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毛冬青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锋  朱明晓  谢宁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0):732-736
 目的研究江西产毛冬青根的化学成分,阐明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通过反复的硅胶、反相硅胶以及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毛冬青根中分得14个化合物,并鉴定结构为3-O-β-D-吡喃木糖-3β,19α,24-三羟基取代齐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苷(3-O-β-D-xylopyranosylspathod-icacid28-β-D-glucopyranosylester,1),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mono-β-D-glucoside,2),广玉兰赖宁苷C(magnoleninC,3),丁香脂素-4,4′-O-β-D-双葡萄苷(liriodendrin,4)、ilexsaponin A1(5)、ilexsaponin B1(6)、ilexsaponinB2(7)、ilexosideA(8)、ilexoside O(9)、ilexgenin A(10)、ilexgenin B 3-O-β-D-xylopyranoside(11)、肌醇(myoinositol,12)、β-谷甾醇(β-sitosterol,13)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14)。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2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乌饭树叶黄酮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乌饭树叶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 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乌饭树叶中黄酮苷类成分,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 分离得到 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 -7- O-<>β- D- 葡萄糖苷 (1) ,欧槲寄生苷乙 (2) ,柯伊利素 -7- O-(6'- O- 对羟基肉桂酰 )-<>β- D- 葡萄糖苷 (3) ,槲皮素 -3- O-<>β- D- 葡萄糖醛酸甲酯苷 (4) ,异鼠李素 -3- O-<>β- D- 葡萄糖苷 ( 5 ) ,槲皮素 -3- O-α-L- 鼠李糖苷 ( 6 ) ,槲皮素 -3- O- α-L- 阿拉伯糖苷 ( 7 ) ,牡荆素 (8) ,槲皮素 -3- O-<>β- D- 半乳糖苷 (9) ,荭草素 (10) ,异荭草素 (11) ,槲皮素 -3- O-<>β- D- 葡萄糖醛酸苷 (12) 。 结论 化合物 1~4 为首次从越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5~12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胭脂花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胭脂花(Primula maximowiczii Regel)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胭脂花全草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苷(1),山柰酚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半乳糖苷(2),槲皮素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半乳糖苷(3),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4),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5),杨梅素3-O-β-D-半乳糖苷(6),山柰酚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8),樱草苷(9)。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胭脂花中分离得到,同时本实验将化合物9的13C-NMR数据补充完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直立白薇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现代光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的9个,分别为2,4-二羟基苯乙酮(1),2,6-二羟基苯乙酮(2),4-羟基苯甲醇(3),苯甲酸(4),β-香树素乙酸酯(5),棕榈酸(6),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白前苷元C-3-O-α-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洋地黄毒糖基-(1→4)-α-D-吡喃夹竹桃糖苷(9)。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长穗桑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长穗桑中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离子交换树脂对长穗桑水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长穗桑水提取物中分离到11个化合物,其中7个多羟基生物碱类化合物,2个酰胺类化合物,1个氨基酸以及甜菜碱。分别鉴定为1-deoxynojirimycin (1),fagomine (2),3-epi-fagomine (3),1,4-dideoxy-1,4-imino-D-arabinitol (4),2-O-α-D-galactopyranosyl-1-deoxynojirimycin (5),4-O-β-D-glucopyranosyl-fagomine (6),1,4-dideoxy-1,4-imino-(2-O-β-D-glucopyranosyl)-D-arabinitol (7),(2S)-citrullinamide (8),grateloupinamide (9),天冬氨酸(10),甜菜碱(11)。化合物1~10分别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结论 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4个多羟基生物碱(1,5~7)以及1个酰胺类化合物(9)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的IC50为0.07 μmol·L-1;化合物5的IC50为0.39 μmol·L-1,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acarbose,IC50=0.52 μmol·L-1)相当;化合物6,7,9的IC50值在1~5 μmol·L-1。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本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 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纯化,并根据波谱分析技术和理化性质对照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其石油醚和三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菜油甾醇(2)、环桉烯醇(3)、齐墩果酸(4)、熊果酸(5)、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6)、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7)、山柰酚(8)、槲皮素(9)、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槐糖苷(11)、槲皮素-3-O-β-D-槐糖苷(12)、槲皮素7-O-β-龙胆二糖苷(13)、银椴苷(14)、芹菜素-7-O-(6″-O-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15)。结论 其中化合物2,4,5,6,7,12,13,14,15等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月季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矮桃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矮桃(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从醋酸乙酯和甲醇部位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α-香树酯醇(1,β-香树酯醇(2,β-谷甾醇(3,豆甾-5,22(E-二烯-3β-醇(4,12-乌苏酸-3-O-β-D-葡萄糖苷(5,12-乌苏烷-3-O-β-D-葡萄糖苷(6和β-胡萝卜苷(7。结论 化合物1~3、5和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和6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我国南海丛柳珊瑚(Paraplexaur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反相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确定其结构。结果 从南海丛柳珊瑚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为:胆甾-4-烯-3β,6β-二醇(1)、24-亚甲基胆甾-5-烯-3-羟基-7-酮(2)、神经酰胺(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尿嘧啶核苷(5)、咖啡因(6)、氨茶碱(7)、胸腺嘧啶(8)、鲨肝醇(9)。结论 化合物2~8均为首次从该种属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6、7在植物中较为常见,从丛珊瑚中分离得到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9.
吴琦  杨秀伟  邹磊  傅德贤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7):2206-2211
目的:研究芙蓉菊全草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跟踪方法和各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应用各种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试验,确定活性成分。结果:芙蓉菊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和水溶性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两部分分离鉴定了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 (1),东莨菪素(2),艾菊素,粗毛豚草素(3),5,5′,7-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4),柯伊利素(5),万寿菊黄素-3,6,7-三甲基醚(6),石杉黄素(7),东莨菪苷(8)和槲皮万寿菊素-3,6-二甲醚(9)。其中,化合物2,3,5~7,9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μmol·L-1)值分别为(34.36±2.06),(146.28±12.44),(246.26±8.73),(74.06±3.83),(42.19±5.25),(136.20±25.73),强于同条件下的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IC50 =(489.25±38.55)μmol·L-1]。化合物1,4,8和艾菊素的IC50值皆大于1 000 μmol·L-1。结论:化合物5和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7,9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类型属于竞争性抑制作用,它们可能是芙蓉菊防治糖尿病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鲜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研究三白草科Saururaceae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Sephadex LH-20,ODS和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β-D-[α-L-吡喃鼠李糖(1→6)]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苷(3),金丝桃苷(4),槲皮素-3-O-α-D-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5)。结论:化合物1,2,5为首次从该属及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紫芝中的一个新甾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紫芝Ganoderma sinens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2β,4α-二醇(ergosta-7, 22-dien-2β, 4α-diol,1)、麦角甾-7,22-二烯-2β,3α,9α-三醇(ergosta-7, 22-dien-2β, 3α, 9α-triol,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ergosta-7, 22-dien-3β, 5α, 6β, 9α-tetraol,3)、麦角甾-7, 22-二烯--棕榈酸酯(ergosta-7, 22-dien--yl palmitate,4)、5-羧基糠醛(5-formylfuran-2-carboxylic acid,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野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野菊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及ODS反相柱色谱法,运用波谱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野菊花有机相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蒙花苷(1),刺槐素(2),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3),芹菜素(4),木犀草素(5),5,3'-二羟基-6,7,4',5'-四甲氧基黄酮(6),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α-香树脂醇(9),β-香树脂醇(10),羽扇豆醇(11),二十八烷醇(12)。结论化合物3,6,8,9,10,11,12均为首次从野菊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藤香树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 Baill var. intermidia A.C.Smith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4(R)-环氧-5(R)-羟基-1-环己烯-1-羧酸(1)、n-丁基-β-D-吡喃果糖苷(2)、(+)-儿茶素(3)、3′,5′,7-三羟基双氢黄酮(4)、刺槐双氢黄酮(5)、双氢刺槐亭(6)、刺槐亭(7)、2′,3,4,5,5′,7-六羟基双氢查尔酮(8)、紫铆查尔酮(9)、山嵛酸-α-单甘油酯(10)、三十烷酸(11)、胡萝卜苷(12)、5α,8α-表二氧麦角甾-3β-醇(13)、南五内酯(14)、β-谷甾醇(15)。结论 除化合物14外,其余1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藤香树中获得。
  相似文献   

14.
木蹄层孔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薇  杨峻山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0):1528-1529
 目的 研究木蹄层孔菌 [ Fomes fomentarius ( L.Ex.Fr.) ] 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 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木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泡桐素 (1);2个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原儿茶醛 (2),4-( 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 (3); 3个甾类化合物: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 (4),麦角甾-7,22-二烯-3β醇 (5),β-谷甾醇 (6) 。结论 化合物1~4, 6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女贞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木犀科药用植物女贞子(Ligustrum lucidum的化学成分。 方法 用溶剂提取、萃取、硅胶正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结晶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 结果 从女贞子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3-O-cis-P-coumaroyl maslinic acid(1,oleoside 11-methyl ester(2,oleonuezhenide(3,G 13(4,oleoside dimethyl ester(5,nuezhenide(6,oleuropein(7,3,4-dihydroxyphenethyl-β-D-glucoside(8和3,4-dihydroxyphenethyl-(6′-caffeoyl-β-D-glucoside(9。 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8,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蒙古鸦葱抗肿瘤三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系统研究蒙古鸦葱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使用硅胶H、Sephadex LH-20、ODS和HPLC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和SRB法进行活性跟踪和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 分离鉴定了15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1)、白桦脂醇(2)、白桦脂酸(3)、乙酰羽扇豆醇(4)、23Z-3β-acetoxyeupha-7, 23-diene-25-ol(5)、达玛二烯醇乙酸酯 (6)、齐墩果烷乙酸酯(7)、蒲公英甾醇(8)、蒲公英甾醇乙酸酯(9)、伪蒲公英甾醇(10)、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11)、α-乙酰香树脂醇(12)、达玛-24-烯-3β-十四酰氧基-20S-醇(13)、大戟烷-8,24-二烯-3-醇乙酸酯(14)和multiflorenyl acetate (15)。结论 1~15均为首次从蒙古鸦葱中分离得到,其中2,3,5~15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表明,在50 mg·L-1质量浓度下,化合物1~5对人肺癌细胞A-549、14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显示有意义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紫金砂的化学成分。方法 药材采用体积分数80%乙醇提取,氯仿萃取,利用硅胶柱,RP-18反相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13个化合物,分别为异欧前胡素(1)、水合氧化前胡素内酯(2)、拐芹色原酮(3)、佛手柑内酯(4)、欧前胡素(5)、ledebouriellol(6)、二氢欧山芹素(7)、isopimpinellin(8)、osthol(9)、3′(R)-+-亥茅酚(10)、oxypeucedanin ethanolate(11)、β-谷甾醇(12)、豆甾醇(13)。结论 化合物6~11为首次从紫金砂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11为首次从当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楮头红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楮头红(Sarcopyramis nepd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和ODS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相关文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1),羟基苯甲酸甲酯(m...  相似文献   

19.
骆驼刺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骆驼刺[Alhagi pseudalhagi(M.B.)]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LH-20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骆驼刺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4个异黄酮类化合物:芒柄花素(1),3′,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2),3′,7-二羟基-4′,8-二甲氧基异黄酮(3),红车轴草素(4);2个黄酮类化合物:柽柳素(5),异槲皮苷(6);2个酚酸类化合物:水杨酸(7),香草酸(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1~4,7,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