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建立并评价不同力致伤的小鼠Allen’s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机制提供实验动物参考。方法:将171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实验组(153只),实验组按打击重量及高度分为A组(1g×2.5cm.18只),B组(2g×2.5cm,45只),C组(3g×2.5cm,45只),D组(3g×5cm,45只)。假手术组只暴露脊髓,实验组显露脊髓后采用改良Allen法致伤。伤后行运动功能BMS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电生理测定及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除A组外.实验组打击后运动功能损伤均明显.但后期都有不同程度恢复.B组2周后BMS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恢复最差,死亡率最高;C组死亡率低,恢复不完全。B、C、D组在损伤后3d内出现MEP—N1峰潜期延长,之后逐渐降低;B组1周后MEP已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C、D组8周时MEP仍显著延长。病理切片也表现出相应改变。结论:小鼠SCI打击模型为一合理SCI模型.为SCI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小鼠Allen''s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并评价不同力致伤的小鼠Allen's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机制提供实验动物参考.方法:将171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实验组(153只),实验组按打击重量及高度分为A组(1 g×2.5 cm,18只),B组(2 g×2.5 cm,45只),C组(3 g×2.5 cm,45只),D组(3 g×5 cm,45只).假手术组只暴露脊髓,实验组显露脊髓后采用改良Allen法致伤.伤后行运动功能BMS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电生理测定及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除A组外,实验组打击后运动功能损伤均明显,但后期都有不同程度恢复,B组2周后BMS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恢复最差.死亡率最高:C组死亡率低.恢复不完全.B、C、D组在损伤后3 d内出现MEP-N1峰潜期延长,之后逐渐降低;B组1周后MEP已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C、D组8周时MEP仍显著延长.病理切片也表现出相应改变.结论:小鼠SCI打击模型为一合理SCI模型,为SCI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Allen,S法脊髓损伤(SCI)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损伤后18d脊髓内部结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取雌性S 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n=8):空白对照组、伤后18d组.Allen,s法致伤脊髓.用大鼠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神经功能评分.用免疫荧光化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GFAP表达变化.结果 1:在行为观察中,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倾向,损伤后18天后肢功能恢复68%.2:脊髓损伤后18d GFAP反应明显增强.结论 1、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有自我修复的倾向.2、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挤压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挤压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3个实验组采用改良动脉夹置于椎管壁和硬脊膜之间横行压迫脊髓,分别持续5、15及30 s,对照组只暴露脊髓后缝合。测定各组手术损伤后即刻、7、14 d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并进行改良Tarlov评分。结果:3个实验组手术损伤后MEP N1波潜伏期均明显延长,主波振幅显著降低或消失;改良Tarlov评分亦显著降低,随饲养时间延长MEP和改良Tarlov评分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挤压5、15、30 s可分别复制出轻、中、重度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此造模方法无需特殊实验仪器,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强,具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大鼠胸髓完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年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3)和损伤组(n=3)采用BBB评分进行后肢功能评估,并运用3.0TMRI技术对大鼠胸髓进行成像,观察正常大鼠胸髓的形态结构及胸髓损伤后缺损情况。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学评分显示了损伤后大鼠后肢肌力恢复过程;3.0TMRI成像技术显示大鼠胸髓的矢状面、横切面形态结构及损伤后脊髓的状况。结论:3.0TMRI成像技术有助于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缺损情况,并与BBB评分结果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急性脊髓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60只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A组(损伤对照组)和B组(胰岛素组),每组各30只大鼠,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B组给与1IU/kg的胰岛素,1日3次腹腔灌注,连续7d,A组给与等量同次数的生理盐水腹腔灌注,在伤后8h、第3d、第7d、第14d、第28d观察脊髓凋亡细胞,在第1d、第3d、第7d、第14d、第28d观察尼氏体和神经元数量、GAP-43阳性细胞、BBB评分.结果:B组神经元数量、GAP-43阳性细胞、BBB评分在多个时相点要好于A组(P<0.05或P<0.01),凋亡细胞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或P<0.01).结论:胰岛素能通过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坏死、促进神经轴突的修复和再生来达到保护脊髓神经细胞、促进功能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改良Allen法,分别以50g/cm和100g/cm打击大鼠T13~L1脊髓.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分别观察伤后24小时内的脊髓诱发电位(Sp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变化,以了解不同程度损伤对SpEP和MEP的影响及SpEP、MEP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两种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均可造成大鼠脊髓SpEP、MEP的明显变化,尤以SpEP变化明显。损伤程度越重,电位变化越明显。②在脊髓损伤后1~24小时内.SpEP、MEP波幅降低,峰措伏时延长,以4~8小时电位变化最明显,表明原发损伤后在受损部位存在自身因索引起的继发性损伤,提示阻止继发损伤的时间应早于伤后4小时并尽可能提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可靠的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为进一步研究SCI提供实验基础。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CI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自制击打器击打T10对应的脊髓节段建立SCI模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7d、14d、21d和28d对大鼠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SCI模型的建立情况。结果:大鼠麻醉清醒后,假手术组大鼠行走轻度异常,术后1d完全恢复正常;SCI模型组大鼠损伤平面以下完全瘫痪。术后第1d、7d、14d、21d、28d,SCI模型组大鼠的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正常组同时间点(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大鼠SCI模型的方法可靠,自制击打器操作简便,可用于SCI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鼠脊髓钳夹伤模型建立的学习曲线。方法将制作大鼠钳夹伤脊髓损伤模型最初的30例资料分为3个阶段(各10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假手术组脊髓损伤情况、术后感染、脊髓损伤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运动诱发电位N1峰(MEP-N1峰)潜伏期时间进行分析,并行病理学HE染色。结果第三阶段操作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假手术脊髓损伤情况、术后感染、BBB评分较第一阶段明显减少,MEP-N1峰潜伏期时间较第一阶段明显增加(P均<0.05)。HE染色观察到第一阶段有部分模型脊髓没有完全横断性损伤,第三阶段全部脊髓呈现完全横断性损伤。结论初学者经过耐心反复的训练,可通过学习曲线,于第三阶段,熟练掌握钳夹伤制作脊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干细胞不同移植方式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进领  杨晓华  李明  王廷华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27(6):30-33,42,T0005
目的探讨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腹腔移植组(每组再分为1、3、7、14、21d组),.在脊髓损伤后2d,经腹腔及静脉移植带绿色荧光的MSCs,,大鼠于移植后1、3、7、14、21d分批处死.连续冰冻切片观察细胞是否能够通过觑脑屏障并迁移到损伤部位,同时用体视学方法观察MSCs在脊髓损伤与非损伤部位的密度,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静脉移植后第1天,在损伤部位仅有少量的MSCs,而腹腔移植组未见MSCs。第3天有少量的MSCs.腹腔移植组与静脉移植相比7,14d有显著差异(P〈0.05).21d后两种移植方法在损伤部位的细胞无差异(P〉0.05).BBB评分,移植后7d无差异,14d后有明显差异(P〈0.05).脊髓损伤处的细胞密度明显多于非损伤部位(P〈0.05).结论MSCs经静脉和腹腔移植均能透过血脑屏障迁移到脊髓损伤部位并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静脉移植优于腹腔移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total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TPNS)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以及对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溶媒对照组和TPNS组,实验组大鼠建立脊髓半横断模型,TPNS组损伤处为脊髓右侧T10段.损伤后15 min,腹腔注射剂量为20 mg/kg的三七总皂苷,每天给药1次,溶媒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3、7、14、21、28d进行行为学指标检测;采用免疫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脊髓损伤远侧端GS表达的变化.结果 行为学结果表明,该浓度的三七总皂苷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损伤后7d和14 d的BBB评分表明,三七总皂苷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明王高于溶媒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在损伤脊髓远侧端GS的表达损伤侧强于对侧,损伤侧GS的表达趋势为1、3d逐渐增强,7d达高峰,在14 d时GS的表达逐渐下降,至28d仍略高于正常组.三七总皂苷组和溶媒对照组相比,GS的表达在相同时间点优于对照组,尤其是3d和7d.结论三七总皂苷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其促进GS表达,从而改善脊髓再生的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脊髓T11段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大鼠脊髓T11全横断动物模型,模拟脊髓损伤,为后期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6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及脊髓损伤组(SCI组,n=8)。SCI组咬除T9-T10棘突及相应椎板,横切断暴露的脊髓T11,夹除约0.3-0.5cm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1,3,7,14,21d分别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对模型进行人工排尿、排便、悬吊鼠尾等护理措施。结果 SCI组所有动物在术后均表现出典型的脊髓截瘫症状,BBB运动功能评分很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护理措施降低了截瘫大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建立了大鼠脊髓T11段全横断损伤模型,并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截瘫模型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鼠胸段脊髓损伤后两种不同行为评分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两种神经功能评分方法对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行为功能的评价。方法:大鼠急性SCI模型按轻、中、重度损伤随机分组,分别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和BBB评分方法对大鼠后肢行为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均与损伤程度相关,其中BBB评分方法相关性较高,且体现在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每一阶段。结论:BBB评分方法对大鼠SCI模型运动功能评价优于CBS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制备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研究其病理和影像学变化,为后期的干细胞治疗提供实验信息.方法 8周龄SD大鼠,咬除T9~T10 棘突及相应椎板,用纤维剪刀将脊髓完全横断,将分离的肌肉缝合封闭椎管缺损,缝合皮肤,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将经过相同措施处理但未损伤脊髓的SD大鼠作为对照.对两组SD大鼠在制模成功后不同时间点进行BBB评分、病理学和MRI检查.结果 实验组大鼠在制模成功后1、3、5、7周时BBB评分分别为0、(0.36±0.46)、(0.91±0.50)、(1.18±0.45)分,对照组分别为(20.57±0.48)、(21.00±0.00)、(21.00±0.00)、(21.00±0.00)分,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SD大鼠脊髓损伤区出现明显的病理和影像学的改变.结论 脊髓横断损伤SD大鼠脊髓损伤区无脊髓组织残留,且出现明显的组织和影像学改变,在行为学上也与脊髓未损伤大鼠有明显差异,适用于脊髓再生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完全脊髓横断伤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成年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横断伤组、挫伤组、对照组,每组7只.显露T12脊髓,横断组用尖刀将其完全横断.挫伤组150克·厘米力(gcf)冲击致伤.对照组仅显露脊髓,不做特殊处理.在不同时间对各组大鼠行行为学(BBB)评分及组织学评价.结果:横断组大鼠后肢功能评分在损伤后3~4周趋于稳定,损伤后4周时BBB评分为(5.14±0.80)分;挫伤组后肢功能评分进行性增高,4周时BBB评分达到(11.21±2.21)分;对照组2周左右恢复正常.横断组大鼠组织学观察见损伤区无脊髓组织残留,神经丝(NF)免疫组化染色未见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结论:通过完全脊髓横断可以制备出稳定性好、一致性高的脊髓损伤模型.完全脊髓横断后,损伤恢复3~4周左右趋于稳定,可作为慢性脊髓损伤修复的移植期.  相似文献   

16.
同种胚胎脊髓移植治疗成年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所造成的截瘫 ,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实验采用同种胚胎脊髓移植治疗成年大鼠脊髓损伤 ,通过观察植入的胚胎脊髓在宿主脊髓内的分化发育过程及对损伤脊髓再生修复的促进作用 ,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机制和胚胎脊髓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可能有用的实验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与分组  Wistar大鼠 96只 ,体重 (2 0 0± 2 0 )g ,雌雄不拘。随机分为两组 :①胚胎脊髓移植组 :72只 ;②单纯脊髓损伤组 :2 4只。1.2 截瘫模型制备  采用大鼠胸腰段 (T11 L1)脊髓左侧半横切损伤模型。1.3 胚胎脊髓移植 …  相似文献   

17.
陈德纯  任先军  唐勇  蒋涛 《重庆医学》2007,36(9):843-845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ChABC治疗组,采用Allen法打击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伤后即刻和随后每天1次连续1周蛛网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和ChABC。在伤后第1天,第1、2、4周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组织切片中NF200的变化,尼氏染色观测各组脊髓切片中尼氏体和神经元的改变,BBB评分检测损伤的后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1d和1周给药组NF200着色面积、Nissl染色阳性细胞和BBB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4周,治疗组要显著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ChABC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提高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半离断损伤的治疗效果,探究脊髓损伤后督脉(“大椎、命门”)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半离断损伤右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只SD大鼠进行T7~T9脊髓半离断损伤,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督脉电针组(B组),每组10只,A组进行饲料单纯喂养,B组则同时予以电针刺激治疗。通过BBB运动功能评分法、组织形态检测等方法来观察电针刺激督脉对脊髓半离断损伤的作用,其分别于第1、3、7、14、21天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并对比两组大鼠右肢运动功能恢复水平;21天后,处死大鼠取其损伤段1 cm左右脊髓制片,采用组织形态检测来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A、B两组大鼠术后第1、3、7、14、21天BBB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增高,B组BBB评分明显高于A组( P<0.05)。HE染色可见B组较A组脊髓组织结构清晰,有较多神经元存活,其无明显水肿、坏死,无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瘢痕组织形成,可见大量正常神经元。结论电针刺激督脉治疗能促进大鼠脊髓半离断损伤右肢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后CNTF mRNA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mRNA在脊髓全横断大鼠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探讨CNTF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后者根据取材时间又分为术后1 d、3 d、7 d和14 d组.SCI组动物选择在T10节段全横断脊髓,假手术组除不横断脊髓外其余步骤与SCI组相同.动物处死前进行BBB评分评估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取手术部位头端和尾端0.5 cm脊髓,采用RT-PCR技术检测CNTF mRNA在各组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行为学评分随着损伤时间的推移呈小幅度增加,但后肢无运动功能恢复;术后1 d组和3 d组横断点尾端脊髓中CNTF 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上调(P<0.05).而7 d组和14 d组的表达量又逐渐恢复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髓损伤早期CNTF的表达变化可能与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