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囊藻毒素是地表水中常见的藻毒素,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种类型的水域。目前已知微囊藻毒素-LR具有极强的肝毒性,达到极低浓度即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于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正遭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报道尤为引人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我国水源水及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及与疾病的关系,探讨了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加强对水源水及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和治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体中蓝绿藻分子标志物--mcyD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筛选自然水体中产微囊藻毒素藻株的方法.方法应用编码微囊藻毒素合成酶mcyD基因的特异引物结合藻类保守序列16 S rRNA对所培养的纯种蓝绿藻(铜绿微囊藻FACHB 469、铜绿微囊藻PCC7806、微囊藻属FACHB 569、浮游蓝丝藻属小颤藻FACHB247、泡沫节球藻FACHB377)和采集的水样进行聚合酶链反应,观察扩增结果,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其微囊藻毒素浓度.结果在产微囊藻毒素(铜绿微囊藻PCC7806、微囊藻属FACHB569)的藻株和水样均可以扩增出1条约870 bp的单一条带,而不产微囊藻毒素的藻株(铜绿微囊藻FACHB469、浮游蓝丝藻属小颤藻FACHB247、泡沫节球藻FACHB377)和水样未扩增出此条带.结论以mcyD基因为微囊藻毒素分子标志物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自然水体中的产微囊藻毒素和非产微囊藻毒素蓝绿藻是可行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毒素主要是由蓝绿藻产生的一类毒素,是淡水水体污染范围最广的一类藻毒素。随着水体受藻类毒素污染频度的增加,微囊藻毒素受关注的程度亦日渐加大,对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和控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检测更是控制的基础。选择一种快速、经济、敏感的检测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已必不可少。笔者较详细地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微囊藻毒素的各种检测方法及其成果,指出了其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河滩地傍河取水工程对黄河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方法 2008年夏秋季节(5月6日至11月5日),对黄河和傍河取水工程"九·五"滩地5眼管井进行了6个月的水样采集,每季8次,共16次,ELISA法测定水样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黄河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均在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微囊藻毒素-LR基准值以下,且秋季微囊藻毒素含量平均值高于夏季(P<0.01),滩地5眼管井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均低于黄河水,傍河取水工程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与距黄河干道距离无关。结论傍河取水工程对微囊藻毒素有着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5.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产生的一类藻毒素.含一定浓度微囊藻毒素的水体可引起水生动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鱼类.该文通过综述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胚胎孵化和发育的影响、对鱼类行为和生长的影响、在鱼类组织中的积累、对鱼类组织器官的影响,总结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微囊藻毒素主要在鱼类肝脏中积累,还可在消化道和肌肉等组织中积累.在饥饿状...  相似文献   

6.
周丽华  王婷 《药物与人》2014,(12):35-36
本文回顾了微囊藻毒素-LR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介绍了微囊藻毒素-LR通过抑制PP2A 活性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毒性机制,简述了其与DNA 损伤、细胞骨架破坏的关系,印证了微囊藻毒素-LR的强细胞毒性.开展微囊藻毒素-LR毒性的研究对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的淡水水体中常见的藻类毒素,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成为水环境中的潜在危害物质之一.随着世界各国对微囊藻毒素的重视,中国也在相关水质标准中增添了微囊藻毒素这一指标.因此,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与控制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笔者系统地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对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状况,提出开发高效、廉价的藻毒素处理技术将成为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微囊藻毒素对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的污染状况 ,于 2 0 0 2年 7~ 8月份对江苏、云南、福建和广东我国主要螺旋藻生产基地的 33份水源水、1 60份养殖用水、86份螺旋藻浆、70份螺旋藻原料粉进行了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同时随机采集了上述四省的 1 9种 71份市售螺旋藻产品 ,用ELISA法对样品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测定。结果提示 :水源水中的 1 2份自来水样中均未检测出微囊藻毒素 ,9份地下水样中有 6份、1 2份地表水样中有 8份检测出不同污染水平的微囊藻毒素 ;1 60份螺旋藻养殖场池水和 86份螺旋藻浆中的微囊藻毒素平均污染水平分别是 2 0 7 9pg ml和 31 9ng g ,两者相差 1 53倍 ;70份螺旋藻原料粉中的微囊藻毒素平均污染水平是 2 0 6 4ng g;1 9种 71份市售螺旋藻产品中总微囊藻毒素污染水平平均为 31 7 2ng g,其中主要剂型是片剂和胶囊 ,片剂和胶囊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平均水平分别为 1 4 2 7ng g和 2 2 2 6ng g。提示螺旋藻生产过程和市售产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囊藻毒素污染 ,通过服用螺旋藻而摄入的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制定符合我国特点的藻类保健食品中微囊藻毒素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微囊藻毒素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从微囊藻毒素传播途径:水源、水厂、体内的角度阐述了传统消除方法和新近生物降解法、药物姜黄素等对微囊藻毒素的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微囊藻毒素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该文着重从DNA水平、基因水平和染色体水平上评述微囊藻毒素对遗传物质损害的特征,对国内外有关微囊藻毒素遗传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作一综述,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微囊藻毒素致肝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病学研究及动物实验显示微囊藻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损害效应。微囊藻毒素对肝脏的损害及作用机制是藻毒素生物学效应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微囊藻毒素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微囊藻毒素致肝癌的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致癌作用机制,包括碱基损伤、染色体数目异常、DNA修复能力降低、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免疫系统等。  相似文献   

12.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综述了有毒水华发生过程中释放的微囊藻毒素的污染与控制现状,微囊藻毒素作为安全评价的风险因子,其毒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控制水源水的微囊藻繁殖和强化饮用水处理工艺中微囊藻毒素的降解去除是研究热点.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将生物、物理、化学处理相结合是切实有效控制饮用水藻毒素污染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定量酶联免疫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灵敏度的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方法使用微囊藻毒素检测试剂盒,利用抗原与抗体间免疫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结果微囊藻毒素在0.1~2.0μg/L范围内呈线性,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5~-0.999。向样品中分别添加0.3、0.7、1.5μg/L 3个水平的微囊藻毒素,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8%、85.7%和90.0%,相对标准偏差6.5%。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适合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检测,并可实现大批量样品的筛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傍河取水工程对黄河水中微囊藻毒素、藻细胞的去除效果,为该工程的推广应用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水样采集后,低温保存运回实验室。细胞计数板法测定藻细胞密度,ELISA法测定微囊藻毒素。结果傍河取水工程对藻细胞和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均在90.0%以上。结论傍河取水工程对藻细胞和微囊藻毒素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太湖淡水螺体内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状况及其富集规律。方法实验模拟环形螺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中添加8μg/L的微囊藻毒素,实验为期50 d,每隔10 d进行取样。同时,2011年5月和7月,采集太湖梅梁湾两个监测点的水样和环形螺,采用液质联用方法测定水样和环形螺中可食组织、不可食组织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养殖试验中各组织均有微囊藻毒素积累,可食组织中积累量缓慢持续上升,不可食组织中毒素积累呈波浪形上升;不可食组织(最大值为9.44μg/kg)对毒素的积累能力明显大于可食组织(最大值为1.6μg/kg)。两个监测点螺蛳的可食部分和不可食部分中均检微囊藻毒素,不可食部分微囊藻毒素含量是可食部分的5.4~11.7倍。结论太湖环形螺体内存在微囊藻毒素污染,且存在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微囊藻毒素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明岚  楼晓明 《卫生研究》2007,36(1):114-116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微囊藻毒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常用的水处理工艺难以将其彻底去除,开发用于处理微囊藻毒素的新技术越来越迫切。本文就微囊藻毒素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7.
江西鄱阳湖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在鱼体内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解淡水湖泊微囊藻毒素污染水平和掌握其在鱼体内的动态变化 ,2 0 0 0年 7月和 10月份采集了江西鄱阳湖的水样及鱼样 ,用ELISA法对样品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测定。结果显示 ,7月份和 10月份各采样点水样都有蓝藻的污染 ,蓝藻已成为鄱阳湖的优势藻种。 10月份各点微囊藻毒素高于 7月份 ,10月份污染较重的采样点 (岸边、永修河 )微囊藻毒素平均含量 888 8pg ml,是污染轻的采样点 (蚌湖 1、蚌湖 2和大湖池 )微囊藻毒素平均含量 83 6pg ml的 10倍左右 ,其中以永修河水最高为 10 3 6 9pg ml。各采样点鱼肌肉和鱼肝样中都可以测出微囊藻毒素 ,10月份鱼肌肉微囊藻毒素含量约是 7月份肌肉的 1 2~ 2倍 ,10月份鱼肝微囊藻毒素含量约是 7月份鱼肝脏的 2~ 2 0倍。污染较重的采样点 (岸边、永修河 ) 10月份鱼肝微囊藻毒素平均含量为 2 7 2ng g,明显高于污染轻的采样点 (蚌湖 1、蚌湖 2和大湖池 ,平均含量 2 8ng g)。本研究为微囊藻毒素对水产品的污染和制订其在水产品中的限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实验条件下氮、磷对微囊藻毒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实验条件下氮、磷及氮磷比值对微囊藻毒素产生的影响。方法将经过扩大培养3次的铜绿微囊藻细胞接种于无氮、无磷的BG-11培养液中饥饿培养3天,分别接种到含有0、0.5、1.0、5.0、10.0mg/L磷的BG-11培养液中培养20天;接种于含磷0.05、5.0mg/L的BG-11培养液中,并分别按照氮:磷物质量比5∶1、10∶1、20∶1、50∶1、100∶1加入所需的NaNO3,培养20d。观察各组铜绿微囊藻细胞计数的变化。并于培养的第8、12、16、20天将藻细胞破碎,提取毒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微囊藻毒素的量。结果当磷初始浓度低于5.0mg/L时,微囊藻毒素的产量随培养液中初始磷浓度的升高而增高。而当培养液中磷初始浓度为10.0mg/L时,磷对微囊藻毒素的产量产生了抑制作用。磷初始浓度为0.05mg/L的培养液中,氮磷比值在50:1时,细胞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最高,在磷初始浓度为5.0mg/L的培养液中,氮磷比值为20:1时,细胞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最高。与培养液中微囊藻细胞具有最大生物量时的氮磷比值相同。结论磷对于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应综合探讨磷浓度和氮磷比值对微囊藻毒素产生的影响。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水体中的磷浓度可能是解决微囊藻毒素产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淡水湖泊微囊藻毒素的污染和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海滨  严卫星 《卫生研究》2002,31(6):477-480
微囊藻毒素是淡水湖泊蓝藻产生的一类肽类毒素 ,它的产生受到藻类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微囊藻毒以肝脏为靶器官 ,通过多种作用引起肝细胞坏死 ,抑制蛋白磷酸酶 1(PP1)和蛋白磷酸酶 2A(PP2A)的活性 ,具有致癌性 ,是肿瘤促进剂。微囊藻及其毒素的污染已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广泛性、持续性以及它所具有的热稳定性和水溶性 ,可能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综述了微囊藻及其毒素的污染、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原因和毒理学研究现状 ,预防的基本原则 ,并就其在食品安全方面将要开展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福建省某水库水华微囊藻毒素的主要亚型,研究该毒素对大鼠的亚慢性肝毒性。方法采集微囊藻水华,固相萃取法提取微囊藻毒素,以微囊藻毒素LR和RR纯毒素为标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亚型;SD大鼠0.42μg/(ks bw)MC-LR亚慢性染毒35d,观察血清酶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该微囊藻水华检测出MC-LR,未检测出MC-RR;用藻细胞裂解液[相当于0.42μg/(ksbw))MC-LR]亚慢性染毒大鼠,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SDH水平显著升高,肝脏系数显著增大,肝组织出现炎症样变化。结论福建某水库水华微囊藻毒素的主要亚型为MC-LR;亚慢性接触0.42μg/(ks bw)MC-LR的微囊藻毒素可引起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