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何萍  邱阳  杨康  刘铭  廖克龙  张伟  熊刚  李军  王海东  吴蔚  邱阳 《重庆医学》2008,37(4):361-362,364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31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72例发生心律失常.对多项因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术后36h内是高峰期,以窦性心动过速多见.年龄>60岁、术前ECG异常、FEV1/FVC<70%、弓上吻合、术前血钾<4mmol/L,有合并症者,术后易发心律失常(前2项P<0.01,后4项P<0.05).结论 年龄、术前ECG、FEV1/FVC、术式、术前血钾水平以及合并症等6项临床因素,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寻找并及时纠正诱因,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4例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判定年龄、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有无合并症、术前血钾、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因素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肺部疾患及术前心电异常、吻合部位、术前血钾〈4.0mmol/L6个因素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心肺部合并症,术前心电图异常进行针对性处理及术后重点心电监护、术前适当补钾均可预防和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13例术后入住ICU患者进行连续性心电监护,每30min通过心电网络监护总结并记录其心电图。结果 44例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率38.93%,术后24h内是高峰。FEV1/FVC(≤70%)、术前心肺部合并症(本研究中包括肺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手术方式、术前血钾(〈4.0mmol/L)与高龄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高龄有相关因素的患者,术前针对性积极治疗心肺合并症及适当补钾,改善低肺功能,选择合适的术式均能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6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年龄、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有无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患)、FEV1/FVC%、MVV%、术前血钾、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因素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导致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肺部疾患及术前心电图异常、FEV1/FVC%<70% 、术前血钾<4.0 mmol/L 6个因素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心肺部合并症、术前心电图异常者进行针对性处理及术后重点心电监护、术前改善低肺功能、术前适当补钾均可预防和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 1 0 7例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多因素 L ogistic回归分析 ,判定 1 0种因素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结果 年龄 >6 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或合并高血压、肺功能减退、糖尿病患者 ,术前经放化疗后以及手术时间 >5 .5 h者 ,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显著增加 (P<0 .0 1 ) ,同时具二项以上并发症者较一项并发症者术后发生率差异显著 (P<0 .0 1 ) ,胸上中下段位置及手术方式与术后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术后 36 h内发生心律失常者占 80 .4 % ,平均 (2 5± 1 8.7) h。 结论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所致。高龄、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功能差是主要因素 ,手术时间长、术前经放化疗后 ,术后易发生心律失常。术后 36 h内是心律失常的易发期 ,与食管癌的位置和手术方式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及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197例临床资料,术后发生心律失常52例,选择相关因素如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合并其他疾病、手术时间、吻合位置、术后是否镇痛、术后低血钾、术后低氧血症等因素作为分析证据。结果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合并其他疾病、手术时间长、吻合位于弓上、术后低血钾、术后低氧血症等因素是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因素,术后镇痛是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低氧;术中采用合理的术式,尽量减轻对肺组织及心脏的挤压;术后吸氧、雾化吸入、保持良好的胃肠减压、胸管引流、注意补充电解质以及良好的镇痛是防止发生心律失常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对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因素(心电图异常、FEV1/FVC〈70%);术中因素(手术时间、吻合口位置),以及术后24小时中心静脉压升高是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针对性给予相应的围术期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诱因、治疗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28例患者(A组),并与同期未发生心律失常2 126例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组中男性、年龄〉70岁的患者居多(P〈0.05、0.01),术前伴低血钾、心脏病、手术时间〉3 h的患者比例高(P〈0.05、0.01、0.01)。(2)术后SaO2〈92%、胃潴留的患者高于B组(P〈0.01)。(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术前低血钾、心肺伴发病、术后低氧血症及胃潴留是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经及时治疗不增加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42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方法。结果 422例中118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27.9%。其中58例在术后72h内自行缓解,60例给予艾司洛尔、盐酸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高龄(年龄〉65岁)、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弓上吻合及手术时间〉4.5h等因素相关,经合理处理预后良好。结论高龄、术前合并慢阻肺、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的食管癌术后患者,应加强对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防治,并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乔庆  李晓斌  李强  陆献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1940-1941,1954
目的:回顾分析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8年3月-2012年3月共336例食管癌患者手术资料,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心电图异常、FEV1/FVC<70%、手术时间和吻合口部位、术后24hCVP增高等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综合以上危险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改善术前心肺功能,术中轻柔操作,术后有效镇痛、排痰,适当的静脉补液量控制,可以预防或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切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ARF)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 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2月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肺切除术患者,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将患者分为呼吸衰竭组和无呼吸衰竭组。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指数、心血管病史)、术前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手术方式(部分肺切除、全肺切除)、补液量(术中补液量、术后当天补液量),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患者肺切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31.8%。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吸烟指数、心血管病史、FVC<1.8 L、FEV1<1.5 L、FEV1/FVC<70%、手术方式、术中补液量、术后当天补液量是肺切除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肺切除患者术后易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年龄、吸烟指数、心血管病史、FVC<1.8 L、FEV1<1.5 L、FEV1/FVC<70%、手术方式、术中补液量、术后当天补液量是肺切除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发生ARF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如何综合预防食管癌食管胃手工吻合重建术后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 统计我院自2001年5月~2006年5月行食管癌食管胃手工吻合重建术524例: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手工吻合,其中全层吻合加胃浆肌层包埋327例,胃食管斜行套叠吻合141例,食管胃黏膜吻合胃浆肌瓣覆盖56例.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仅2例吻合发生口瘘.结论 食管胃手工吻合重建术,只要精心做好围术期处理,提高术中操作技能及吻合口保护,降低切缘阳性率,则可明显减少甚至避免食管胃手工吻合重建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内支架置入后疼痛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入选48例患者,其中食管癌26例,食管癌外科术后肿瘤复发10例,吻合口狭窄6例,食管癌外科术后肿瘤复发伴食管-气管瘘4例,食管癌外科术后吻合口瘘2例。病变范围4~10cm,平均7.2cm病变按吞咽困难分级:Ⅱ级12例,Ⅲ级25例,Ⅳ级11例。所有患者仅单纯食管内支架置入,均未行放射治疗和化疗。结果共置入内支架48枚,所有病例均1次成功,放置后3~10d,梗阻、进食困难症状均明显减轻,2例食管气管瘘患者进食呛咳立即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疼痛。结论食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食管狭窄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支架的选择,以及药物控制,胸骨后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4.
王成  祝会斌 《安徽医学》2015,36(6):715-716
目的:总结70岁以上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手术中应用管状胃代食管的手术操作方法,分析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生存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0例70岁以上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管状胃代替食管,统计分析术后发生的肺部并发症和随访资料。结果术中保留胃右动脉及分支的管状胃制作成功,23例术后无明显肺部并发症发生,4例出现明显肺部感染,积极治疗后康复出院;2例术后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1周后顺利脱离呼吸机;1例较长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出现吻合口瘘,最终死亡。术后随访21例,无明显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术后1月后生活基本自理。1、3年生存率分别为42.8%(9/21)和19.0%(4/21)。结论应用管状胃代食管,对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可以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减少胸腔胃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45例,口服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照组41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血压和血脂。结果研究组能使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血清胰岛素、C肽、收缩压、舒张压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在改善空腹和餐后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C肽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16.
刘胜中  曾富春  薛洋  丛伟 《四川医学》2011,32(12):1864-1866
目的总结〉70岁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4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136例〉70岁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0岁24例)。结果全组均行肿瘤根治术。手术时间(141.5±48.7)min。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肺不张4例,肺部感染12例,呼吸衰竭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心律失常15例,伤口感染2例,乳糜胸1例;死亡3例,其余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3±3.4)d。随访78例,随访1~39个月,10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者远处转移,6例死于心脑血管意外,其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在合理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70岁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对各种并发症应有充分的认识,同时需要加强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中下段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胸中下段食管癌的患者资料,对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前伴发疾病、围术期用血、抗生素使用等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12例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68例(16.5%),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者24例(5.8%),围术期手术死亡2例,病死率0.4%,长期大量吸烟、肺部基础病变、围术期用血、三切口术式、手术时间≥5h、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增加(P<0.05),而FEV1%、术中失血、抗生素使用时间、围术期放、化疗和TNM分期、病理类型对其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注重治疗肺部基础疾病,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技巧,减少围术期用血将有利于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和控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