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控烟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与健康教育课有机结合,采用课堂学习与课下社会实践,目的在于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控烟能力的提高。结果学生对控烟法规知晓率、实施无烟学校政策支持率、对吸烟行为拒绝率及终生不吸烟肯定率干预后明显升高,达到40%~90%。该教学方法属于成人学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医学生拒绝烟草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将控烟倡导行动理论和活动有机地融入的健康教育学课程,促进预防医学生控烟能力的提高。方法:以控烟项目为切入点,通过课堂学习和以控烟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研究活动有机结合,对课前与课后两组学生的控烟问题态度、终身不吸烟和劝阻戒烟的信心等指标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干预能降低医科院校大学生的吸烟率,提高学生控烟的态度、吸烟劝阻行为意向和终身不吸烟的信心;干预方法改进后的B组学生对吸烟行为拒绝态度提高幅度大于A组。结论:控烟倡导行动课程能有效改变学生控烟的态度和情感,但对其行动能力改变还需要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3.
张黎  朱晓彬  李军  陈虹 《重庆医学》2016,(32):4531-4534
目的 分析护理专业学生将来从事护理工作中参与控烟的意向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主城2所公立医学高等学校的5 382名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理专业学生在以后从事护理工作中,愿意主动询问患者或社区服务对象吸烟情况的为8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主动询问护理对象吸烟行为与年级、学历层次、父母吸烟情况、对控烟的态度、控烟环境的影响、参与控烟实践情况(P<0.05)等12个因素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科生、父母不吸烟、认为护理人员应主动提供戒烟服务、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控烟活动、经常关注学校和新闻媒体控烟信息、最近跟他人交流过烟草的危害、曾劝过他人戒烟、在公共场所会主动劝阻他人吸烟的学生,更倾向于未来的工作中主动询问服务对象吸烟(P<0.05).结论 护理专业学生主动帮助服务对象戒烟的意向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开展针对性的控烟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控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校园控烟教育和环境干预对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闵行区20所学校的939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待烟草使用态度和行为、学校控烟教育状况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对学校控烟教育负责人逐个进行访谈,分别评估校园制度建设、控烟宣传教育、校园控烟标识和环境管理等12项内容(无烟学校制度建设6项,控烟教育措施和环境评估6项),赋值后分别定义为校园控烟效果好、一般和较差.分析校园控烟效果与学生吸烟行为和烟草信息敏感度的关系,以及中学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和父母和同伴的吸烟情况对校园控烟教育认同的影响.结果 与校园控烟效果较差的学校比较,校园控烟效果好的学校学生的尝试吸烟率下降3.1%,实际吸烟率下降1.2%;校园控烟效果对中学生对烟草信息敏感度有显著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对校园控烟教育的认同趋于下降,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吸烟持反对态度者比例分别为86.6%和58.2%,持支持态度者比例则分别为0.9%和1.5%;中学生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程度与校园控烟教育水平有关,对校园控烟教育的认同程度与父母和同伴是否吸烟有关.结论 校园控烟教育与环境干预对降低中学生的尝试吸烟率和实际吸烟率有一定的作用.青少年吸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5.
医学院新生吸烟率低,绝大多数反对吸烟,但仅有少部分学生在别人吸烟时能积极劝阻,少部分同学想劝阻别人吸烟但勇气不足,与控烟有关的影响力、领导能力需要提高。医学院校开展控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必须认清形势,及时改进不足,才能把创建无烟学校坚持到底。同时,要开展以控烟为导向的医学生领导才能培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学生吸烟现状,评价控烟工作的效果,降低中学生吸烟率.方法 整群抽取长沙市两所非重点中学,其中一所学校实施一系列以学科渗透、宣教、组织培训为主的控烟干预,另一所作为对照,干预前后分别获取两所学校的基线和终期资料.调查统一采用国家控烟办公室设计制作的《中学生有关吸烟行为调查问卷》.结果 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1.6%,首次吸烟主要发生在12岁及以上,原因主要为聚会时和伙伴在一起吸,家里拿的、自己买的和同学朋友给的,中学生首次吸烟的地点主要在学校、娱乐场所(网吧、游戏厅)和街上,绝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出首次吸烟后有再吸意向.从控烟措施实施前后行为的改变来评价控烟效果.干预学校学生劝说戒烟行为和拒烟行为发生率均达到了90%以上,比干预前有较大提高,而最近1周和3个月吸烟率分别下降到10.0%和2.0%以下.结论 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1.6%,首次吸烟原因主要是“同伴效应”,地点主要在学校、娱乐场所和大街,其第一根烟主要来自家里,多数学生有尝试吸烟后再吸意向.控烟措施实施后,干预学校学生的吸烟行为有明显好转,近期控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医学生吸烟现状及控烟知识信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调查医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对控烟工作的认知和信念,为控烟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南通医学院1999年临床医学系本一一年级358名及五年级234名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一年级吸烟率为0.48%;五年级吸烟率为10.71%;一年级和五年级分别有93.64%和93.60%的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两个年级的学生对通过社会方法途径控烟的赞成率调查,对医务人员参与控烟工作的态度较为积极。结论:在医学生中开展控烟工作干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吸烟与被动吸烟的三间分布情况,为指导大学生有效控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对1 300名河北联合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267名有效调查大学生中现吸烟率为14.44%,专科生吸烟率最高,56.3%的吸烟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经吸烟,53.1%的大学生最近一周内受到过被动吸烟的影响,仅有46.6%的学生反对大学生吸烟。结论大学生吸烟与被动吸烟率与以往数据相比仍然较高,特别应加强对学生的烟草与健康教育和提高其对控烟法规的知晓率,控烟工作应结合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渠道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校园控烟教育和环境干预对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闵行区20所学校的9 39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待烟草使用态度和行为、学校控烟教育状况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对学校控烟教育负责人逐个进行访谈,分别评估校园制度建设、控烟宣传教育、校园控烟标识和环境管理等12项内容(无烟学校制度建设6项,控烟教育措施和环境评估6项),赋值后分别定义为校园控烟效果好、一般和较差。分析校园控烟效果与学生吸烟行为和烟草信息敏感度的关系,以及中学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和父母和同伴的吸烟情况对校园控烟教育认同的影响。结果与校园控烟效果较差的学校比较,校园控烟效果好的学校学生的尝试吸烟率下降3.1%,实际吸烟率下降1.2%;校园控烟效果对中学生对烟草信息敏感度有显著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对校园控烟教育的认同趋于下降,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吸烟持反对态度者比例分别为86.6%和58.2%,持支持态度者比例则分别为0.9%和1.5%;中学生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程度与校园控烟教育水平有关,对校园控烟教育的认同程度与父母和同伴是否吸烟有关。结论校园控烟教育与环境干预对降低中学生的尝试吸烟率和实际吸烟率有一定的作用。青少年吸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的现状,为控制大学生吸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650名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86名有效调查大学生中现吸烟率为17.9%,体育专业大学生吸烟率最高,58.1%的大学生第一次吸烟年龄为20岁及以上,50.7%的大学生最近一周内受到过被动吸烟的影响,96.6%的大学生认为吸烟损害健康,94.0%的大学生认为被动吸烟有损健康。结论大学生控烟工作应结合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开展,控烟有效方法与技巧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情况的反馈和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在2007、2008、2009级各专业分别随机抽取一个班,从各班随机抽取约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结果89.2%的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对预防医学没有兴趣的原因,分别有16.4%和7.5%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教师讲得不好和认为对自己的专业与将来没用。喜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生比例为75.1%;不喜欢卫生统计学的学生比例为35.2%,认为卫生统计学难度最大的学生为49.3%。78.9%的学生认为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增加实践学习。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未向教师提问的学生中有30.5%是认为课后找不到教师。结论少数学生存在不重视和无兴趣学习预防医学的现象。课程内容越难,学生学习兴趣越差。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不足,影响学生课后学习。因此,需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联系典型案例,增加社区见习,增加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社区实践对医学生预防医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影响。方法:将临床大专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传统教学和社区实践教学,比较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及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社区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较好掌握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对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苏省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认可情况。方法随机整群选取江苏省5所学校(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的832名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从有关参加课堂讨论、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意义、效果的认识及不愿参加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调查。数据核对后,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调查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学生对各种实践活动的认识用构成比描述,用卡方检验分析被调查对象的构成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学生意识到能提高学习兴趣的实践教学方式依次为科研活动(757人,91.0%)、课堂讨论(507人,60.9%)、社会实践(360人,43.3%);能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依次为社会实践(494人,59.4%)、科研活动(122人,14.7%)、课堂讨论(109人,13.1%)。而认为真正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方法依次为社会实践(360人,43.3%)、课堂讨论(128人,15.4%)、科研活动(100人,13.2%);提高他们能力的方法依次为社会实践(615人,73.9%)、科研活动(97人,11.7%)、课堂讨论(92人,11.1%)。由于不能起主要作用,仅50.0%的学生认同社会实践的作用,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堂讨论与科研活动,对其效果的认可度也低(均低于20.0%),主要是学生的自信、实际兴趣与时间不足。结论学生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认同度不高,安排适合于学生知识基础的社会实践,并对课堂讨论与科研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相关建议,进一步完善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231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了任课教师和实习基地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调查内容主要有学生一般情况,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临床实习、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的满意度,任课教师教学质量,同时收集了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结果学生对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度较好,但在课程设置中有57.0%的学生(母语为非藏语)认为需要加强藏语口语能力,43.3%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外语能力,51.1%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结论西藏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以调整和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促使预防医学人才培养适应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的培养模式偏重理论课程,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现状,探索以社区为中心,以“服务学习”模式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促进政府、疾控、社区、学校及学生互惠共赢.为医学高等院校的实践教育发展提供依据,为预防医学专业服务学习模式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眼科临床实习中的预防医学知识学习和主动宣传预防保健知识的意识与责任。方法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第一临床学院200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20名学生中随机选取72人作为实验组参加在眼科临床实习中开展的一项主题为"关注儿童视力,防治弱视"的社会实践活动,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作为对照组。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表由参加的学生自己设计,教师修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统计分析数据。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是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持的态度与学生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相关性(r=0.322,P<0.01)。其中实验组90.3%的学生赞成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8%的学生反对,6.9%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对照组中持赞成态度的仅占39.6%,有16.7%的学生反对,43.7%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35.246,P<0.01)。结论在眼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开展带有预防战略思想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预防疾病的观念,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与思维能力。方法 随机选取2009 级七年制班37 人为对照组和2010 级七年制班37 人为实验组,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班在每部分教学内容讲授后2 周针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一次技能考核,而对照班未进行同样的考核,利用期末临床实践技能考试与病历书写评分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结果 与对照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考试成绩与病历书写评分均明显提高,临床实践技能P<0.01,病历书写P<0.05。结论 强化技能考核在检体诊断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突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教学质量,使教与学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演练在ICU专业护生实习前急救与重症护理技能集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1级ICU专业护生120人为研究对象。2010级60人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规范化集训;2011级60人为实验组,在集训中应用情景模拟演练。集训后进行技能考核。自设2份调查问卷在护生实习1个月后,对护生和临床带教教师进行调查,内容分别为护生对集训效果的评价和带教教师对护生各项能力的评价。2组技能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得分均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技能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P〈0.01)。2组护生对集训效果的评价比较,实验组学生在自身所接受培养方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实习生角色转变的时间、增强临床实习自信心及缓解实习前紧张、焦虑情绪等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带教教师认为实验组学生在分析、应变、操作、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及积极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强于对照组(P〈0.01)。结论情景模拟演练有助于提高护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9.
医学生控烟能力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控烟能力,为建立医学生控烟模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自我管理式问卷调查,共完成864份有效问卷。结果:调查对象的现在吸烟率为20.3%(175/864),男生高于女生(男生31.7%,女生3.9%)。在不同的专业,男生现在吸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源地来自于农村的男生现在吸烟率34.6%高于生源地为城市的25.3%。被调查学生对于烟草危害知识缺乏:87.8%的医学生知道吸烟者更易患肺癌,但只有30%~40%的医学生知道吸烟是心脏病、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大约50%的医学生赞同这三种错误说法:尼古丁是引起大多数癌症的化学物质,低焦油、低尼古丁的烟对身体的危害小,过滤嘴可以降低吸烟的危害。调查对象对公共场所禁烟的态度并不积极:只有约1/3的调查对象赞成医院、学校、工作场所、会议室完全禁烟;赞成候车室、饭馆或餐厅、网吧或卡拉OK厅完全禁烟的比例不足20%;对在各类公共场所完全禁止吸烟均赞成的比例仅占调查人群的12.3%(106/864)。结论:医学院校的学生对于烟草危害知识明显缺乏,禁烟态度也不积极,控烟能力薄弱。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相关知识的缺陷会成为执业中的一个问题。医学院校应尽快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发展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提高其控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