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蒋勇联  杨沛蕾 《口腔医学》2010,30(2):125-126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2000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68例腮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折。结果 68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62例(91%),术后有暂时性面瘫3例、涎瘘2例、皮下积液3例;恶性肿瘤6例(9%),术后复发2例。结论 腮腺肿瘤中以良性肿瘤居多,病史、影像学检查和术中快速冰冻活检所取得的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术后的并发症取决于临床适应症的掌握和手术中细节方面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2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994~2011年间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506例,其中404例采用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10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1~17年。结果:采用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的病例术后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大部分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汤志军  谢江  孙挺 《口腔医学》2012,32(12):769-771
目的 探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式与区域性切除术式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合理术式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6—2011年住院的65例临床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病例,根据肿瘤大小分为2组,其中选择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式病例27例,区域性切除术式38例,将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通过6个月~5年的随访观察,2组均无肿瘤复发病例,区域性切除术的术后暂时性面瘫、积液或涎瘘、耳垂麻木、面部凹陷畸形程度等并发症均较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轻,发生率也低。结论 对于较小的腮腺良性肿瘤,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疗效可靠,具有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腮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诊断和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985~2005年间收治的112例腮腺肿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腮腺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14~80岁。良性肿瘤84例,占75%,恶性肿瘤28例,占25%。B超诊断符合率86.4%。细针吸细胞学定性诊断符合率92.9%,组织类型鉴别较困难。24例腮腺良性肿瘤直径〈2cm者行肿瘤加瘤周正常腺体切除术,获得随访18例,1例腺淋巴瘤在其它部位复发。结论:术前定性诊断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疑难病例手术中冰冻活体组织检查是确诊的可靠依据。小的腮腺良性肿瘤实施瘤周正常腺体切除术,不增加复发率,并能减少腮腺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借助显微镜经耳周美容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8例腮腺区肿瘤患者,经耳周美容切口入路,显微镜下行面神经解剖、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观察患者的术后情况。结果:38例患者腮腺区肿瘤均被完整切除,除1例出现暂时性口角歪斜外,其余患者无面瘫。结论:借助显微镜,采用美容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术后创伤少,创区及切口外形美观,随访无复发,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儿童腮腺肿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对1980.9.—1999.5.收治的52例16岁以下儿童腮腺肿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儿童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36例,占69.2%,恶性肿瘤16例,占30.8%;良性肿瘤中血管病最多,占良性肿瘤的41.1%,恶性肿瘤中粘液表皮样癌最多,占恶性肿瘤的56.2%。42例经手术治疗,其中16例恶性肿瘤术后进行放疗,10年生存率83.3%。结论:儿童腮腺肿瘤中脉管瘤最多见,实质性肿瘤中恶性肿瘤较多,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总体上预后治疗好。  相似文献   

7.
141例腮腺包块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 14 1例腮腺包块的临床分析 ,提高对腮腺包块的诊断和治愈率。方法 对我院 1979~1998年收治的 14 1例腮腺包块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病理学分类 ,其中良性肿瘤 10 1例 ,恶性肿瘤 3 2例 ,其它病变 8例 ,所有包块均行手术治疗 ,对恶性肿瘤术后酌情放疗。结果  13 2例腮腺包块均经手术治愈 ,2例混合瘤及 7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结论 腮腺包块的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腮腺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探讨部分切除术的合理性。 方法 选择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03例,其中53例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在距肿瘤边界0.5~ 1.0 cm 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分支。50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0.5~ 5年,观察并比较(卡方检验)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较少出现面部畸形,腮腺功能良好,相对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组,Frey综合征、口干、耳垂区麻木以及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肿瘤均无复发。 结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既能保证腮腺良性肿瘤彻底切除,又可以显著减少各类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提高腮腺肿瘤诊断水平和临床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对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2002 ~ 2006年收治的184例腮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病例资料的病理分类、手术方式、临床治愈率、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良性肿瘤139例、恶性肿瘤45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部分恶性肿瘤术后辅助放疗.173例治愈,3例混合瘤和6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2例恶性肿瘤出现术后转移.结论 腮腺肿瘤手术治疗治愈率高,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式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决定.  相似文献   

10.
邱建平  刘思玉  郭爱军  谢乐 《口腔医学》2011,31(11):696-698
目的探讨腮腺深叶肿瘤的手术径路选择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45例腮腺深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术前常规CT检查以确定病变具体部位及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口内径路手术者5例,口外径路手术者40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通过1~12年随访观察,34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1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4例复发,其中3例死亡。结论腮腺深叶肿瘤应根据肿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采用不同手术径路:口内径路只适合突向咽侧、腭部的较小良性肿瘤;经耳屏前至颌后区"S"型切口径路适合突向咽旁间隙的较小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经颈-腮腺联合下颌角劈开主要用于腮腺深叶肿瘤巨大或较大的恶性肿瘤患者。腮腺深叶恶性肿瘤手术径路的选择会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持续负压引流与橡皮片加压包扎在预防腮腺术后并发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包头市中心医院行腮腺切除术患者142例,其中腮腺术后持续负压引流75例,橡皮片加压包扎67例。将术后有无积血、涎液潴留、涎瘘及感染做评价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腮腺术后持续负压引流与橡皮片加压包扎出现并发症的关系。结果腮腺术后负压引流与橡皮片加压包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和10.7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持续负压引流是较橡皮片加压包扎更为有效的预防腮腺术后并发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11年4—6月我们对341名长期在特殊环境工作人员和67名普通人员部分口腔相关疾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调查长期在特殊环境下工作的18~56岁人员341名,年龄平均27.1岁;工龄2~34年,平均7.9年;年照射剂量当量为1.8~16.5mSv,累计照射剂量当量为3.8~425mSv,平均97.3mSv。其中,95.9%(327/341)为男性;39.6%(135/341)为城镇籍;96.5%(329/341)为汉族;43.4%(148/341)为高中专文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固定平导与横腭杆联合应用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观察其对支抗牙的控制及覆(牙合)覆盖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09—2012年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恒牙期安氏Ⅱ^1患者12例,应用固定平导与横腭杆联合装置矫治,比较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及模型测量值。结果 矫治前后支抗磨牙近中前移量小于拔牙间隙的1/3,其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覆(牙合)覆盖明显改善。结论 固定平导与横腭杆联合应用是一种简单有效、非依赖性的较强支抗装置,能显著改善深覆(牙合),提高安氏Ⅱ^1错(牙合)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清胃散联合替硝唑治疗成人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来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64例,分为试验组(38例)与对照组(26例)。对照组在牙周基础治疗上采用替硝唑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应用中药加味清胃散治疗,疗程21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茵斑指数(PLI),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比较,GI、PLI、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4%(P〈0.05)。结论口服加味清胃散联合替硝唑能有效控制牙周组织炎症,改善慢性牙周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畸形中央尖多见于下颌前磨牙,尤以第二前磨牙最常见,偶见于上颌前磨牙,常为对称性发生:有些畸形中央尖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些会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甚至形成皮瘘,影响牙根正常发育。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发现左下第二前磨牙畸形中央尖影响牙根发育,引起牙根替代性吸收及牙折和皮瘘l例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牙牙冠延长术后采用氧化锆全瓷和金属烤瓷(porcelainfusedtometal,PFM)冠修复对牙周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2011年惠州市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的拟行牙冠延长术+冠修复患者18例(共108颗上颌前牙),分成两组(全瓷组和PFM组),每组54颗,均行牙冠延长术;术后6个月,全瓷组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PFM组行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随访8~32个月,评价两组冠修复后的牙周状况。结果PFM组有34颗(62.96%)修复后出现牙周病损,其中轻度病损25颗,中度病损5颗,重度病损4颗;而全瓷组仅2颗(3.70%)发生轻度牙周病损。经Ridit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牙冠延长术后采用氧化锆全瓷冠修复的牙周状况明显优于PFM冠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天然牙和种植体共同支持式固定义齿(fixed partial dentures,FP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广州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磨牙缺失患者21例,采用种植体和天然牙共同支持式FPDs修复,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临床观察期均无明显不适主诉。随访6个月至2年,FPDs使用感觉良好,固位力及咀嚼效率均好,外形美观,异物感小。种植体和天然牙共同支持式FPDs上部结构无松动、折断。种植牙龈基本正常。无明显充血、水肿及退缩。种植体稳定性良好;天然牙除生理性动度外无明显活动度。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均未见明显X线透影区。种植体周围平均骨丢失量0.2~1mm。结论天然牙和种植体共同支持式FPDs修复是一种临床可采用的义齿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慢性喉炎是一种常见的喉部疾病,多为急性喉炎未经彻底治愈、反复发作所致。该病以声音嘶哑为最主要的症状,轻者仅表现音调变低,重者发音明显嘶哑或失声,往往造成患者的精神恐惧。我所2002--2008年,共治疗慢性喉炎128例,按发音嘶哑严重程度,观察其药物治疗同时加局部按摩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口腔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5%,其中以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最常见,其复发和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和对微转移的深入研究表明,及时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聚合瓷纤维桩核用于前牙残根、残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沈阳市沈河区牙病防治所牙齿美容科就诊的上颌前牙残根、残冠患者75例(患牙120颗),采用聚合瓷纤维桩核+全瓷冠修复,随访观察3年。结果120颗前牙桩冠修复无一例发生根折,桩核脱落、折断各2例,其余均修复良好。结论聚合瓷纤维桩核是前牙桩冠修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