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晔 《地理教学》2021,(5):42-4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沪教版初中区域地理"南美巨人——巴西"为例,以巴西国旗寓意为纽带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阐述情境教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杨利超  张晓玄 《地理教学》2020,(10):41-43,58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本文以初中区域地理“三江源地区”为例,将地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探讨地理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通过研读课标、分析学情,重构教学目标、统整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和渗透地理核心素养,阐释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落地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3.
李思其 《地理教学》2023,(18):46-4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本文以沪教版《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地区”一课为例,探索核心素养指向下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探讨任务式教学、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提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本文基于选择性必修一“植被”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探究—校园调查—专题研究”三个环节,遵循“情境—问题—行动—生成”的基本途径,渗透核心素养水平分级思想,逐级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之一为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生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本文引导学生关注2020年春运期间“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归纳我国新冠肺炎疫区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通过分析我国新冠肺炎传播的地理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通过实地调查、例举扬州一村组防疫现状,引导学生践行地理实践力;通过提出地理视角的防疫减灾对策,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以期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是考试评价的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怎样把高度凝练的核心素养植根于课堂教学并将其内化,就成为中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寻找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最优模式。首先根据核心素养内涵重组课程内容,兼顾学生基础,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基础梳理、深化整合、命题探究、质疑反馈、精讲点拨、提能演练六大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桂海金 《地理教学》2022,(11):34-36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与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基于综合思维素养设计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基于区域认知素养设计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多角度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婉庆 《地理教学》2021,(18):36-37
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学地理课程能在理论上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力度仍有待提升.本文以深圳湿地为依托,开展以"穿越湿地·我的家在红树林"为主题的地理实践活动,探索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品质和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桌面式"森林探索者"VR软件能够使学生与软件中的虚拟森林产生交互,有助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本文梳理了VR软件的功能和特点,构建了VR环境下的学习生成模型,阐述了模型的构成要素和核心环节,并进行了"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课例设计,探索了"森林探索者"VR软件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期为一线地理教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高考地理试题不仅承载着选拔和教育功能,也是体现立德树人、检验学生核心素养达成与否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浙江省2019年4月选考综合题29题为例,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进行分析,解读试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并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以期为地理教师指导学生高考复习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在必修《地理二》的教学中,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通过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概念教学、各教学主题的价值定位、开放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对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进行系统设计,以实现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进阶培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时事热点——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以“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区位”为例,对城乡规划中“服务业区位分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切入真实情境,挖掘地理原理,实施问题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白絮飞  杜卫红  孙玮 《地理教学》2021,(14):8-11,32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地理师范专业大兴安岭以西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为例,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对实习中的研习点进行解读,凸显专业实习中对地理师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地理体系下核心素养的研究已广泛深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其中综合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近年来地理高考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性出发,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多维度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模型,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高师世界地理教学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对高等师范院校世界地理教学和新型教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在分析初中、高中和大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树立地理基本价值观念,培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为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高师世界地理教学的优化路径,包括注重全球意识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开放性,加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教师素养养成等。  相似文献   

16.
滕静超 《地理教学》2021,(10):26-28
本文由学生在研学活动中观察到的六和塔选址在凹岸的疑问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自制地理模型、实验探究、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探究流水在河流凹岸与凸岸的作用过程与原理,形成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主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本文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产业区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要求,以赣南脐橙产业为具体案例,创设真实的主题情境,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状况,树立家国情怀。此外,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性学习,建构基于区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角度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观,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研学活动是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实践—教学—科研”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本文立足乡土资源,以昆明轿子雪山为研学实践点,构建了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研学内容体系,设计了一套包括“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的研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将教科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进而提升地理综合能力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是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科学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升综合思维素养水平是非常适合的。本文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理解为例,借助天球坐标的知识,多角度切入,对地球公转运动进行解析,有助于学习者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有助于高阶思维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胡启华 《地理教学》2019,(11):45-48
本文以近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部分旅游地理试题为研究文本,主要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高考旅游地理试题,以助一线地理教师了解高考旅游地理试题命题的趋势和风格,进而提出旅游地理的复习策略,以供一线地理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