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气候变化和灌溉方式对稻田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改变了水稻的耗水过程和灌溉需水。基于高邮灌区历史气象资料(1955—2013年),利用稻田水量平衡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耗水与灌溉需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高邮灌区水稻全生育期积温随时间序列显著增加,而降雨量略有减少,但趋势不明显;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需水量ETc和渗漏量均随时间序列缓慢增加;节水灌溉模式能有效降低稻田耗水量;节水灌溉稻田灌溉需水量随时间序列缓慢降低,而常规灌溉稻田呈增加趋势,但趋势均不明显;节水灌溉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稻田灌溉需水量,提高降雨利用率。因此,节水灌溉能够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给水稻种植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变化环境下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稻田水肥调控方式,将产生不同的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合理优化的稻田水肥调控方案应基于水稻节水、增产、减污3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评价所得。以温黄平原单季稻为研究对象,以田间水肥调控为研究载体,建立基于水资源、环境和经济相统一的水稻水肥调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熵权TOPSIS多目标决策模型,对浙东温黄平原单季水稻7种水肥调控方案进行优选。结果表明,浙东温黄平原地区"蓄雨薄露灌溉+3次施肥"模式最有利于水稻高产、节水、减污综合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水稻节水增效综合技术是一项集成水稻节水灌溉与合理施肥的技术措施,其核心是通过适宜的水肥调控,发挥稻田水肥耦合效应,降低肥效的无效挥发和渗漏损失,实现水稻节水、增产和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排放的综合效应。根据推广区的特点,在铜山源灌区推广蓄雨间歇灌溉结合3次施肥的综合技术,节水增产减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型控灌中蓄稻田水分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灌中蓄是在控制灌溉(排水)技术和蓄雨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依据南方地区稻植期雨量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节水灌溉制度。本文从不同年型稻田各水分要素在田间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入手,通过比较控灌中蓄和常规灌溉模式下有效降雨量、灌溉用水量、水稻需水量、田间耗水量、稻田排水量之间的差异,掌握不同年型水稻生育期田间水分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对水稻不同年型田间灌溉以及对降雨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水稻控灌中蓄和常规灌排模式下水稻需水量之间的差异,探索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差异的根源,阐明控灌中蓄生态节水灌溉模式的节水机理,旨在为节水灌溉技术下土壤水分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稻田灌排耦合的水稻需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蒸渗仪试验资料,分析了稻田灌排耦合调控下水稻需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与浅湿灌溉+大田地下水埋深模式相比较,控制灌溉+适宜地下水埋深的水稻需水量减少25.3%,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的水稻需水量减少34.4%;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阶段需水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拔节孕穗期和分蘖中期降低幅度较明显;需水量模比系数呈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又小的变化规律。不同地下水埋深对水稻需水量变化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以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较小。  相似文献   

6.
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水肥耦合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我国水资源矛盾日益尖锐,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水稻是农业用水中的大户,但目前水稻田大多采用“大水大肥”的灌溉和施肥方式,不仅浪费水肥资源,而且污染环境.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采用节水灌溉,使稻田长期处于无水层,并使土壤含水量占饱和含水量的60~80%的干湿交替状态,水稻叶片气孔处于中开或微开居多,在维持有效光合作用的同时,不仅可以减少无效蒸腾,而且促进作物生长,做到既节水又增效.本文通过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水肥耦合技术,寻求能够充分发挥水肥激励机制和协同作用,在对产量影响不大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的水肥耦合最佳模式,从而达到既节水、省肥、增效,又大大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效果,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台州市单季稻水肥耦合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基于台州市路桥区金清灌溉试验站的多年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单季水稻在不同水肥模式下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并从节水、增产、减排等综合角度提出台州市单季水稻最优的水肥耦合技术模式,为该地区水稻的节水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的综合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水稻节水灌溉的生态环境效应日益凸显,并逐渐受到重视。阐述了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模式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主要节水灌溉模式的特点及其节水、经济、环境、生态效应,指出在田间节水灌溉的综合效应、节水灌溉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影响机理、对杂草和动物多样性调控机制的研究和节水灌溉模式的多准则评价方面的不足,从开展节水灌溉与节水、增产、环境、生态之间的互馈机制、节水灌溉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和微生物驱动机制、水管理措施下稻田杂草群落之间的竞争和群落调控机制的研究以及利用考虑多重效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灌溉模式优选等方面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提出了水稻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阈值、氮素亏缺诊断阈值;形成了基于无人机与智能手机平台的水稻水分亏缺诊断方法、氮素亏缺诊断方法;明确了不同水氮管理稻田氮磷流失规律,形成了水稻高效水肥管理模式。在节水灌溉稻田,引入了最新的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开展水肥联合调控,揭示了水肥联合调导体的氨挥发损失、深层渗漏损失、地表  相似文献   

10.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灌溉施肥技术,氮肥大量损失,利用率较低。总结了目前国内外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运移规律试验研究成果,以期为节水灌溉条件下水肥有效调控措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筒蒸渗器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单季水稻田间水分消耗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薄露灌溉和间歇灌溉等节水灌溉模式相比常规灌溉可有效降低稻田水分消耗,控制单季水稻的营养生长,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转移,从而增加单季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水稻的主要栽培方式是育苗移栽。水稻育苗期间的需水量很少,故一般水稻的需水量主要指移栽后该田间的蒸腾量。文章主要以水稻淹灌、水稻浅湿灌实验资料对比,对水稻在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水稻需水量和需水规律进行分析。同时对优化灌溉模式、节水灌溉及对水资源评价的意义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洱海流域为背景,采用两季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水肥模式对水稻需水规律、田间水量平衡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及施肥制度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等有显著影响。与传统淹水灌溉模式相比,间歇灌溉降低了水稻ETc、灌水量、排水量及田间渗漏量,提高水稻产量3.8%~5.5%。间歇灌溉在平水年可显著减少排水,在不同水文年均可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施肥次数使得水稻成熟期延后,Kc在后期下降趋势减弱并使得水稻产量显著增加。综合来看,W1N1F2处理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降低化肥施用量,降低面源污染产生的风险,是水稻水、肥处理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高效生态的水-肥管理模式以减轻稻田施肥所引起的面源污染,在浙江省余姚试验区采用对比试验观测田面水与各土层土壤水中氮素形态及其质量浓度,对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稻田氮素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基肥7 d后减量施肥,田面水的NH+4-N质量浓度均值为常规施肥的46.14%,NO-3-N质量浓度均值为常规施肥的83.62%;控灌中蓄节水灌溉模式与减量施肥耦合能延长田间水的滞蓄时间,使稻田氮素肥料快速入渗并较多地保留在作物耕层,提高氮肥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田面排水的氮素浓度,减少氮素的深层渗漏;施肥后4 d内田面水的氮素浓度较高,应控制排水以避免氮肥流失,减轻稻田氮肥施用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5.
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水稻需水规律及水分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需水量包括植株蒸腾、棵间蒸发、田间渗漏3部分。研究表明,水稻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所形成的蒸腾量中包含了一部分无效蒸腾,无效蒸腾量的减少不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反而会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和优质效应。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产生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3种常见的灌溉方式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的需水规律、灌概定额和生产率的差异,为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稻田不同节水灌溉与施肥管理方式下氮素迁移转化与利用损失规律,以指导水稻田的水肥管理,以水稻生育期田间水分氮素监测试验为基础,运用Hydrus-1D结合一阶动力学方法建立模型,对不同节水灌溉、肥料管理条件下的氮素运移进行模拟,并以反演的综合一阶动力学系数作为统一的评价指标,对不同方案处理下的氮素利用效率及环境效应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植物吸收利用对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土壤水中氮素变化速率的影响比较显著;而氮素的主要损失差异在于分蘖肥和拔节肥导致的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氨挥发损失效率大,以及分蘖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NO3-的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变化差异明显;浅灌深蓄(G1)的NO3-综合一阶动力学系数较浅勤灌溉(G2)小,NO3-损失速率较小;施用氮肥(135 kg/hm2)(F1)施肥模式、(G1)灌溉模式下的植物吸收效率较另两种模式高,对应产量也较高;建议采用浅灌深蓄(G1)的节灌方式,同时采取分次施肥、深施等措施减少氨挥发损失,对于提高稻田氮素利用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水稻半耕及节水灌溉的节水,增产潜力,1998-2000年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从1999年起开展了示范性推广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实行半耕作方式结合节水灌溉,与传统的全耕淹灌方法比较,具有明显的节水,节支,增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是一种优良的稻田节水灌溉模式,值得总结推广。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具体分析不同水肥处理方式对水稻灌溉定额、水稻产量、水资源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蓄雨间歇灌溉方式+三次施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水稻种植灌溉用水,增加水稻产量,提高雨水的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9.
蓄水控灌对水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试验,利用2007年试验实测资料研究了不同蓄水控灌模式下稻田水分综合调控对水稻光合特性和生理活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光合、叶绿素荧光、根系活力、丙二醛的变化规律,以揭示蓄水控灌模式下作物生理补偿效应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机理,以期为我国南方稻田制定合理的水分调控模式,实现生物节水以及雨水资源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杂交水稻抗旱性、耐深水性强的特点,本研究设计出一种灌水间歇天数长、蓄雨深度深的节水、减排灌溉制度。其既能降低灌溉定额,又能减少排水量、提高降雨利用率、控制水肥流失、实现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