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流行热是牛的一种病毒性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奶牛,黄牛次之,水牛很少发生。大流行时,奶牛的发病率高达56%以上,死亡率为2%~3%以上,对牛奶产量和质量、公牛精液质量影响很大,部分怀孕牛发生流产,个别牛因瘫痪不能站立而被迫淘汰。所以每次大流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对奶牛业工作者来说是近感痛心的事。今年,根据安但省历次大流行发生的规律以及今年长江流域很可能发生洪水灾害的气象预报,安历省奶牛又将可能面临江发一次大流行。为了及早做好防范工作,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现把历次参加抢救工作的实践认识和体会,并…  相似文献   

2.
牛流行热又叫暂时热、三日热,俗称“撮脚瘟”、“僵硬热”等。该病是由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一旦发生,传播极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科学防治。1流行病学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蚊、虻、库蠓等吸血昆虫是该病的传播媒介。该病在自然条件下仅感染牛,发病率:奶牛>黄牛>水牛,高产奶牛>青壮年牛>犊牛>老牛。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约经3~5年有一次小流行,6~12年有一次大流行。该病多发生于气候炎热、雨量较多,蚊、虻、库蠓等吸血昆虫肆虐,昼夜温差较大的夏末和秋季,我省8~10月份…  相似文献   

3.
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的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是一种重要的虫媒病毒病,具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性和流行周期性,可导致奶牛生产性能下降、产奶量减少及淘汰率升高,给养牛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以淮海经济区某县1983~2017年牛流行热发生情况为背景,并对其他县市的多个规模养殖场进行牛流行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同时对牛流行热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验证,找出该病在淮海经济区的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奶牛流行热是由病毒引起的牛急性热传染病。特征是突然高热、呼吸迫促、消化机能障碍,全身虚弱、僵硬、跛行。1流行病学1.1流行情况牛流行热在我国部分地区早就有发生流行的记载。据资料统计我国南方及北方几省区于1977~1991年有4次大流行,累积病牛1300多万头,发病率为14%,死亡10万余头,死亡率占发病牛的0.726%。本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扩散迅速,牛群大批发病,使奶牛产量和奶的品质明显下降,部分怀孕母牛流产,病牛因体弱瘫痪而被淘汰,给奶牛饲养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2流行特点奶牛流行热是…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奶牛梨形虫感染情况,从湖南省长沙等地5个奶牛场中抽检356头牛,检出有梨形虫牛187头,感染率为52.5%,包括双芽巴贝斯、牛巴贝斯、环形泰勒和瑟氏泰勒等4种,该病危害各年龄段的牛,以1~2岁牛感染率较高;发病症状表现明显,妊娠母牛出现流产;呈暴发性流行。对我省奶牛养殖业危害甚大。  相似文献   

6.
奶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吸血昆虫生存活跃的月份。该病传播迅速 ,主要侵害高产奶牛和重胎牛 ,其发病率很高 ,死亡率虽然不高 ,但因该病造成奶牛产奶量急剧下降、消瘦、生长受阻 ,所以对奶牛业的危害很大。现以2 0 0 0年我羊角山奶牛场发生的奶牛流行热为例 ,报告其流行特点与防治情况。1 发病情况我场于 2 0 0 0年 8月 1 7日— 1 1月 5日流行该病 ,8月底至 9月初出现发病高峰 ,在 9月中旬及下旬进行牛流行热灭活油佐剂疫苗预防注射后 ,病情开始出现缓和。后来由于 1 0月 8日对奶牛进…  相似文献   

7.
浅谈奶牛流行热林朝星,苏谋来福建省农科院牧医所牛流行热亦称“三日热”,“暂时热”,“僵硬病”,也曾名“牛流行性感冒”;本省1972年以来已流行过5次至今未能有效控制。1995年10月,该病又在我省流行传播经济损失巨大,对养牛业危害严重。现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8.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特征为突然高热,呼吸急迫,流泪和消化器官的严重卡他性炎症和运动障碍。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多发于3~5岁牛,犊牛和9岁以上的老龄牛很少发病。虽然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但由于该病传染力强,传播迅速,短期可使很多牛发病,往往呈流行或大流行发生;季节性强,多  相似文献   

9.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引起的一种牛全身性感染疫病,以皮肤出现结节为典型临床特征,严重影响着养牛业的发展,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要求法定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进行管理. 1 国内流行现状 2019年8月,新疆伊犁州发生了LSD疫情,是我国首次确诊的LSD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认为经虫媒传入的风险最高.2020年以来,我国福建长汀、江西赣州、广东潮州、安徽黄山、浙江金华等地先后确诊了6起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各地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该病的散发流行对我国的奶牛和肉牛养殖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奶牛流行热是一种奶牛烈性、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兽医学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疫苗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注射,流行后又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因此,该病一旦流行,将给奶牛养殖单位或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于某年7月31日开始在浦口农场奶牛中流行,直到当年9月16日结束,历时48d,发病总头数127头,占牛群总数的37%,流行期间,死亡及被迫淘汰的病牛5头,占发病牛总头数的3.9%,流产7头,占有胎发病牛的15.2%,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对奶牛的产奶量有明显的影响,且部分患病牛常因瘫痪而被淘汰,给奶牛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主要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牛流行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对奶牛的产奶量有明显的影响,且部分患病牛常因瘫痪而被淘汰,给奶牛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主要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牛流行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以突发高热,呼吸急促紧迫,并且伴有消化道机能障碍和行动障碍为主要特征。发生该病的牛多数经过2~3d呈良性经过,但也有造成继发感染死亡病例,据报道,奶牛发病后呈全群爆发,发病率可达80%,死亡率6%左右,严重影响产奶量。1流行病学该病毒主要侵害牛,其中奶牛、黄牛和水牛均易感,流行季节性强,见于多雨潮湿和蚊蝇较多的季节,  相似文献   

14.
郭华 《动物保健》2012,(7):37-37
一.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侵害奶牛,其次是黄牛,水牛很少发生;产奶量高的奶牛发病率明显高于低产奶牛。流行季节强,多见于多雨潮湿和蚊蝇较多的夏、秋季节。患病奶牛是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5.
一.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侵害奶牛,其次是黄牛,水牛很少发生;产奶量高的奶牛发病率明显高于低产奶牛。流行季节强,多见于多雨潮湿和蚊蝇较多的夏、秋季节。患病奶牛是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6.
奶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2019年8月,我国新疆伊犁州首次报告发生疫情,2020年6月以来,福建、江西、广东、安徽、浙江、广西、云南等省份也相继发生疫情.综述了奶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历史、病原、传染源、传播方式以及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等,为奶牛养殖业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诊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夏,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迎春奶牛场各种不同年龄的奶牛陆续发生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发病奶牛达500多头,发病率高达85%以上,该病又称红眼病,是牛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均易感染,犊牛和成年牛更易感染、系引进病牛或带菌牛通过头部接触而传播,蝇和飞蛾亦可机械的传递,多发于天气炎热、流度较大的夏季。一旦发生,传播力强,多呈地方性流行。青年牛群发病率高达60%-90%。现将该场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仅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南方市场的调过程中发现了奶牛流行热疑似病例,鉴于该病的流行节,在这里谈谈该病的防治希望北方地区的奶牛饲养引起重视。1流行病学该病主要侵害牛,其中牛、黄牛均易感,流行季节强,见于多雨潮湿和蚊蝇较的季节(高温高湿的环境利蚊虫的繁殖,特别是小水塘多的地区),同时周期性强,3~4年大流行1次。病牛为染源,处于高热期牛血液中有病毒,人工静脉接种易感  相似文献   

19.
奶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又称为猝死症。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但一般认为是由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临床上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大、小奶牛都可发病,但以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死亡率70%~10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高发。目前该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呈全球流行态势,严重危害各国畜禽业发展,对奶牛生产也造成了很大危害。笔者现将一奶牛场发生奶牛产气荚膜梭菌病  相似文献   

20.
牛流行热又称牛三日热、僵硬病、流行性感冒,是由牛三日热病毒经过节肢动物引起奶牛、黄牛发生的一种热性、急性传染病。死亡率不高,传播速度快、流行面大,发病率高。每3-5年流行一次,夏末初秋、高温季节较多发,可引起部分孕妊牛流产或早产,奶牛产奶和品质量下降;患病牛往往因为体弱、四肢瘫痪被淘汰,给养牛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该病流行、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总结诊断技术;从卫生防疫制度、隔离观察、免疫接种、消毒、消灭四害等方面提出防治措施;根据病牛发生的不同阶段提出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