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寒温统一,内外统一的角度,探讨流行性出血热血证的病机及证治。提出疫毒伤络为其血证的基本病理;五淫(疫毒)动血为其血证的外感因素;邪阻三焦,气逆血乱为其血证的内伤因素。并从营卫不和与斑疹;水血互患与蓄血;气逆血乱与出血等方面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血证证治,且举病例数则说明。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属温疫范畴,治疗上多遵循温病法则。然亦有不少学者从伤寒角度来探讨此病的因证法方规律。根据临床实践报道,应用《伤寒论》中治蓄血证之法与方来治疗出血热少尿期,曾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据此,笔者认为出血热之少尿期与《伤寒论》中的蓄血证较为吻合,可按伤寒之蓄血证进行辨治。一、证脉相似:伤寒蓄血证主症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等。脉多沉涩。仲师谓之蓄血证。瘀血积于下焦,据《伤寒论》及临床所见,有太阳、阳明、少  相似文献   

3.
痞证是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病变过程中常见的证候之一。笔者拟从其成因、证治特点作一探讨,以期裨益于临床。一、成因痞证之出现,是由出血热的病因特点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本病是因感受出血热疫毒所引起的,就其属性而言,有寒、湿、热  相似文献   

4.
唐容川《血证论》,为集血证之大成,对诸血证的病因病机,条分缕析,阐述周详;证治方药,法古通今,颇具新意。兹就与其有关的安冲、补脾方法探讨如下。一、治血重安冲,阳明肝肾并调气逆血升、气迫血行,是血证病理之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笔者在按中医湿病辨治过程中,根据该病的性质待点及其证侯表现,强调化湿、行瘀、滋肾法的应用.现将临证心得告诸同道.1 本病之治,勿忘化湿 流行性出血热之疫区,大多地势低洼潮湿,湿蕴热伏,在此环境中,疫毒挟湿为病是属常见.临床所见,该病不仅易出现卫、气分湿热见证,且多病情重笃、病势缠绵之状况.因此,在湿未化燥之前,应用化湿法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系感受温热疫毒所致,来势凶猛,发展极为迅速,在卫气营血传变过程中,卫分证极为短暂或缺如,旋即以气分证为主,并迅速传至营、血分,形成气营或气血两燔之证。本病尤以少尿期最为凶险,易并发心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本文拟对少尿期辨治规律作一探  相似文献   

7.
梁广和 《新中医》1993,25(2):8-9
本文通过温病学文献的研究,并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是疫毒之邪,疫毒之邪虽有寒疫、热疫之分,但以温热疫毒居多。  相似文献   

8.
<正> 流行性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正如温病学家所说的邪毒杂气或疫戾之气所引起的,它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证。本病流行广,病死率高,目前尚乏特异性疗法。杨氏认为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阴阳毒之因机治法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国医论坛》2003,18(6):4-6
阴阳毒始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世医家多将它归入温疫、疫斑 ,与现代医学中全身系统性红斑狼疮、斑疹伤寒、猩红热、急性坏死性咽炎、咽喉化脓性感染继发败血症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相关。由于医家对阴阳毒的病因病理认识不清 ,误以寒证、热证理解阴毒、阳毒证候 ,且对阳毒用雄黄、蜀椒而阴毒反去之之理疑惑不解 ,故笔者研读文献 ,对此略陈管见 ,并结合临床浅谈红斑狼疮的证治。1 阴阳毒为邪毒之患《金匮要略》中记载阴阳毒证治的条文极为精简 :“阳毒之为病 ,面赤斑斑如锦纹 ,咽喉痛 ,唾脓血。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主之…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治验江苏江阴市人民医院(214400)徐德先流行性出血热(以人简称出血热)少尿期是本病发展的极期,其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本人自1972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热少尿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早期使用下法出血热疫毒...  相似文献   

11.
疫疹是由疫疠毒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发病急 ,传变快 ,临床上以壮热、肌肤斑疹及各种出血为特征。根据疫疹的特征 ,岭南常见的传染病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等属本病范畴。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证治研究岭南炎热多湿 ,有利蚊子生长繁殖 ,人易感受疫疠之毒而引发本病。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热毒壅盛 ,毒瘀交结为其病机 ,疫疠毒邪中的热邪与毒邪同属阳热性质 ,一般来说 ,热毒比热邪致病更急更重 ,故有毒为热之甚之说。临床上将疫毒引起的高热证称为热毒证或火毒证 ,以示区别一般热证 ,余师愚《疫病篇》中说 :“此烈毒鼎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寒温统一的热病理论,从“寒温失调,营卫不和”、“疫毒生热,热伤营血”、“寒暑恋湿,湿阻三焦”三方面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病理,并以“风寒外束,湿热内蕴”、“太少同病,气血两燔”、“卫强营弱、气阴欲脱”、“膀胱热结,肠腑津亏”等证型列举病例作了详细阐发。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论治体会郜海明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医院(056903)主题词流行性出血热,中医药疗法流行性出血热在祖国医学中属温病“疫毒”的范畴。系温热邪毒侵袭机体而发病,一般采用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施治。余通过临床认识到,温热病发生急剧.传变迅速,临床常瞬间...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出血热之病原体尚未最后肯定,亦无特效疗法,故疗效差,病死率高。但此病属中医学温病中的疫毒发斑,瘀血为患的范筹。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可分为热毒在卫、热炽气分、热灼营阴、热盛动血、正气虚脱、肾阴枯涸、元气耗伤等证型,用自拟治出血热基础方化裁施治,可提高疗效,是一种较理想的治法。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急症的范畴。如血证、痛证、急黄、暴喘、高热、中风、厥脱等证,其理法方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急症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将临床常见血证探讨如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瘀血篇论述了吐衄下血的形成证治及预后。它包含了现代临床常见疾病,如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的症,涵盖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流行性出血热,内外混合痔等。并提出泻心汤、黄土汤、柏叶汤等著名方剂,至今在临床中加减治疗出血性疾病仍有较好的疗效。1血证的成因血热妄行,感受外…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其病因大多认为是温热疫毒,但亦有人认为是湿热疫毒。笔者等通过对江西地区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和治疗,认为出血热的病因比较复杂,不仅有温热疫毒,也有湿热疫毒,还有寒湿疫毒。而其中湿邪为患在该病的发病和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正确认识湿邪对该病的致病特点,灵活运用祛湿诸法,对指导出血热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詹杰 《中医药通报》2020,19(2):73-74
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症一病,多数医家以血证、虚劳、葡萄疫等病立论,证则分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等。然临证所见,该病病程多为初期感受外邪而失治误治,使得表邪缠绵不解,久病则耗损正气,气不摄血,进而邪气入里,侵袭血络,从而出现虚损与出血并见的证候。故血证、虚劳、葡萄疫等仅述其一端,未能概其全貌。笔者根据古文献记载,认为该病与风劳病及柴胡证极似,故主张可从风劳考虑,并在辨证基础上主以小柴胡汤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列举流行性出血热重证治案五则:一、气营两燔,热毒内陷证;二、营血同病,瘀热里结证;三、热毒壅盛,血瘀水停证;四、热毒瘀闭,津伤水停证;五、瘀毒内闹,血热阴伤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脉症和五期病机特点入手分析,认为湿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而湿邪闭阻三焦气机则是本病主要病机。因此,提出本病治湿主法——宣畅三焦法。并举临床实例以印证之。文章还从湿闭三焦证的形成与治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寒温统一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正> 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其发病因素究竟是什么?致病特点及临床意义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不少医家均有独到的见解.笔者结合近年临床实践体会,并参考有关文献,初步认为"湿热疫毒"在出血热发病中有着重要意义.而清热解毒祛湿法切合病机,治之有效.湿热疫毒的概念温病外在致病因素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曾以"温热毒邪"而统称.就其性质而言,分为"温热毒邪"和"湿热毒邪"两大类.前贤依据多年实践经验不断地加以完善.由"六淫"到"杂气"即是一个飞跃.并将温病中传染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