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2001年第一批区划界定的公益林马尾松纯林和千年桐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0.3、0.5、0.7、裸地4种郁闭度和挖穴宽深30 cm+施肥500 g、挖穴宽深30 cm、不挖穴3种种植方式,对种植当年千年桐存活率及幼苗生长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郁闭度:存活率郁闭度0.3时效果最好,与裸地的对照比较,增加7.27%,地径生长量郁闭度0.3和裸地位居第一,与郁闭度0.7比较,增加29.41%;苗高生长量郁闭度0.7最高,与裸地和郁闭度0.3时比较,增加38.25%、25.35%。(2)不同种植方式:存活率挖穴+施肥效果最好,与不挖穴比较,增加4.83%,地径和苗高生长量挖穴+施肥效果最好,与不挖穴比较,分别增加25.64%和25.81%;综合分析,郁闭度0.3和郁闭度0.7,郁闭度0.3时,苗木粗壮、质量好,对后续生长有利,0.7时幼苗比较细长,质量差;由此可见,在郁闭度0.3的马尾松林下,采用挖穴+施肥的技术值得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了寻找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容器育苗最佳基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不同基质配方对千年桐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对千年桐容器苗地径、苗高、地上鲜重、整株干重、地上干重存在极显著影响,对整株鲜重存在显著影响;试验设计的9 种基质中,泥炭100% 加上定量钙镁磷及复合肥、泥炭66%+ 黄心土34% 加上定量钙镁磷及复合肥这两种基质配方的千年桐容器苗地径、苗高、生物量生长最佳,千年桐容器育苗的最佳基质配方为泥炭66%+ 黄心土34% 加上定量钙镁磷及复合肥。  相似文献   

3.
利用植物的药效反应鉴别千年桐的雌雄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等植物性别类型,有雌雄异株,雌雄异花和雌雄同花。研究植物性别分化的特点及其控制途径,无论在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中都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采果的雌雄异株植物,生育期又长的,进行早期鉴定更为重要,如木本植物中的千年桐、银杏、杜仲等。为此本文试图采用最简易的方法,对千年桐的性别进行鉴定,以此来探讨千年桐性别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千年桐树形高大、生长快、木材纹理通直,不翘不裂,质软易加工,为绝缘、日用家俱等多种轻工业用材。木材利用是发展千年桐,提高其经济价值的途径。因此,材、油两用林业经营进一步开拓了千年桐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5个无性自然授粉观察,并开展无性系控制授粉试验,初步了解无性系的自然坐果率和人工控制授粉技术。初步试验结果如下:5个无性在自然授粉条件下坐果率变化范围在57.79%~86.49%,坐果率最低的无性系为天雹2号,坐果率最高的为武宣3号,而在落果率武宣2号最高,为28.89%,桂皱27号最低,为14.67%;采用不同雄株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坐果率也存在差异,桂皱27号×Ⅲ号雄株、武宣2号×Ⅳ号雄株、武宣3号×Ⅲ号雄株、天雹2号×Ⅲ号雄株和吴圩4号×Ⅳ号雄株等组合的坐果率较高;通过分析杂交果实的经济性状,筛选出的优良杂交组合是桂皱27号×Ⅲ雄株、武宣2号×Ⅱ雄株、天雹2号×Ⅲ号雄株和吴圩4号×Ⅰ号雄株。  相似文献   

6.
三年桐、千年桐感染枯萎病病原菌后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枯萎病是油桐毁灭性病害。中国广泛种植的油桐有三年桐和千年桐,三年桐易感枯萎病,千年桐抗枯萎病。为探讨三年桐与千年桐在枯萎病应答过程中的差异,在对油桐枯萎病灾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进一步探讨三年桐、千年桐接种枯萎病病原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油桐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接种试验显示千年桐在接种尖孢镰刀菌后SOD、POD、CAT较三年桐均呈现较高活性,在接种后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升高并维持高活性,MDA含量变化不明显;三年桐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先降低再升高,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千年桐作为抗病种,其抗病性可能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SOD、POD、CAT活性有关,并且和病原菌感染后酶活上升有关;三年桐为易感病种,接种后SOD、POD、CAT活性有变化,但仍不能抵御病原菌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对千年桐抗枯萎病性状进行研究表明,千年桐是枯萎病的高抗物种。其抗性与其根部表皮细胞和木栓层较厚、单宁和钾含量较高及过氧化氢酶和多元酚氧化酶活性较强有关。以千年桐作砧木,三年桐优株无性系作接穗嫁接的桐林,不仅能保持高度的抗病性,而且生长快、结实早、盛果期长,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千年桐种子特征和发芽规律.结果表明:千年桐种子千粒重为3.752 kg,出籽率为30.15%;种子的优良度为93.8%.千年桐种子的发芽率达到91.5%,播种后第14~15天开始发芽,第19天发芽势达到最大,第19~21天种子发芽数达到高峰,第21天后种子发芽数量逐渐减少,第27天后发芽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9.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在建阳市林木种苗站进行不同芽数与激素种类的嫁接育苗试验,统计千年桐苗木成活率,并进行方差分析,初步得出千年桐嫁接育苗的最优处理组合,即在200ppmNAA与2个芽眼处理下,千年桐苗木存活率最高,并得出苗木存活数量受激素种类影响显著,受芽个数的影响不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千年桐苗圃地布设样方,调查苗木地径、苗高生长状况,并在对苗木的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数、叶重、主茎重、侧根重、主根质量以及全株干质量等指标测定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地径和苗高作为千年桐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以24个样方864株苗木地径D、苗高H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差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千年桐苗木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年生千年桐播种苗的l、级分级标准为:Ⅰ级苗,D:≥1.35cm,H≥82.44cm;Ⅱ级苗,1.35cm〉D≥1.05cm;82.44cm〉H≥61.11cm;Ⅲ级苗,1.05cm〉D≥046cm,61.11cm〉H≥30.00cm。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28个千年桐种源的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开花情况、生长量等性状指标,初步筛选早期表现较优良的种源为云南勐海种源、老挝琅勃拉邦种源以及云南孟连种源,可作为普洱市引种栽培的重点材料进行深入观测。  相似文献   

12.
叶面喷施稀土对千年桐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稀土元素是一类具有生理生化活性的金属激活剂 ,具有调节植物生理活动的功能 (高粱 ,1988) ,科学合理地施用稀土 ,能促进植物生根、发芽 ,促进酶活性 ,加速植物营养生长 ,提高产量、品质等 (杨敏生等 ,1994 ;高粱等 ,1996 ;汪明润等 ,2 0 0 0 ) ,因而受到较多的关注 (赵兰勇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原则、现实需求和应用现状的论述, 对近自然林业在中国的应用及其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湖北十堰地区典型样地油桐生长情况调研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实地调查了湖北鄂西北十堰地区油桐生长情况,提出在油桐造林园地选择时,土层厚度须在50cm以上,且提倡桐农、桐茶等间作,这样既改善桐林树体营养,又能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同时提出要保证桐林最大效益,必须加强病虫害等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城市森林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总结近自然经营理念应用于城市森林营建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实践案例介绍目前应用较多的城市森林近自然经营技术,同时讨论近自然经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的森林近自然和价值化经营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探讨了近自然和价值化经营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基础, 提出了其基本原则、技术体系以及计划和管理制度, 最后介绍了哈尔滨市实施森林近自然和价值化经营的初步效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源千年桐种子质量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年桐是我国特有的工业油料树种,具有良好的速生抗寒特性,可作为用材树种在温度较低的区域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并且有发展为生物质能源林的潜力。本文针对不同种源千年桐种子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建阳市内种源千年桐种子重量和净度均存在差异,徐市种源千粒重最高(3 752 g/千粒),漳墩种源净度最高(98.6%)。不同县域种源千年桐种子重量和净度亦存在差异性,顺昌种源(4 223 g/千粒)和尤溪种源(4 186 g/千粒)的种子重量较其他种源有较为明显优势,政和种源净度最高(99.08%),不同种源千年桐种子重量和净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壳斗科3树种直播造林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丝栗栲、青冈和毛果青冈直播造林的试验研究表明:直播造林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但树种间差异显著,青冈达94 00%,毛果青冈为83 92%,丝栗栲仅63 59%;壳斗科树种种子的含水量较高,种子发芽基本上不需外加水分;防止啮齿类动物挖食是直播造林成功的关键,预防方法有:行为信息应用、选择种子丰年播种、清除造林地灌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