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米力农,多巴酚丁胺联用治疗重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洋地黄,利尿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前者联用米力农,多巴酚丁胺,后者单用多巴酚丁胺,5-07d为一疗程,两药联用治疗重度CHF总有效率94.3%,单用多巴配合丁胺胺总有效率77.1%,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米力农,多巴酚丁胺联用治疗重度CHF有良  相似文献   

2.
李伟 《求医问药》2014,(17):140-140
目的 :探讨使用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联合米力农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和米力农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进行治疗后,这些患者的每搏量、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晚最大血流速度比、短轴缩短率的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3%。结论:使用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和米力农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患者短期内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鄢飞奔 《吉林医学》2011,(35):7489-7490
目的:比较米力农与多巴酚丁胺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筛选标准的8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常规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治疗组加用米力农0.5μg/(kg.min),静脉维持共7 d;对照组加用多巴酚丁胺5μg/(kg.min),静脉维持共7 d。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23例(56%),对照组临床有效14例(34%)(P<0.05)。治疗组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多巴酚丁胺对比,米力农在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更加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4.
多巴酚丁胺治疗各种类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危小军(附院心血管内科341O00)关键词心力衰竭/药物疗法,心排出量,低,多巴酚丁胺/治疗应用心力衰竭是指心排血量不足,组织血流量减少,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病征,是各种心脏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米力农联合多巴酚丁胺早期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四组。将患儿进行临床分期,观察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9例进展到心肺功能衰竭前期,4例并发心肺功能衰竭,死亡3例,米力农组及多巴酚丁胺组各6例进展到心肺功能衰竭前期,2例并发心肺功能衰竭,死亡1例;米力农联合多巴酚丁胺组1例进展到心肺功能衰竭前期,无死亡病例。米力农+多巴酚丁胺组平均住院日为(9.53±2.12)d,明显低于其余各组(〈0.05)。呼吸机撤机时间米力农+多巴酚丁胺组明显少于其余各组(〈0.05),为(5.5±0.71)d。心肌酶恢复时间米力农联合多巴酚丁胺组与其他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米力农联合多巴酚丁胺早期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减少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呼吸循环衰竭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及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常规综合治疗及多巴酚丁胺辅助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吸氧抗心肌缺血调脂抗血小板强心利尿扩血管,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40—60mg/d,连用7天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和时照组总有效率为96.5%和87.3%,差异有显著性。多巴酚丁胺出现频发室早1例,停药后消失。对照组出现头晕1例,电解质紊乱1例。结论:短期应用多巴酚丁胺治疗冠心痛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既可发挥正性肌力作用,又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在临床常规综合治疗心力衰竭不理想情况下可联合应用多巴酚丁胺。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心力衰竭 (心衰 )发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型抗心衰药的问世 ,改变了传统治疗心衰的观点。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Ac El)成功地治疗心衰已被确认。笔者于 1 996年~ 1 998年 3月应用多巴酚丁胺加卡托普利治疗心衰 38例的临床疗效 ,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  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 35~ 78岁 ,平均5 6岁。 38例均为住院的充血性心衰患者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 NYHA)心功能标准 , 级 1 7例 , 级 2 1例。冠心病 1 7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3例 ,风心病 8例 ,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肺心病 1 0例。2 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对于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左西孟旦、米力农以及多巴酚丁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 选取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C组,每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接受左西孟坦治疗,B组患者接受米力农治疗,C组患者接受多巴酚丁胺治疗,对3组药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PAMP、PCWP、SVR及RA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A组患者PAMP、PCWP、SVR改善情况显著优于B、C组(P<0.05);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C组(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情况显著低于B、C组(P<0.05).结论 对于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左西孟坦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要高于米力农以及多巴酚丁胺,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米力农与多巴酚丁胺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国产米力农 (Mil)与多巴酚丁胺 (Dob)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方法 :选择5 0例重度CHF ,随机分成 2组 ,分别应用Mil 0 .5ug/kg/min持续静滴 6小时 /日× 6日 ,Dob 5ug/kg/min持续静滴 6小时 /日× 6日 ,观察用药前后心功能、心肌耗氧量 (VO)及心律失常变化。结果 :Mil组各项观察指标改善优于Dob组(P <0 .0 5 )。结论 :对重度CHF患者 ,宜选用Mil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观察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接诊的10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心功能分级及出院时心脏彩超评估情况。结果在呼吸困难改善上,观察组改善率为90%,对照组为54%:在心功能分级改善上,观察组总改善率为96%,对照组总改善率为5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出院时心脏彩超评估左室大小比较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演变比较中,两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新活素,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霞 《中外医疗》2012,31(22):8-9
目的观察联合治疗ST断上抬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ST断上抬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吸氧、营养心肌、止痛剂及镇静剂等治疗,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作为对照组,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钠、瑞替普酶及硝酸甘油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5.5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78%(17/4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0%(27/4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钠、瑞替普酶及硝酸甘油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明改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供氧,疗效显著,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死亡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屠洪  陈海波 《河北医学》2003,9(10):908-910
目的 :评价螺内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4 3例 ,加用螺内酯 2 0mgqd ;对照组 4 2例 ,加用安慰剂。平均随访时间 1年。主要观察终点是总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再次入院率。结果 :螺内酯治疗组死亡 1例 (2 .3% ) ,4例需再次入院 (9.3% ) ;对照组死亡 7例 (1 6 .7% ) ,1 1例需再次入院 (2 6 .2 % )。治疗组 1例 (2 .3% )和对照组 6例 (1 4 .3% )分别因心源性原因死亡。两组总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再次入院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别 (p <0 .0 5 )。治疗组 1例 (3.7% )有男性乳房增生症 ,两组无 1例发生高钾血症。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用螺内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李树杰    宋昱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6):561-563,568
目的:生物信息库系统性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相对于非心力衰竭患者的差异性基因(mRNA和miRNAs),临床进行重点差异基因验证。方法: 基础研究中,基于GEO数据库(编号GSE59867)中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随访期间内心力衰竭发展的详细情况,分析心力衰竭患者相对于非心力衰竭患者基因表达的差异,构建心力衰竭患者基因表达网络。临床研究中,回顾性收集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1例,根据心力衰竭与否,分为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利用ELISA方法比较验证特征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基础研究发现,与急性心肌梗死后非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心力衰竭患者共显示703个差异表达基因(mRNAs),包括567个上调基因和136个下调基因。其中SPI1、MCUR1、ZBTB7A、IRF8和PPARG表现出最显著上调。与此同时,心力衰竭患者表现出12个差异miRNAs,其中上调的miRNAs 5个,下调的miRNAs 7个。miR-133、miR-124-3和miR-9-1显著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发现,SPI1、MCUR1、ZBTB7A、IRF8和PPARG蛋白表达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组中有了显著的升高(SPI1:t=4.36,P<0.01;MCUR1:t=4.98,P<0.01;ZBTB7A:t=3.77, P<0.01;IRF8:t=3.12,P<0.01;PPARG:t=5.13,P<0.01)。结论:相对于心肌梗死后非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表现出若干差异基因(SPI1、MCUR1、ZBTB7A、IRF8和PPARG),可以作为潜在临床标志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步使用参附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心排血量和射血分数等。结果观察组的整体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心排血量和射血分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治疗后的BN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更为优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时,采用参附注射液进行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特别在患者心室重构及远期效果上更加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2020年1—6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双盲分组法将病例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试验组则将ACEI/ARB类药物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血浆N-末端前体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KCCQ评分,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再次入院率。 结果 随访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NT-proBNP、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4、6个月的KCCQ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再次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并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3):39-41+47
目的 探讨急性心梗后心衰应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梗后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各纳入30例,给予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左心室功能、血清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6.67%vs. 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ESD、LVEF及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SD及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清学指标(hs-CRP、IL-6、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s-CRP、IL-6、BN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6.67%vs. 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梗后心衰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左心功能,降低炎性反应,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的浓度与短期心力衰竭的临床关系.方法 111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灌注治疗组和非灌注治疗组,测定入院时和入院后第7天的血浆BNP浓度及超声心动检查,所有患者自入院起随访30 d.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均增高,但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第7 d,灌注组血浆BNP水平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0.01),而非灌注组前壁心梗患者血浆BNP水平反而较入院时增高,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灌注组超声心动检查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左室舒张末径(LVEDD)优于非灌注组.第7天BNP浓度与第7天的超声心动检查中的LVEF呈负相关(r=-0.393,P<0.05),与LVEDD呈显著的正相关(r=0.425,P<0.01).入院时及第7天血浆BNP浓度与心梗后近期心衰的发生明显相关(P<0.01).结论 血浆BNP浓度是心肌梗死后发生早期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