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底,辽宁省阜新市被中央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从此阜新市迈上了经济转型的伟大征程.经过七年多的探索和实践,阜新在破解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难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开发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就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保护开发机制,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值得代代薪火相传的宝贵文化财富。但随农耕社会的渐行渐远、现代文化潮流的奔涌而来,滋养人们千百年的民间文化身陷被遮蔽以至消亡的困局。民间文化陷入生存发展困局的主要原因,大致为:现代文化的介入,导致人们欣赏趣味的巨大转改;农耕时代的终结,导致民间文化生存土壤及环境丧失;现代技术的崛起,导致民间文化生存优势丧失;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的欠缺,导致民间文化不能有效突围解困等等。根据对民间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成功传承发展经验的研析认为:提高全社会对民间文化价值及传承意义的认识、利用政策法规实施保护性传承、强化民间文化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活态传承、培养和壮大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等,当是民间文化能够突围解困并实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之策。  相似文献   

4.
杨昀 《中国名城》2020,(4):76-81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着的活态廊道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运河遗产资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客观归纳当前苏州段运河的发展瓶颈,并借鉴国内外典型线性遗产廊道的成功经验及发展模式,从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统筹规划旅游产品谱系、创建运河文旅品牌、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等方面,构建苏州段运河遗产廊道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以期为中国大运河遗产资源的统筹保护、有效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宁波 《文化学刊》2015,(2):18-22
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圈特有的饮食工具,在古时又被称为箸、筯、櫡、梜等。对于筷子起源,有粒食说、热食说、饭碗说、鸟爪模仿说和鸟喙模仿说等。综合分析,鸟喙说似乎更贴近实际。由"箸"改成"筷",大都遵循明代陆容的讳"住"说。本文以为明代大兴文字狱,箸与朱谐音,故改箸为筷。筷子简单、卫生、实用,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具有五个主要功能,即文化传承的日用、寓意丰富的餐具、祝福祈愿的祥物、为人处事的教具、对外交流的媒介。在当前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好背景下,我们亟需加强对筷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筷子不仅仅是食具,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6.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转型的问题,国家矿山公园是其转型的重要途径,对城市更新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11个位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国家矿山公园进行对比归纳分析,从经济、生态和文化3个维度建构国家矿山公园促进城市转型的动力,揭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发现,国家矿山公园以助推城市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形成先进文化这3种形式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而高校图书馆不仅为高校教学提供重要保障,也为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开辟了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图书馆人,应认清数字化时代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作用,让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融入到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当中。本文首先分析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其次探讨影响高校图书馆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优势,并提出在高校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辽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培育沈阳城市文化,就要打响"辽河文化"品牌,全力打造"辽学"学术体系,全面提升人文历史形象,加强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打造高校新型智库体系。只有把沈阳固有文化资源利用好、优良传统发扬好、文化基因传承好,才能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尝试从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子系统的文化规划视角,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分别是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与强化传统建筑文化认同基础上的适宜性开发原则。前者作为核心原则,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规划作用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路径,旨在推动综合性、整体性地发挥建筑文化资源的作用。后者作为扩展性原则,旨在促进城市开发机构与建筑遗产保护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遗产资源,使其与城市的文化教育、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功能有机结合,提升传统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本质上是基于计划经济的政治型城市化和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型城市化发展的结果,而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导致的城市衰退正反映出这些传统的城市化道路正逐步走向末路。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重视文化生产力,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以实现文化城市为目标的文化型城市化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建设文化城市,资源型城市要做好文化型城市化的顶层设计,围绕产业支撑要素,强化文化政策重点,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促进工业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浅析佛山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在岭南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延续上大做文章,2014年启动了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旨在挖掘传承优秀本土文化,完善城市文化服务体系,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佛山从古村落活化着手,通过修缮修葺古建筑、恢复民俗文化活动、梳理建设村史馆、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举措,逐步打响"岭南水乡"文化品牌,抢抓文化发展先机,逐步形成了古村落活化利用的佛山模式,对优秀岭南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大数据、算法、深度学习为特征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身边,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而人工智能也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数字化、精准化、场景化的全新路径,从而建立遗产保护智能大数据平台、文化传承智能传播平台及旅游开发智能终端平台。  相似文献   

13.
张松 《中国名城》2023,(1):32-39
全面回顾近10年来国家、省和地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分析国家和地方保护法规的整体格局、基本特征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对国家建成遗产保护立法、保护传承机制完善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国家法律是实现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基本国策的制度保障,应当通过保护立法将“保护优先”落实到绿色发展、空间规划、资源管理、文化复兴和城市更新等环节;通过保护法制建设,促进建成遗产的积极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民生福祉改善;通过提升遗产保护管理的质量,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通过依法开展的公众参与程序,确保遗产保护实践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史。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使相关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该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壮族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壮族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多方协同、立足数字化、塑造文化品牌等,旨在扩大壮族铜鼓文化传播面,增强壮族铜鼓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越加深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通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乡村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资源,也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着力点。该文首先介绍乡村文化振兴及乡村文化在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其次分析目前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最后基于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丰富多样的传统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过十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虽然众多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再现出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依然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隐忧和困境。新时代,要实现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科学保护和传承发展,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是做好其保护的前提;维护与营造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保障其生存的关键;加强活态传承是强化其主体的重要方式;坚持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是增强其生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发展的视角下,以河南省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为研究目标,以大运河滑县段为研究核心,探讨了多元活态遗产廊道带动保护和发展的具体内涵和实施措施,旨在借助县区内现有资源,激发当地文化活力,对快速发展地区中的文脉精髓实现因地制宜的保护和传承,规避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挖掘更具潜力的城市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西峡县西坪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豫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歌代表,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近年来,西坪民歌生存土壤发生变化,濒临灭绝。在做好民歌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同时,如何使其优秀的民歌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该文在多次深入西坪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领导组织建设、演出团队组建、演出团队管理、演出事宜组织四方面提出了“变通式复兴”的建议;从建立西坪民歌文化馆、打造西坪民歌系列助农品牌文化活动方面提出了“创造性保护”的建议;从文化破圈、演出破圈、创作破圈三方面提出了“开拓性破圈”的建设意见,以期研究结果可为西坪民歌文化传承、保护与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人才、教育、学科专业、技术设施等方面有着潜在优势,其实现"非遗"保护工作的途径主要有以先进技术实现数字化保护,以学术科研提供理论支撑,以学科建设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非遗"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梳理其现状的基础上,从音乐文化品牌的形成、产业发展、民众文化素养及音乐教育发展等方面阐释了其传承的积极意义,进而从理念创新、资源挖掘、领域拓宽及市场经济等方面探索了传承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