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以造血组织为靶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异常为AA发病机制中的关健环节,以Thl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和功能充进为主要特征.近年来研究认为,T-bet是Th1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是CD4+ T淋巴细胞向Th1极化的关键因素,在AA患者中T-bet高表达,是AA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就T-bet及其与AA的关系,诸如AA患者中T-bet的表达,T-bet对CD4+T细胞极化的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少见的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低增生及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目前认为AA主要是由T细胞异常免疫导致的以骨髓造血细胞为靶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基因型与AA发生相关,是为AA遗传易感基因.T细胞异常免疫损伤造血千祖细胞,致其过度凋亡,造血干祖细胞池明显缩小,最终造血衰竭.临床上获得性AA需与先天性骨髓造血衰竭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仔细甄别.除支持治疗外,AA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和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IST).约90%具有人体白细胞抗原(HLA)相合同胞供者(matched sibling donor,MSD)的年轻患者,经HSCT治疗重型AA(SAA)可获治愈;SAA患者经标准IST治疗,约70%获得血液学反应.IST难治性SAA二线治疗的选择包括HLA相合无关/半相合供者HSCT、二次IST治疗、艾曲帕哌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3.
目前认为,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为T细胞介导的骨髓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根据免疫学基本原理,共刺激信号是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必要条件。虽然对再障共刺激信号系统的改变认识仍非常有限,但已有证据表明,患者的共刺激信号系统存在异常。CD40/CD40L是共刺激信号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分子对。我们通过观察抗CD40L单抗4FI对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表型及集落形成的影响,研究其对再障T淋巴细胞异常免疫反应的抑制和造血恢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证明再生障碍性贫血(Apiastic Anemia,AA)是由Thl细胞异常活化导致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进而引起造血干祖细胞损伤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有关AA发生与体液免疫的关系尚不明确,我们最近诊断2例伴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的AA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前普遍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类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功能衰竭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尽管二者发病机制不同,但均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为了深入揭示AA和MDS本质,我们用流式细胞术(FCM)对AA和MDS患者CD34^+细胞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的比例及其表面的G—CSF受体(G—CS—FR)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BM)及外周血(P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AA患者的BM和PB中淋巴细胞膜分子表达。结果AA患者BM和BP中CD8+细胞增加,CD4/CD8比例下降,BM中CD25+细胞和HLA-DR+细胞增多,急性AA增加尤为显著(P(0.01),BM中CD16+或CD56+细胞也明显增多(P〈0.05);双标记分析提示T细胞主要为CD8+细胞;急性AA患者CD8+-CD25+细胞显著增多(P〈0.01),AA患者BM中淋巴细胞活化相关分子表达增多,尤其是4—1BB+、CD95L+和CD40L+细胞显著增多(P〈0.01)。结论AA患者BM中淋巴细胞活化相关膜分子增多,是AA免疫功能异常及最终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以造血组织为靶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介导的造血损伤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T淋巴细胞做为细胞免疫中的主要效应细胞具有较不均一性,其在AA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不但存在数量异常,而且还存在亚群分布、功能、表型及结构等的显著改变。深入研究T淋巴细胞在AA患者体内的异常变化对阐明再障的免疫病理机制,指导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5例AA患者进行骨髓CD34+细胞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10例健康者骨髓以及25例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做为对照.结果 A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骨髓CD34+细胞表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细胞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细胞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8+细胞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比值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例AA患者中,13例A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CD4+/CD8+比值倒置);17例患者骨髓CD34+细胞数量减少;6例患者二者均表达异常;1例早期AA患者二者表达均正常.结论 大部分AA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减少;部分A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也有部分患者二者均异常.  相似文献   

9.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免疫抑制治疗对大多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较好的事实,有力地提示此类患者机体内存在免疫紊乱情况。体外研究发现,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活化的T细胞能分泌IFN-γ和TNF,它们可通过激活Fas抗原介导CD34~ 造血干细胞的凋亡机制来抑制造血。T细胞克隆性分析研究证实,在此类患者中存在自体CD34~ 细胞反应性,自身MHC限制性的T细胞克隆。虽然对部分化学制剂和病毒如何造成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进而导致造血衰竭的机制还未完全了解,但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可认为,免疫介导的造血破坏在其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AA)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血液疾病 ,特别是重度 AA病情凶险 ,以往 1a死亡率达91.6 % [1 ] 。目前 ,主要有效治疗 AA的方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剂治疗。随着近 10 a余免疫抑制治疗方法的进步 ,对不适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 ,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得到了充分肯定 ,已成为替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最佳方法 ,并取得了显著疗效。1 免疫抑制治疗的基本理论研究表明 AA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失调 ,骨髓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2 ,3] ,介导异常免疫反应 ,攻击骨髓造血组织。其中细胞毒 T淋巴细…  相似文献   

11.
黄芪对红斑狼疮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黄芪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其对SLE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初发SLE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黄芪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Bcl-2抗原的表达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抗原的表达下调(P<0.01),Bcl-2抗原的表达以及CD4+亚群、CD4+/CD8+比值上升(P<0.01);其中,治疗后Fas抗原表达的下调、CD4+亚群及CD4+/CD8+比值的上升在黄芪治疗组更显著(P<0.05)。结论:黄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激素/免疫抑制剂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功能趋于正常,可以作为提高SLE疗效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增加有关[1-2].研究认为,免疫异常所致的CD8+T细胞异常活化后直接损伤造血干/祖细胞,同时Th1细胞增多并分泌TNF-α、IFN-γ等Ⅰ类造血负调控因子,通过Fas途径导致造血干/祖细胞凋亡亢进,是再障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3-5].蛋白激酶Cθ(protein kinase Cθ,PKCθ)作为第二信使在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本实验中我们通过体外抑制PKCθ在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的表达,研究其对Th1及Tc1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数量的变化和共刺激分子CD28CD40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例AS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8、CD19相对数量,检测CD28、CD40L在CD3 CD4 、CD3 CD8 T细胞上和CD40在CD19 B细胞上的表达情况.结果 AS患者CD3 、CD3 CD4 、CD19 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CD3 CD8 T细胞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AS患者CD28、CDD40L在CD3 CD4 、CD3 CD8 T细胞上和CD40在CD19 B细胞上的表达都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AS)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数量变化及共刺激分子CD28、CD40表达情况与AS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发生在多能干细胞阶段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MDS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存在过度凋亡现象,可能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fas,bcl-2,c-myc和p53等基因异常表达有关。为此,我们用间接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了15例MDS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CD34~ 细胞)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bcl-2,c-myc蛋白和Fas抗原表达的变化,观察rhEpo,rhIL-3,rhGM-CSF对其影响,并分析这些基因产物表达与造血祖细胞凋亡的关系。新分离出的对照组骨髓CD34~ 细胞Fas抗原呈低水平表达(8.10±3.60%),MDS患者Fas抗原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6.32±10.25%),差异显著(P<0.01),体外培养10天后,增加更为明显(40.33±13.83%),且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r=0.98)。在新分离出的骨髓CD34~ 细胞中,MDS患者bcl-2蛋白的表达(89.90±1.72%)与对照组(84.60±2.40%)无统计学差异,体外培养10天后,MDS患者bcl-2的表达为23.44±9.83%,较对照组(45.11±5.42%)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大剂量的GM-CSF,IL-3(均为100 U/ml)可促进MDS患者骨髓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使bcl-2/c-myc比值降低,从而抑制细胞凋亡。MDS患者Fas抗原与bcl-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88)。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人胸腺和脐血造血干/祖细胞联合移植裸鼠动物模型,探讨胸腺对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机制.方法:实验组为人胸腺与脐血CD34+细胞联合移植.对照组只给予人脐血CD34+细胞移植,通过观察裸鼠移植胸腺CD3、HLA-DR的表达、人源CD3+细胞在小鼠脾脏的表达、裸鼠血液CD3+、CD4+、CD8+和CD4+ CD25+细胞的百分比,以及联合移植裸鼠对移植肿瘤的排斥能力,判断联合移植对裸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移植胸腺在裸鼠肾被膜下存活,表达CD3和HLA-DR分子;裸鼠脾脏中检测到人源CD3+T细胞呈点块状分布;裸鼠血液中CD3+、CD4+、CD8+、CD4+CD25+细胞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移植组能抵抗肿瘤细胞的生长,单独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组不能抑制肿瘤生长.结论:裸鼠移植人胸腺能促进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向T细胞分化、促进免疫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免疫发病机制及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MdAb-T)的免疫调节治疗作用,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30例AA患者McAb-T治疗前后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其中10例A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体外诱生TNF-α和IL-2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前A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降低或倒置(P<0.001);淋巴细胞HLA-DR抗原表达增高(P<0.001);血清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1);PBMNC诱生的TNF-α和IL-2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恢复正常,血清TNF-α和PBMNC诱生的TNF-α和IL-2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和TNF-α与IL-2等造血调控因子异常分泌在AA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McAb-T能发挥特异性的免疫调节作用,解除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对造血功能的直接或间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 祖细胞疾病 ,可以有一系或多系造血异常 ,极易发展为急性白血病。有研究表明MDS患者的免疫系统也有异常改变 ,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异常 :T细胞数目异常、CD4 与CD8 亚群比例异常、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数量和杀伤肿瘤细胞功能减低、Th细胞中Th1与Th2细胞比例失衡、T细胞分泌功能 (如IL 2、TNF α)异常。免疫异常与疾病的恶性程度有明显关系。现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T淋巴细胞成熟障碍 MDS恶性造血不仅累及髓系 ,在许多病例中也累及淋巴细胞系统。Tsukamoto等[1…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组通过不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生成减少及功能异常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活化的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淋巴因子导致的造血干细胞过度凋亡在AA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目前AA的一线治疗为免疫抑制治疗(IST)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环磷酰胺(CTX)曾是AA的二线疗法,因其骨髓抑制严重而逐渐被淘汰[2]。最新研究显示CTX等细胞毒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会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干细胞的增殖[3],提示CTX治疗AA的机制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9.
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起源于B淋巴细胞。9 5%以上的B淋巴细胞表达CD20抗原,CD20抗原的表达出现在前B淋巴细胞的晚期和成熟B淋巴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和其它正常组织中无CD20抗原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AA发病机理复杂,尚未完全明了,故对其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其诊疗水平。目前AA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异常免疫,而异常免疫的研究热点为CD8+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本文就近年来CD8+T细胞及其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