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实时监测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0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注射咪唑安定或异丙酚达到合理镇静,采用盲法对患者每隔5min分别记录1次Ramsay镇静分级评分及BIS。比较Ram say镇静分级评分对应BIS中位数的总体差异,分析BIS结果与Ram say镇静分级评分的相关性。计算BIS的敏感度和约登(Youden)指数,确定BIS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随镇静深度的加深,BIS明显降低,Ramsay分级评分对应的BIS中位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BIS与Ram say分级评分呈负相关(r=-0.794,P<0.01);Ram say分级评分2~5分(为合理镇静)时对应的BIS中位数的95%可信区间(参考值范围)为61~84;当BIS值为81时,BIS监测从镇静合理到镇静不足的Youden指数和敏感度最高;Ram say分级评分为6分(为镇静过度)时对应的BIS中位数的95%可信区间为48~58。结论BIS监测与Ram say镇静分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实时、客观地监测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状态,并指导镇静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心脏术后患者镇静深度监测中基于Ramsay镇静评分的最佳数值区间,验证BIS监测的实用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心脏术后需要镇静治疗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镇静过程中记录BIS值和Ramsay评分,分析BIS与Ramsay镇静评分的相关性并计算适宜的BIS区间;第二阶段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16年3-11月收治的心脏术后需要镇静治疗患者10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S组和Ramsay组,镇静过程中要求BIS值维持在最适宜区间内,Ramsay组患者要求Ramsay值维持在3~4分。比较两组患者ICU的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镇静时间、过度镇静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BIS与Ramsay评分呈负相关(r=-0.9553,P0.01),心脏术后患者镇静治疗中BIS的适宜区间为53.5~74.5。BIS组与Ramsay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镇静时间、非计划拔管、肺炎及谵妄的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镇静药物用量、过度镇静发生等方面,BIS组优于Ramsay组(均P0.05),但BIS组非适应镇静状态和拔管动作的发生明显多于Ramsa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IS可作为衡量心脏术后患者镇静深度的指标,心脏术后患者镇静治疗中BIS的适宜区间为53.5~74.5;根据镇静最小化,BIS可作为心脏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镇静监测的一种选择;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将主观评估与BIS相结合,可为临床镇静评估提供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3.
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5例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达到SAS评分3~4分,持续或间断给药维持镇静深度,记录患者每2小时的SAS镇静分级评分及BIS,观察24小时。比较SAS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计算BI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ROC曲线和BIS评价镇静深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寻找最适BIS值。结果:随镇静深度的加深,BIS明显降低,BIS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662,P<0.05);SAS评分3~4分(镇静适度)时对应的BIS临界值为69.5~79。结论:BIS监测与SAS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同步客观地监测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深度,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ral index,BIS)监测在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的应用现况。方法纳入需镇静治疗的ICU机械通气患者25例,根据病情采用靶控输注镇静药物,同时进行BIS监测和Ramsay评分,监测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breathing rate,R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外周血氧饱和度(Sp O2)。结果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Ramsay评分逐渐增高,而BIS逐渐下降(P<0.05)。BIS数值约60~80的生命体征较镇静前平稳,HR、RR、MAP在镇静后数值均较镇静前下降(P<0.05);Sp O2镇静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不仅能准确反映镇静深度,并可动态量化监测镇静深度,减少护理量及不良事件发生,可用于ICU镇静深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IS评分、丙泊酚血药浓度在ICU重症脑损伤伴意识障碍并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评估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01-2017-07期间收住我院ICU的重症脑损伤伴意识障碍并机械通气患者30例,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持续镇静、镇痛治疗,观察镇静镇痛前及达满意镇静镇痛后0、4、8、12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自主呼吸频率(RR)、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评分、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以及丙泊酚血药浓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评分以及丙泊酚血药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镇静镇痛后HR、MAP、RR、BIS评分、CPOT评分较用药前均明显降低(P0.05),均能达到满意的镇静、镇痛效果,BIS评分与丙泊酚血药浓度呈明显负相关。结论:BIS评分具有良好的评估重症脑损伤伴意识障碍并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影响BIS监测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机械通气患者BIS值的相关因素。方法:42例机械通气患者,BIS模块连续监测镇静深度48小时,记录患者镇静前后、每隔16小时的呼吸循环指标,BIS值、SAS评分,建立混合线形统计模型,评价BIS监测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PaO2、SPO2、FiO2等均对BIS值无影响,仅有PaCO2和SAS评分与BIS相关(P〈0.05)。结论:BIS模块监测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BIS值的变化与患者PaCO2及SAS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早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收治的22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对入选对象进行一般资料进行收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228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谵妄12例(5.26%),术后72 h内发生低氧血症9例(3.95%),术后24 h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3.50%),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6例(2.63%),术后发生脊髓损伤5例(2.19%),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脑卒中病史、冠心病、手术持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中最低动脉压、ICU持续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机械通气时间及白蛋白水平均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中最低动脉压、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机械通气时间均为影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早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高龄、术中最低动脉压偏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及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均为影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早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马宋红  游桂英  李智  徐英 《华西医学》2007,22(4):872-873
目的:观察C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镇静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32例机械通气接受咪达唑仑镇静治疗的患者,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机械通气患者接受镇静治疗后,Ramsay镇静评分水平维持在2~4级时,患者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镇静剂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机械通气的耐受,使患者舒适,保持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20.
唐燕  冯萍 《护士进修杂志》2016,(17):1540-1543
目的探讨跨肺压监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10月收治我院重症医学科经CT确诊"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在急诊全麻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rol加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手术患者1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例,对照组10例。两组患者入室后,每日均给予肺复张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食道压监测设定呼气末正压(PEEP)值,维持跨肺压为正值;对照组患者则通过PEEP递增法设定PEEP值,观察两组患者0 h、24 h、48 h、72 h肺顺应性、氧合指数、PEEP值及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0 h及入室时肺顺应性、氧合指数、PEE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室后观察组患者通过食道压监测维持呼气末跨肺压为正值后24 h、48 h、72 h监测肺顺应性、氧合指数、PEEP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食道压监测设定PEEP值在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手术后患者跨肺压维持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且在维持跨肺压的过程中更需要护士精心护理,规范护理操作,连续监测、自动调整气囊压力,保持呼吸机管路的密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