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低剂量多层CT在鼻咽部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建立合适的低剂量扫描条件,以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同时,减少受检者接受的放射剂量。方法:前瞻性将360例鼻咽部CT平扫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常规剂量组(120kV,250mAs)、低剂量1组(120kV,100mAs)、低剂量2组(90kV,100mAs),分析此三组鼻咽部CT图像质量和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鼻咽部低剂量多层CT检查的图像质量能够达到诊断要求,能够清晰显示鼻咽壁、咽隐窝、咽鼓管咽口、咽旁间隙及卵圆孔等结构。三组CT剂量加权指数分别如下:常规剂量组为38.1mGy,低剂量1组为15.2mGy,低剂量2组为7.1mGy。三组CT剂量加权指数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2组的CT检查图像质量既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减少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鼻咽部检查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32例,分别行常规剂量250mA和低剂量100mA、50mA、30mA螺旋CT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结果 B、C、D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降低了64.16%、82.08%、89.24%;四组图像间有统计学差异,B、C两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疗需要,D组图像质量达不到诊断要求。结论120kV、50mA低剂量扫描既可保证鼻咽部图像的质量,又可明显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门子双排CT低剂量扫描诊断肋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因胸外伤拟诊肋骨骨折行CT检查5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27例。常规剂量组电压为130 kV,低剂量组为80 kV,均实时剂量调控技术(CARE Dose4D),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低剂量组的CTDIvol、DLP和ED分别为(2.09±0.11)mGy、(42.74±1.59)mGym·cm和(0.60±0.04)mSv(P<0.05),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5.13±0.18)mGy、(98.48±7.37)mGym·cm和(1.38±0.09)mSv。结论:西门子双排CT采用80kV低剂量模式进行肋骨扫描,图像质量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X线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剂量薄层改进方法螺旋CT扫描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我院2008-2010年125例患者临床检查资料,按胸部CT 120 kV/150 mA/10 mm常规扫描组,和应用120 kV、80 mA、5mm改进方法扫描组进行图像结果比较.结果 应用改进薄层和层距等方法进行肺部低剂量的扫描,肺部的微小病变显示清晰,达到临床诊断的要求.结论 低剂量薄层改进方法螺旋CT扫描在降低了辐射剂量的同时达到较佳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价值及适宜扫描参数。方法将60例鼻窦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常规剂量CT扫描(100 kV、100 mA)及低剂量1CT扫描(100 kV、40 mA)、低剂量2CT扫描(100 kV、25 mA),CT扫描仪自动显示单次扫描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对3组的CTDIw进行比较;由3位主治医师盲法分析各组的CT图像质量并分级。结果常规剂量组的CTDIw与低剂量1、2组的CTDIw相比,后两者明显低于前者,剂量下降比率分别为59.97%、74.95%;低剂量1组与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满足诊断率一致,低剂量2组的图像质量有所下降,满足诊断率亦下降。结论儿童鼻窦低剂量CT扫描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同时又保证了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适宜的扫描参数可以实现CT图像质量与降低辐射剂量结合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顾吉军  戴晓梅 《大家健康》2016,(10):166-167
目的:研究分析低剂量CT技术发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接受CT成像检查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剂量CT技术和低剂量CT技术进行扫描检查,以两种剂量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患者分别经相应扫描检查后,常规剂量CT技术扫描加权指数为13.21 mGy,明显高于低剂量CT技术扫描加权指数6.51 mGy;两种剂量图像质量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技术优良率分别为96.4%、94.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低剂量CT技术对身体头颅、腹部、心脏冠脉、胸部、颅面等方面进行检查,不仅能够确保图像质量,且能满足诊断需求,同时减少了对患者的辐射伤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山羊及人体颈部多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探寻颈部多层螺旋CT的最佳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通过 CT机的辐射剂量预测软件并结合文献,选取10组低剂量扫描条件(140kV-50mA、140kV-30mA、120kV-100mA、120kV-50mA、120kV-30mA、90kV-200mA、90kV-150mA、90kV-100mA、90kV-50mA、90kV-30mA)。扫描3只山羊的颈部,采用双盲法对CT图像质量(骨质)进行评分,筛选满足诊断要求的扫描条件。另将180例颈椎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9组,每组20例,用动物实验筛选出的条件进行扫描,对软组织和骨质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CT辐射剂量与管电压、管电流变化呈线性正相关;CT辐射剂量变化的斜率随管电压或管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除90kV-30mA以外,其他9组扫描条件的骨质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人体检查时扫描剂量高者图像质量评分高,各组图像的骨质评分均高于软组织评分。120kV-100mA、90kV-200mA组软组织图像质量良好、骨质图像质量优;140kV-50mA、140kV-30mA、120kV-50mA、90kV-150mA、90kV-100mA组软组织图像基本不影响诊断,骨质图像质量良好;120kV-30mA、90kV-50mA组软组织图像影响诊断,骨质图像基本不影响诊断。结论采用低管电压、相对略高的管电流,能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且辐射剂量更低。颈部CT检查时,满足诊断要求的软组织扫描条件为90kV-100mA,若仅需观察颈部的骨质情况,可选用更低的扫描条件90kV-50m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颞骨CT扫描时降低毫安值对受检者受到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并比较螺旋扫描与非螺旋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选择行颞骨CT扫描的患儿60例,分别采用螺旋及非螺旋扫描各30例,每种扫描方式又分为常规剂量(120kV、150mA)组和低毫安(120kV、60mA)组各15例。扫描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CTDIw)、扫描长度,并计算出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同一扫描方式下,低毫安组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1),而两组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在同一毫安值时,轴位螺旋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非螺旋扫描方式(P〈0.01),而两种扫描方式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低毫安、螺旋扫描方式能够显著降低颞骨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且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可在儿童检查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既能满足诊断需要,又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眼眶病变最佳CT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 使用4层螺旋CT对120例眼眶部疾病患者分别行常规剂量(120 KV,200 mA,0.5 s)及低剂量(120KV,30mA、50mA,0.5 s)扫描,分别获得眼眶部CT断层图像,比较不同扫描条件下诊断结果符合率及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结果 25 mAs低剂量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与100mAs常规剂量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但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 25mAs低剂量扫描条件既能满足诊断需要,又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在眼眶疾病的CT检查中可以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陈万中 《当代医学》2011,17(29):147-149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胸部穿刺活检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0年7月在16排CT引导下行胸部穿刺活检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行常规剂量扫描(200mA,重建层厚2.0mm,螺距16ram/rot),B组行低剂量扫描(1OmA,重建层厚2.0mm,螺距23mm/rot),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穿刺CT扫描剂量、图像质量和穿刺结果成功率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常规剂量扫描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23.64±2.41)rnQy和(172.37±17.63)mGy×cm,穿刺成功率为90%;低剂量扫描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1.22士0.12)mGy和(8.56±088)mGyxcm,穿刺成功率为85%,两组的辐射剂量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O.01),而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图像质量分级均能满足穿刺活检的需要,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低剂量CT扫描引导胸部穿刺活检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颅脑血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颅脑血肿患者首次行常规剂量CT检查,复查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60人)。分析低剂量组患者首次检查和复查的辐射剂量。分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复查图像是否满足诊断要求。结果与常规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CT图像质量良好,图像噪声略增强,解剖结构清晰,能满足诊断要求,且患者辐射剂量明显下降。结论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适用于颅脑血肿治疗后复查,特别是对于多次复查的患者,有利于降低辐射剂量,减少辐射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引导下胸部穿刺受检者的X线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引导下胸部穿刺病例各100例,低剂量组扫描参数为36 mAs,110 kV,常规剂量组为90mAs,130 kV.根据CT机自动记录的受检者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X线有效辐射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DLP分别为(50.45±23.79)mGy·cm和(240.59±98.87)mGy·cm,ED分别为(0.72±0.38)mSV和(3.36±1.39)mSv,两组DLP和E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剂量CT引导下胸部穿刺,可明显降低受检者的X线有效辐射剂量,符合放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 T新技术后,在幼儿胸部检查中较为合理的电压参数。方法选择150例行双源C T胸部扫描年龄在1~3岁的患儿,将其按不同管电压分组(80、100、120 Kv ),采用Flash模式行胸部平扫,使用实时在线毫安秒调节技术(CARE Dose 4D),均采用SAFIRE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由2名医师采用5分制双盲法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用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记录并比较不同电压组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噪声及辐射剂量之间差异。结果随着管电压值的升高,纵隔及肺窗图像质量均有所提高;肺窗图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纵隔窗图像评分较肺窗低,其中,80 kV纵隔图像质量低于3分,无法满足诊断需要;100及120 kV纵膈图像可满足临床需要。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值及有效剂量随电压值升高明显增加。80及100 kV组有效剂量为120 kV组的26.9、58.1%。结论双源CT在幼儿胸部检查中,应根据患儿临床需要选择合理的管电压值。对于肺及支气管病变,80 kV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并明显减少辐射剂量;而对于纵隔内病变,则需要选择更高的管电压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研究64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检查与常规胸片肺部体检在肺部病变的应用效果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肺部检查的患者408例,根据其检测技术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64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组)92例;对照组(常规胸片肺部检查组)364例,而后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与检测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照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照射剂量,且实验组患者的病变例数检出率为3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23.73%);差异显著,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与常规胸片肺部检查对肺部病变均有检测价值,但是64层螺旋CT低剂量肺部体检的检测效果与应用准确率更高,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小儿肘关节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肘关节外伤行CT扫描的患儿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成低KV组(80KV、150mA)、低mA组(120KV、60mA)、低KV低mA组(80KV、60mA)和常规剂量组(120KV、150mA),扫描时记录了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扫描长度,计算出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并按照骨折线的清晰度为图像评级,计算甲、乙、丙、丁级图像百分比,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KV组、低mA组、低KV低mA组DLP仅分别为常规剂量组的13.03%、13.62%和5.401%。各组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肘关节外伤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显著减少了射线剂量,并且完全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胸片肺部体检检查与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胸部正位检查的优势、价值,以及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方法对118例明确诊断的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常规胸片肺部体检检查与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胸部正位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118例病例资料中,其中双侧肋骨骨折38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肋骨骨折2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中有46例膈下肋骨骨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膈上肋骨骨折8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大明多数骨折的诊断,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技术更敏感;对于不典型胸部外伤肋骨骨折,建议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诊断的准确率会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常规剂量和低剂量MSCT扫描对涂阴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的检出与显示,探讨低剂量MSCT扫描对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诊治的涂阴活动性肺结核48例,同时进行常规剂量180 m As和低剂量30 m As MSCT扫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方法对肺结核基本CT征象的检出率、细节显示及扫描剂量等相关资料。结果两种扫描方案对涂阴活动性肺结核基本CT征象检出率、细节显示无显著性差异。低剂量扫描的平均X线辐射剂量为(0.94±0.04)m Sv,明显低于常规扫描的(6.24±0.26)m Sv(P〈0.05)。结论低剂量与常规剂量MSCT扫描对肺结核基本CT征象的检出及显示具有相同价值,辐射剂量大幅降低,适用于涂阴活动性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武建民 《河北医学》2013,19(7):1026-1029
目的:探讨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37例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扫描检查,分析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隐匿性骨折的显示能力。结果-37例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确诊52处骨折,其中,6处(11.54%)位于第l、2肋,33处(63.46%)位于肋骨角,5处(9.62%)位于前肋,8处(15.38%)位于后肋。排除4处,其中3处位于第1、2肋,l处位于肋骨弓部,新增3处,2处位于肋骨角,1处位于后肋。共确诊骨折52处,4处(7.69%)为完全线性骨折,48处(92.31%)为不完全线性骨折。结论:对可疑肋骨骨折患者给予MPR为主,VR定位,CPR重点观察的CT检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与诊断准确性。螺旋CT检查方法图像显示清晰,能满足对隐匿性骨折定位、定性分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鼻咽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A组用100mA扫描,B组用40mA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图像评分均数比较虽有统计学差异,但B组图像评分均数为3.6105,可满足临床诊疗需要;两组腺样体平均CT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T值标准偏差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与A组比较,B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约降低了60.00%。结论120kV、40mA低剂量儿童鼻咽部CT检查,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有效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