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定量分析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颗粒,探讨其与良、恶性细胞间的内在关系。方法:用AgNOR染色技术对231例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细胞内的AgNOR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形态进行观察。结果:AgNOR均数与良、恶性细胞高度相关,其形态与良、恶性细胞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AgNOR定量分析,对良、恶性细胞的鉴别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形态对恶性细胞的分型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ⅣC)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肝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查两组对象血清纤维化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HA、PCⅢ、ⅣC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肝病程度越重各项指标水平增加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分期越高,血清HA、PCⅢ、ⅣC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水平能够明显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3项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AgNOR定量分析在胸腹水及针吸细胞学辅助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利用核仁组成区技术 (AgNOR)区分良性、可疑癌及恶性细胞 ,并探讨AgNOR分型与癌细胞类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胶银染色技术检测 5 12例胸腹水及针吸涂片。结果 良性细胞均数 ( 2 88± 0 6 4)与恶性细胞均数 ( 7 45± 2 6 7)差异极显著 (P <0 0 1) ,说明产生假阳性的机会很小。良性细胞与可疑癌细胞均数 ( 5 19± 0 88) ,可疑癌细胞与恶性细胞均数均差异极显著 (P <0 0 1) ,有助于识别可疑癌细胞。鳞状细胞癌与腺癌 ,鳞状细胞癌与小细胞未分化癌 ,腺癌与小细胞未分化癌均数间均差异极显著 (P <0 0 1) ,提示癌细胞的类型不同 ,均数亦有差异。AgNOR在腺癌细胞中颗粒粗大 ,色深 ;在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中颗粒多为弥散型 ,细小 ,色浅。用AgNOR计数标准判断良恶性 ,其敏感性为 94 1% ,特异性为 92 3%。结论 细胞学普通染色诊断困难时 ,AgNOR银染技术可以辅助诊断。AgNOR分型与癌细胞类型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AgNOR染色及hTERT、PCNA的表达探讨其对良、恶性胸、腹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因胸、腹水就诊的患者除进行常规胸、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外,还进行AgNOR染色,并用SP法检测胸腹水脱落细胞hTERT和PCNA的表达。结果恶性与良性胸、腹水AgNOR每核颗粒平均数分别为4·33±0·68和1·57±0·48;AgNOR染色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为90·1%。在46例恶性胸、腹水中,hTERT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8%和63·0%,反应性间皮细胞hTERT和PCNA(-)。AgNOR颗粒数增多与hTERT、PCN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AgNOR计数较PCNA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均明显升高,而hTERT与AgNOR计数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hTERT和PCNA的表达及AgNOR颗粒数增多均是恶性胸、腹水的特征,可作为胸、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白血病骨髓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是一种酸性非组蛋白,包括RNA多聚酶、C23、B23、纤维素[1].本文采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图像分析系统,对53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AgNOR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其AgNOR形态分型与白血病分型及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应用银染技术,对10例乳腺增生,11例乳腺纤维腺瘤,3例管内癌,57例浸润癌进行核仁组成区(AgNOR)定量观察。结果表明:良恶性肿瘤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数目、分布有明显差异,管内癌和浸润癌细胞核内的AgNOR颗粒数目有明显差异,而浸润癌(单纯癌、髓样癌、管内浸润癌等)各组间AgNOR数目无差异。上进结果提示,AgNOR技术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乳腺肿瘤分类。  相似文献   

7.
多指标检测对恶性浆膜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癌胚抗原(CEA)、铁蛋白(Ft)定量分析在良、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57例良、恶性浆膜腔积液中脱落细胞的AgNOR颗粒12项参数,并对AgNOR形态进行观察分型;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EA和Ft水平。结果AgNOR定量分析12项参数有9项参数良、恶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形态分型有助于诊断,特别是聚集型的出现更具诊断价值,发现了汉字样AgNOR异型颗粒。AgNOR、CEA、Ft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57.1%、52.4%,特异性分别为96.2%、88.5%、69.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5%、80.0%、57.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71.9%、64.3%,尤登指数(J)分别为0.96、0.46、0.12。结论浆膜腔积液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CEA的联合测定对于良、恶性积液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AgNOR技术对10例大肠腺癌9例癌旁移行粘膜和20例大肠腺瘤(绒毛状腺癌和管状腺瘤各10例)进行了AgNOR定量比较研究,另选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和9例大肠癌切缘“正常”粘膜用对照。结果表明:大肠癌组AgNOR颗粒数目和最大颗粒直径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绒毛状腺瘤高度的癌变性;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增生性息肉或切缘“正常”粘膜相比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管状腺瘤与大肠癌关系不如绒毛状腺瘤密切。作者认为,AgNOR技术对大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癌前病变的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术后血清CA125回落幅度与细胞核AgNOR计数的相关性.方法:入选4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依据不同细胞核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计数分成两组:AgNOR计数≤3.5,属A组(n=25);计数>3.5,属B组 (n=17).用图像分析方法检测AgNOR计数.于术前和术后20 d,测定血清CA125水平.结果:术后血清CA 125水平回落幅度在A组(81%)显著高于B组(67%)(P=0.0004).在A组和B组,术后血清CA125水平回落>50%分别为96%和65%(P= 0.02),回落>75%的分别为68%和24%(P= 0.01).当AgNOR计数取值为3.5时,其与术后血清CA125水平回落幅度的相关系数为-0.5248(P=0.0004).结论:在上皮性卵巢癌术后CA125水平回落幅度可能与细胞核AgNOR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旨在了解骨髓涂片及活检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与疗效判断中的优势与不足,明确骨髓涂片与活检同步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以及治疗观察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二步抽吸-活检双标本取材术,获取骨髓涂片及活检标本,回顾分析28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涂片及活检结果,对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瘤细胞形态、浆细胞浸润度、增殖模式、骨髓间质病理改变及纤维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活检的增生程度及浆细胞浸润度明显高于涂片,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 骨髓活检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敏感度高于涂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髓活检中浆细胞增殖模式:簇片结节型33例(11.66%)、间质型86例(30.39%)、结节间质型112例(39.58%)、弥漫塞实型52例(18.37%); 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形态:小成熟浆细胞型77例(27.21%)、幼稚浆细胞型148例(52.30%)、原始浆细胞型36例(12.72%)、网状浆细胞型22例(7.77%)。结论 骨髓活检能够准确地反映骨髓增生程度、浆细胞增殖模式及浸润度、骨髓纤维化情况; 骨髓涂片骨髓瘤细胞形态清晰、特征典型,容易辨认。骨髓涂片与活检同步检查能够提高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治疗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液疾病骨髓磁共振成像信号分型初探(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疾病骨髓磁共振成像信号特点、分型与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白血病(AL)20 例,骨髓纤维化(MF)6例,多发性骨髓瘤(MM)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例,行腰椎、髂骨、股骨中上段骨髓SE及增强,脂肪抑制各序列成像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骨髓信号的分布与形态特点并分型。结果:按骨髓磁共振成像表现以及病变扫描部位的信号强度、形态及病变范围等分为4种类型:Ⅰ型,正常骨髓信号。Ⅱ型,不规则形信号。Ⅲ型,弥漫性斑片状信号。Ⅳ型,弥漫性信号变化。结论:血液疾病骨髓信号的分布与形态具有一定的规律,反映了相应的病理基础。将其总结分型,便于正确认识血液疾病骨髓信号的变化,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有报道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骨髓活检(BMB)中原始细胞成群出现或严重骨髓纤维化(BMF)是预后不良的指征,为评价BMB的某些组织学参数的预后意义,作者对106例MDS病人的BMB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男性73例,女性33例,年龄35~79岁(中数61岁)。BMB组织学评价参数包括细胞增生或减少、BMF程度以及原始细胞浸润方式等。BM中原始细胞浸润有三种方式:(1)弥漫型:原始细胞数量增多但无成团趋势;(2)簇型(Cluster):原始细胞成群分布,每群细胞小于6个;(3)大簇型:原始细胞成群且每群细胞大于6个。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检查骨髓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本文对2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进行了MRI及骨髓活检的比较研究.作者应用意大利生产的(Esatom MR-550型)0.5Tesla超导扫描器的MRI,对每例患者的颈、腰椎骨进行连续5mm厚度的矢状面T_1加权自旋回波扫描;选择脊椎骨信号强度与相应解剖水平皮下脂肪信号强度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对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ADH)和导管原位癌(DCIS)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对20例乳腺不典型增生和2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的AgNOR进行图象定量分析,获得四个参数。包括:每个细胞AsNOR颗粒平均个数、AsNOR颗粒总面积、单个颗粒AsNOR平均面积、AgNOR面积/核面积。结果 每个细胞AgNOR颗粒平均个数、AgNOR颗粒总面积两个参数ADH和DCI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DCIS明显高于ADH。这两个参数ADH和低度DCIS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3)。结论 AgNOR图象定量分析结果可以作为辅助诊断ADH和DCIS的指标。组织芯片技术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涂片与活检切片内浆细胞浸润的情况,以明确骨髓活检切片在诊断MM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住的205例初治MM患者资料,观察骨髓涂片与活检切片内浆细胞浸润的情况及骨髓活检切片内浆细胞的增殖模式、组织学分期,行网硬蛋白纤维(Gomori)染色判断骨髓纤维化程度,同时比较骨髓组织学分期与Durie-Salmon(DS)分期的相符情况。结果:51例患者(24.9%)骨髓涂片中浆细胞百分率在5%~20%,108例患者(52.7%)在20%~50%,另46例(22.4%)>50%。组织学分期,本组20例患者(9.8%)骨髓瘤细胞负荷处于Ⅰ期,70例(34.1%)处于Ⅱ期,27例(13.2%)处于Ⅲ期,88例(42.9%)处于Ⅳ期。增殖模式,本组27例(13.2%)为间质型,90例(43.9%)为结节型,66例(32.2%)为塞实型,22例(10.7%)为肉瘤型。基质内纤维增生程度,Gomori染色示-~+者为30例(14.6%),+者为142例(69.3%),++者为26例(12.7%),+++者为7例(3.4%)。146例(71.2%)显示骨髓涂片与活检切片内浆细胞的浸润度相当,59例(28.8%)患者的骨髓涂片浆细胞浸润度较活检切片为低,无一例涂片中的浆细胞浸润度较切片明显增高,2种方法检测浆细胞浸润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涂片结合活检切片对于MM的诊断、肿瘤负荷的判断有较大作用,同时骨髓组织学分期与DS分期有部分不相符合,其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积累病例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6.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及体积变化趋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体积(MPV)变化趋势,探讨两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HEMACELLPlus全自动二十二项五类血细胞分析仪,通过阻抗法检测80例脓毒症患者发病后1、3、7、10d的PC、MPV,并回顾性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其PC、MPV变化趋势,并进行两者相关性分析。结果:(1)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PC均低于正常生理范围,死亡组PC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存活组(1、3dP>0.05,7、10dP<0.01)。存活组PC在入ICU第3天明显下降(P<0.01),继之于第7、10天持续上升(均P<0.01)。死亡组PC则呈持续下降趋势(均P<0.01)。(2)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MPV均基本上处于正常生理范围,但是死亡组MPV值比存活组患者高(均P<0.05),病程中存活组患者MPV呈进行性下降趋势,而死亡组患者MPV呈进行性上升趋势(均P<0.01)。(3)PC与MPV呈显著负相关。结论:PC、MPV的变化可能成为脓毒症患者血小板生成和活性紊乱以及骨髓反应的间接标志,常规检测脓毒症患者的PC、MPV变化趋势,尤其早期检测MPV,可能成为评价脓毒症病情及骨髓反应情况的一种快速、可信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动态观察129例MDS患者的转白情况,并对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以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29例MDS患者中33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中位转白时间7(3~26)个月。外周血三系血细胞减少组的转白率明显高于非三系血细胞减少组(P<0.05)。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越高转白率明显升高(P<0.05)。染色体核型预后好、中、差组转白率依次升高(P<0.05)。有AUER小体明显高于无AUER小体组(P<0.05)。病态造血累及系数越多转白率越高(P<0.05)。MDS分型与转白有相关性(P<0.05)。结论 MDS是一类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疾病,MDS分型、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低、染色体核型异常、病态造血及AUER小体影响MDS转化为白血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100例各种肝炎患者及120例健康者血清PCⅢ水平,比较各组病毒性肝炎之间及健康献血者血清PCⅢ差异。结果血清PCⅢ水平在慢性肝炎(中度)患者明显升高,以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者为最高,3组患者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及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动态测定血清PCⅢ水平,可作为反映慢性肝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对于肝炎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糖原染色(PAS)的不同阳性率及分布形态及与ALL亚型(B型及T型)的关系,探索PAS在ALL亚型区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对2009年以来每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送检的骨髓涂片均加做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将根据法国、美国、英国(FAB)协作组提出的急性白血病分型诊断标准诊断的ALL患者骨髓涂片与流式细胞术(FCM,流式)分型结果作回顾性比较,计算吻合率;(2)对上述ALL患者骨髓涂片加做PAS,计算PAS阳性率并描述其分布形态,比较PAS不同阳性率及分布形态与ALL亚型(B型及T型)的关系。结果 (1)根据FAB分型标准诊断ALL 57例,其中FCM证实ALL 56例(1例微分化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与FCM吻合率为98.2%。(2)44例B-ALL中,PAS阳性38例(占86.4%),其中PAS阳性率大于或等于51.0%的32例(占72.7%)。12例T-ALL中,PAS阳性5例(占41.7%),其中PAS阳性率大于或等于51.0%的1例(占8.3%)。(3)38例PAS阳性B-ALL中,34例PAS颗粒(++~++++);5例PAS阳性T-ALL中,PAS颗粒均为(+)。结论 PAS阳性率大于或等于51%并且PAS呈粗颗粒状时,多数为B-ALL,PAS可作为ALL免疫亚型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罗淼  董德琼  杨渝浩  王昌明 《临床荟萃》2007,22(14):1007-1009
目的探讨3型前胶原(PC3)、4型胶原和层黏连蛋白(LN)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检测75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和65例恶性胸腔积液,应用放免分析法(RIA)测定PC3、4型胶原及LN含量。比较两组PC3、4型胶原及LN浓度之间的差别。结果PC3在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为(832.8±81.9)μg/L,高于恶性组(745.6±58.3)μg/L(P<0.01)。结核性胸腔积液组4型胶原、LN水平与恶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以792.75μg/L为PC3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7%、81.5%。结论PC3可考虑作为临床鉴别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