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5例HBVDNA阳性患者中13例有突变株感染,最常见的突变形式为1898位或伴有1901位突变(10/13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应答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方法,分析42例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CHB患者基因型及HBeAg不同状态时对抗病毒治疗的影响。结果不同基因型对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应笞率不同,B基因型的持续应答率为66.7%(12/18),C基因型持续应答率为27.3%(3/11)。HBeAg阴性患者的持续应答率为87.5%(7/8),HBeAg阳性患者为38.1%(8/21), P<0.05。结论HBV基因型及HBeAg的不同状态是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且后者比前者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0.
深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DNA基因分型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DNA后,用不同的探针,利用微板杂交法将其分为6个亚型。结果150例HBV DNA阳性病人中,B型50例、C型36例.D型13例、F型3例和A型1例,没有发现E型。另有47例为混合型,其中以B、D型(18例)、C、D型(20例)为主,分别占混合型的38.30%与42.6%。受检病人中,B型感染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增高;B型感染者比C型感染者抗HBe阳性率高,分别为64.0%和30.5%,而C型感染者比B型感染者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高,分别为47.2%和22.0%;年龄、性别与基因型关系不明显。结论深圳地区HBV基因亚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其他较少。基因型与肝炎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