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炜 《陕西中医》1993,14(5):215-216
本文分别从历史渊源、基本内涵、与宏观辨证的区别和联系及研究价值等方面对近年兴起的中医微观辨证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微观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宏观辨证(即传统辨证)的羽翼和补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微观辨证”的产生,以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入手,提出“微观辨证”是“宏观辨证”的深化和补充,并提出通过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结合中药方剂的特点从化学角度分析为多组分、作用于机体的靶点亦是多环节的复杂体系与中医“证”的相关性,建立以证候多维靶点为目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乳腺癌诊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的快速发展,以往只基于宏观的望、闻、问、切四诊来获得信息的辨证方法的局限性已越加明显,而微观辨证则较好地为我们克服了这种局限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是未来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必然方向。通过文献复习,总结近年来乳腺癌微观辨证研究成果,并探讨行之有效的微观辨证研究方法,摸索乳腺癌微观辨证的规律,为乳腺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辨证论治道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医学之精华所在。近年来,我们遵循这一中医理论,发挥其临床特色,开展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使临床诊断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促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由宏观化转向微观化,重视整体化,因此是中医诊断学上高层次的发展。宏观辨证就是根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之所见,做出病因、病位、病性的临床辨证,主要内容包括患者诉说的自觉症状、医生对病人肉眼观察到的证候以及舌象、脉象等作为辨证的依据。故从总的来看,这种辨证方法属于宏观辨证,也就是根据病人外在表现对疾病做出的综合、整体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5.
充血性心力衰竭辨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CHF)作为绝大多数心脏疾病的最终归属,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每一位心力衰竭患者因其不同的体质、基础病、诱因、环境等而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现代中医的辨证分析应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辨证。建立在对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病理机制融合分析的基础上,也就是要以辨病为主、辨证为辅。现将近年来中医对CHF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中医临床辨证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新的问题,是摆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兹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1辨证须结合辨病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医医生,仅懂辨证还不够,在不少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中医治疗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探索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方法:用中医宏观辨证结合结肠镜下微观辨证法治疗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40例。结果:治疗1个月后,40例治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结论:用中医宏观辨证结合结肠镜下微观辨证法治疗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满意,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其在胃镜下表现的联系以及辨证治疗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借助电子胃镜通过观察胃粘膜的形态、色泽、病理变化等,将中医望诊宏观和微观结合,为临床定量、定性研究提供客观依据,融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于一体,以求在胃脘痛的中医诊断及胃镜微观辨证方面加以研究,初步揭示其客观规律,更好地为临床和科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9.
有效性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关键,中医迈向精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回溯了中医临床辨证选药方式的历史演变历程,结合近代中药研究发展趋势,得出宏观与微观结合是中医精准化的必然路径。仝小林院士提出的"态靶辨证"是现代医学背景下沟通宏观与微观辨证的桥梁,是中医传统模式与现代科技在医疗历史进程中原始创新驱动下产生的临床辨证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中医辨证这一关键理论基础提出思考。认为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应包括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以其特有的世界观,正科学地消化吸收和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并将其重新分拆、重构、整合、归位。中医证候内在深层的微观规律,使中医辨证学由宏观走向微观,微观辨证的内涵包括3个层次,即应用现代实验技术,阐明证的物质基础,建立证的微观标准;在辨证微观化的实践过程中,微观与宏观并非等价,微观现象难以逆推宏观证候;微观辨证必须有独特的证型分类,必须有对应的论治方药。微观辨证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二者的互补、综合有助于深化对病证的认识,拓展治疗的思路,促进中医诊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分部位保留灌肠治疗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宏观辨证结合结肠镜下微观辨证,再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选用不同剂量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60例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患者。结果本组治愈16例,显效27例,有效13例,无效4例。结论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及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选用不同剂量灌肠液的保留灌肠方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机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建国后走过了40年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回顾过去,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研究层次不断深入的同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医学对人体形态结构的重要性未予足够重视。中医学将研究核心集中在人体的功能变化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宏观辨证与结肠镜下微观辨证相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用中医宏观辨证结合结肠镜下微观辨证法治疗,对照组50例用中医宏观辨证法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P=0.0352(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中医宏观辨证结合结肠镜下微观辨证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用中医宏观辨证法治疗。  相似文献   

15.
白血病骨髓细胞学检查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明 《四川中医》1997,15(8):4-5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白血病诊断和疗效判定的主要依据,因此对于白血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近年来有不少报道,显示出可喜苗头。但作为白血病重要病理改变的骨髓细胞学检查与传统的中医辨证之间有无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可循,能否将白血病的宏观辨证与微观检查有机结合,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拟在此方面作一初探。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白血病卫例,其中男性问例,女性14例,年龄20-74岁,中位数M岁。所有病例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均按照《血液病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的宏观辨证与微观结合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脘痛的宏观辨证与微观结合的初步探讨曹代娣衡阳医学院附二医院(421001)“胃脘痛”包括西医所指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等疾病。现从宏观辨证与微观的角度对“胃脘痛”进行初步探讨,以揭示“胃脘痛”的宏观辨证与微观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中医...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当前诊断冠心痛公认的金标准。为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痛中医辨证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及价值,推进冠心痛的中西医结合病证研究,通过对2000年以来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痛中医辨证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回顾,对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冠心痛程度的加重(冠状动脉狭窄较重或病变支数较多),中医辨证更加复杂化。既往的检测指标和冠心痛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实际存在差距。冠状动脉造影对探讨冠心病的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规律有重要价值,应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借鉴现代最新的医学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观察研究,病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全国组织开展冠心痛的大样本、多中心、中西医结合辨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浅探溃疡病胃镜征象与中医辨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察116例溃疡病人内镜下病变部位的粘膜相,根据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试图从微观角度探讨中医病因、病机、诊断;分析了内镜诊断,胃粘膜相与中医舌象、传统辨证的关系,认为胃粘膜相与舌象改变基本一致。对有血瘀症状而无舌脉改变者,胃镜亦能提示瘀阻胃络的粘膜改变,故可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运用于临床。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有机结合,可补充传统辨证的不足,有利于对中医证型本质的探讨,为中医辨证论治开辟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方法是使中西医诊断方法优势互补、辨证与辨病相统一的辨证方法。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一辨证方法的研究思路 :1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性 ;2坚持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的统一 ;3促进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 ;4促进中西医结合辨证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自1986年提出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以来,中医界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目的在于以现代医学客观检测指标诠释中医的证,借以把同病异证定量区别开来,进而过渡到用客观指标辨证。本文对此类研究开展了全面考察,由于开展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研究的辨证标准不规范;研究设计中适应证、参比证、客观检测指标选择、检测指标的微观程度等均存在毋庸置疑的逻辑问题;加之围绕西医疾病辨证所属症状的虚拟性广泛存在,因而导致此项研究实际上已经搁浅。明确并解决这些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