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碧坚  张万君  蔡宇 《吉林医学》2012,33(2):252-25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对比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净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内静脉组一次成功置管54例,成功率91.5%,锁骨下静脉组一次成功62例,成功率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组导管留置时间(37.2±5.3)d,锁骨下静脉组(52.5±7.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组血栓5例,颈内静脉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静脉置管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操作中都应熟练掌握可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在置管及使用情况中的优缺点。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对照研究,438例需紧急血液透析患者中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42例,颈内静脉置管96例。观察对比两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颈内静脉93%,两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率为5.9%,颈内静脉5.6%,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平均58.5d,明显长于颈内静脉置管35.4d(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导丝未入上腔静脉8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静脉回流不畅在锁骨下静脉置管11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感染及脱管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结论选择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应根据术者穿刺技能的熟练程度、患者的要求而定,两者各有其优劣。欲在右上肢造瘘时严禁在右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3.
4.
5.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临时性血液净化通路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操作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创伤小、位置开放、并发症少、血流量大及允许重复置管和不易引起栓塞等诸多优势,已成为血管通路的极好途径[1]。现对我院136例右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4年4月开始开展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至今,已完成锁骨下静脉置管术354例次,现将1例术后发现的锁骨下静脉置管逆行进入颈内静脉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患小肠系膜扭转并部分坏死、粘连性肠梗阻。在全身麻醉下行小肠系膜扭转复位 坏死小肠切除术。患者体质偏瘦,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4年4月开始开展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至今,已完成锁骨下静脉置管术354例次,现将1例术后发现的锁骨下静脉置管逆行进入颈内静脉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赵超尘 《广东医学》2016,(Z2):45-47
目的:对比分析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入路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的利弊。方法409例行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223例采用颈内静脉入路( A组),186例采用锁骨下静脉入路( B组)。观察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围手术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09例患者全部穿刺置管成功,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96%(214/223)与87.10%(16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10.75, P<0.01)。 A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90%(2/223),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8%(10/223);B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9%(5/186),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68%(18/186),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29, P<0.05)。结论静脉输液港应首选颈内静脉入路。  相似文献   

9.
锁骨下静脉穿刺误入颈内静脉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2 0 0 1- 2 0 0 2年为测量中心静脉压力或行静脉营养治疗的需要 ,给 76例患者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 ,结果有 12例患者误入颈内静脉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中 ,男 4 6例 ,女 30例 ;年龄 4 5 -79岁。清醒患者 32例 ,昏迷患者 4 4例。采用美国BD公司的 16号单腔中心静脉穿刺圆盘针。1.2 方法 :垫高患者肩背部 ,双手臂放于两侧 ,在右锁骨中外 1/ 3处、锁骨下一指处局麻后进针 ,针尖指向甲状腺方向 ,过锁骨后回抽见静脉血 ,用Seldinger技术置管。2 结果76例患者有 12例误入颈内静脉 ,一般均为术后拍胸片所证…  相似文献   

10.
刘昆 《吉林医学》2010,31(31):5657-565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右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对右颈内静脉置管的226例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26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出现穿刺口渗血,4例发生导管堵塞,经及时处理后,导管能正常使用。结论:重视对右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何兵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878-2880
目的 分析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特点和优缺点.方法 通过1 358 例次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回顾性对照分析,观察两种置管方法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股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颈内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的一般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静脉置管.结论 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留置导管都是有效的血液净化通路,各具特点和优缺点,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超声引导右颈内静脉穿刺法与颈总动脉搏动旁右颈内静脉穿刺法在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4年5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评估需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共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60例)和颈总动脉搏动旁组(采用右颈总动脉搏动旁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60例)。记录并分析两种穿刺方法从消毒开始至顺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所需要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首次穿刺成功53例(88.3%),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44例(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3.9±1.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8±1.9)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引导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6例(10%)发生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法首次穿刺成功率优于颈总动脉搏动旁法,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并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可见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快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吴振  武林松  官双双  蔡宁  许卫兵 《安徽医学》2015,36(9):1116-1118
目的:超声下比较两种路径颈内静脉置管方法的准确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寻找更安全、可靠的颈内静脉穿刺路径。方法选择需行颈内静脉穿刺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中路法穿刺组(A组,n=30)与颈内静脉搏动点法穿刺组(B组,n=30)。观察颈总动脉直径(D1)、颈内静脉直径(D2)、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覆盖率、穿刺路径距颈内静脉中心距离(D3)、穿刺路径距颈总动脉外侧距离(D4)及可能触及颈总动脉例数。结果与A组比较,B组D3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4明显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搏动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更准确,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4.
15.
经颈外与颈内静脉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又具有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导管置入法。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分组。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50例,经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56例,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的效果。结果:经颈外静脉组未发现并发症,但有5例导管不能插入上腔静脉。经颈内静脉组有2例动脉损伤,3例穿刺失败。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内静脉直径呼吸变异率指导容量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患者共36例,分别应用超声记录容量干预前、干预后颈内静脉直径随呼吸的变化(即变异率)及应用Pi CCO容量监测仪动态监测心排出量(CO)的变化,同时根据容量干预后心排出量上升≥15%和<15%定义容量有、无反应,分析颈内静脉直径随呼吸变异率与容量反应性的关系。结果 36例重症患者容量干预后其DIJVmax、DIJVmin、CO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容量有反应26例,DIJV=(63.78±14.32)%。容量无反应组6例,DIJV=(26.14±3.81)%,DIJV与容量反应性呈正相关(r=0.387,P<0.05)。结论颈内静脉直径的呼吸变异率与容量反应性呈正相关,超声技术无创、便捷,应用超声技术测量颈内静脉直径呼吸变异率,从而指导容量治疗,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评价应用单针双腔静脉留置导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在急性肾衰及尿毒症诱导期进行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单针双腔静脉导管共35例,其中急性肾衰15例,慢性肾衰17例,药物中毒3例。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法作颈内静脉置管。结果 34例成功建立血管通路,1例误穿入动脉;平均血流量达(221±45)ml·min1,平均留置(26±9)d。结论 该方法简单,操作快捷,留置时间长,使用方便,并发症少,适用于急诊透析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9.
An approach to cannulate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in neutral head position is described for situations where head rotation and extension are contraindicated. Venous puncture was made immediately lateral to the carotid artery at the level of cricoid cartilage and directed caudad. In 40 patients studied, the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of 97.5% of the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located by the finder needle. The mean (SE) number of puncture attempts to locate the vein was 1.3 (0.1) per patient. In 72.5% (29 patients), the veins were located exactly at the predicted point after the first attempt. However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for cannulation by the angiocath cannula was 87.5% and short term complication rate was 5.0%. We conclude this technique is a reliable, safe alternative for central venous access,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here cervical spine movement is contraindicated or restrict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