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花菇,是香菇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遇到恶劣气候条件下生成的畸形菇。明花菇被称谓花菇中的珍品,是它在气温3~18℃的初冬或初春季节生成。笔者根据我国中原气候,从霜降到第二年春天的谷雨季节,用立体大棚袋栽香菇的模式,在平均气温8~18℃的晴朗天气条件下,探索出几种催育花菇方法,现将其中的同步催花技术作一介绍,供读者参考。1选蕾上架 选择已经显出黄豆粒大小菇蕾的菌袋,每袋间隔15cm左右摆上出菇棚。有菇蕾的袋面向上,只保留上面和左右两侧的菇蕾,用按压或剃除的方法,清除袋底部菇蕾,防止生成畸形菇,消耗菌袋中…  相似文献   

2.
栽培香菇用双棚法催蕾育花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香菇的生长过程中,菇蕾的形成,幼菇的生长和花菇的培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如果在同一个棚内进行管理,会出现以下情况:①菇蕾形成迟缓;②幼菇死亡;③畸形菇较多,且花度较差。为了提高幼菇的成活率,培育出高产优质花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笔者于1996年冬在泌阳大袋立体栽培香菇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双棚催蕾育花菇技术探索,双菇棚催蕾育花菇,即催蕾和育花菇分棚进行,若只有一个菇棚的可在中间隔成两个菇棚。经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栽培,效果甚佳。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1 催蕾 当菌袋经过60~80天的发菌及转色管理,有1/3以上的瘤状物逐渐隆起,转色在1/2以上的菌袋上大量出现黄棕色的分泌物时,说明菌丝生理基本成熟,营养已高度集中,应及时创造一个科学的环境条件,让其变温出菇。 1.1 浸水 菌袋在发菌和转色过程中要消耗一  相似文献   

3.
4个白灵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DYPA均是4个白灵菇菌株的最适母种培养革。白灵N2菌丝长速最快,满袋时间最短23d。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处理,白灵N1、N2现蕾率最高为100%,且现蕾数多,现蕾时间快,但成菇畸形率高。接种培养90d后开始催蕾的菌袋。未搔菌均都不能现蕾;搔菌的白灵N1、N2现蕾率为100%,催营期比接种培养30d后开始催蕾的短近1倍以上。接种90d后开始催营的搔菌处理留营1个的,成菇畸形率为0%,自灵N2生物学效率最高,其次为白灵N1,白灵L最低。成熟期出菇温度为13~15℃的白灵Z生长周期比出菇温度7~15℃的缩短6d。  相似文献   

4.
"全天候"花菇生产技术克服了以往花菇生产中受雨、雪、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巧妙地变恶劣天气为有利因素,具有全天候特点,且花菇率达100%,爆花、天白花菇等优质菇比例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郭恒  李加林 《食用菌》1998,(6):22-23
年初,全国第三次香菇专业会议的代表参观泌阳县泰山庙乡小乔庄花菇生产现场时,无不为大面积的白花菇拍手称快,白花菇长势之好,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全国少见。怎样培育出这样好的白花菇?笔者在会后访问了泰山庙乡香菇推广站站长、种菇能手贾长林。贾长林说:花菇是菌盖带有龟纹的厚菇,龟纹裂的越多越深越白越好,其形成花纹的过程,是当菌丝柱的水分偏低偏少,但能维持菌盖和幼菇生长的最低水分,在幼菇期遇到较冷干燥的气候,菇盖表面细胞受到干冷恶劣环境条件影响,基本上停止生长或生长非常缓慢,而菇柄内还能向菇盖输送水分和营养,来满足菇盖内部菌肉细胞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其幼菇盖内外组织不能同步生长,菇盖内部菌肉组织不断加厚、加密,这种异常发育现象达到一定程度,菇盖表面终于被胀裂而露出白色菌肉。如果干湿交替,偏低温继续下去,即可形成花菇。冬季培育花菇要掌握以下关键。 1 幼菇前期精心管理 经过3~5天的温差催菇,菌丝柱上已出现菇蕾,当菇蕾长至1~1.5cm时,花菇蕾  相似文献   

6.
对松脂皱皮孔菌(Ischnoderma resinosum)进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在实验范围内,松脂皱皮孔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pH为5~6,酵母浸粉和蛋白胨均为适宜的氮源。驯化栽培结果表明:松脂皱皮孔菌二级种接于菌袋后(栽培料配方为78%杂木屑、20%麦麸、1%石灰、1%石膏,含水量65%)于(25±1)℃,湿度65%条件下培养,接种第2天菌丝开始萌发,在第3~5天开始吃料,约60 d菌丝长满菌袋;长满菌丝的菌包于(21±1)℃,空气湿度90%~95%,每天12 h光照(400~500 lx)条件下催蕾出菇,从催蕾开始约50 d后出现原基,16~20 d后原基分化为成熟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7.
概述出口型仿生菇荫棚春栽技术,其中,菇棚的搭建包括内棚和外棚;秋菇的管理技术措施主要有脱袋出菇适期的选择、适时催蕾、脱袋和脱袋后的转色管理,以及子实体管理;冬菇管理措施的重点为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催蕾;春菇的管理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遮阴降温、排湿通风、浸水催蕾与养菌。  相似文献   

8.
袋栽平菇一般对采过2~3潮菇的菌筒要进行覆土处理。但这种方法催蕾期长,出菇不齐甚至不出菇,且菇体夹带泥土影响平菇商品价值。笔者在实践中采用先催蕾再进行局部覆土方法,收到较好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将已采过二潮菇的菌筒,除去料袋置水池中浸泡2天,置培养室催蕾,现蕾后再移到室外,把菌筒菇蕾小、稀疏的部分向下,依次排放,间隔3~4cm。取肥沃的潮湿壤土先填满菌筒的间隙。再进行局部覆土。覆土时要覆在疏(未现蕾)处,留菇蕾;覆小蕾留大蕾。如果  相似文献   

9.
天白花菇 ,素称是香菇中的珍品。菇蕾表面花纹呈菊花状或网状 ,色泽嫩白 ,菇形圆正 ,口感细腻香醇。笔者对西峡县袋栽香菇的花菇形成作过调研 ,在多年的示范菇场管理中 ,掌握一套可操作性的育花技术 ,现介绍如下 :1 排湿养菌 菌棒发满菌后 ,用直径 5mm左右的铁锥顺菌棒刺孔 6~ 8行 ,每行 15个左右 ,孔深为菌棒 1/2。刺孔后摆放到出菇棚架上 ,控温 18~ 2 2℃ ,自然干湿度通风管理转色 ,使菌棒中的水分在转色过程中降至 45 %左右 ,每棒重量降至栽培时的 70 %~ 80 %。刺孔排湿为打好四个基础 :一是促控菌棒在自由转色中脱水 ,防止转色菌皮…  相似文献   

10.
金针菇栽培技术讲座(一)——金针菇秋冬季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出菇管理1.1栽培场地金针菇栽培一般在室内进行,也可以采用野外大棚栽培。菇场事先应作消毒处理,使其清洁、通风、遮光、平整且近水源,四周50米内无污染源。大棚应南北朝向,高2.5米,宽6米,长30~40米,棚顶覆盖草帘,间隔3~5米,离地面50厘米处设30×40(厘米)通风窗,窗外挂草帘。叠放方式采用12~14袋一行,单层平面排列。为了充分利用菇房,室内可摆放栽培架。架子宽度为1米,层与层之间相距55~60厘米,4~5层较为合适。1.2搔菌当菌丝长至栽培袋的2/3以上,气温在5~18℃时开袋。拉直栽培袋的袋口后,在料面上方3~4厘米或于袋口1/2处向下翻折,袋口要平,袋直立。用匙形工具轻轻刮去气生菌丝和老菌种块,随即盖上塑料薄膜保湿,保持2~3天,期间每天早、晚各掀膜一次。注意不可把培养料刮去,否则菌丝难以愈合,会推迟出菇时间。为了防止杂菌侵染,搔菌工具使用前要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搔菌过程中,如发现染上杂菌的栽培袋,搔菌工具必须重新清洗并消毒后再使用。1.3催蕾催蕾是金针菇栽培管理中最关键的一项技术,它关系到金针菇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催蕾成功的关键是必须有适当的温度、水分和空气,以利于产生大量的菇蕾。金针...  相似文献   

11.
免割保水膜栽培花菇技术,它突破了原来栽培花菇中的割袋出菇工序,解决了菇农割袋出菇等繁琐劳动,具有菇蕾自力破膜顶出袋外出菇,又能保持菌棒中香菇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使花菇生长的更加自然。2003年我县从100~1,050m不同海拔高度的乡镇栽培试验30万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2003年用免割保水膜栽培花菇的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吉林蔬菜》2019,(2):47-47
1催蕾1.1 "再生法"出菇将发满菌的金针菇栽培袋移至培养架的顶层或搬入栽培室进行搔菌,可直接诱导原基分化。催蕾阶段,菇房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3~14℃,给予弱光照和通风。当鱼籽般菇蕾布满料面时,将棉塞、套环拔除,打开袋口,把塑料袋口向外折起卷至离料面2~3厘米处,袋口不能盖湿布或报纸,开袋后加强通风,使菇逐渐失水枯萎变深黄色或浅褐色,然后再从干枯的菌柄上形成新的菇蕾丛。  相似文献   

13.
申进文  郭恒  程雁  贾身茂 《食用菌》2004,26(5):43-43
最近几年,我国长江以北的许多省份,袋栽香菇生产发展很快。以栽培季节分,主要有春栽和秋栽。春栽、秋栽各有所长,秋栽的特点是利用冬天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多风的条件。培育优质香菇。秋栽香菇,一般在11月下旬或12月开始出菇。由于此时气温低、空气干燥,常采用带袋出菇。这个季节催蕾的措施多是采取地面竖立菌袋的方法,经5天左右。幼蕾  相似文献   

14.
罗惟希  万伍华  彭瑜 《食用菌》2007,29(5):36-37
研究表明,可用白灵菇培菌期间的积温估算其是否达到生理成熟,在菌袋生理成熟后进行搔菌催蕾,可在较短时间内正常出菇。利用冬春自然气候生产白灵菇,应建立催蕾温差刺激室,根据生产菌株所需生理成熟的积温要求,分批次安排接种期和催蕾期,可达到连续稳定生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冬季气温较低,袋栽香菇冬季出菇困难,产量很低。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在原栽培技术基础上,我们推广采用保温催蕾法、双覆膜法两项措施,使冬菇产量提高到30~40%,最高的达43.3%。现简述如下: 1.保温催蕾法:将菌筒堆叠,利用自身代谢产生热量,提高堆温,促进菌筒上菇蕾形成。在室内或菇棚旁空地上都可做堆叠催蕾场所,地上垫一层稻草,其上铺一层塑料薄膜,将浸足水分后的菌筒堆叠,  相似文献   

16.
花菇栽培菌株的选用是获取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目前我省栽培的多为939、9015、135等菌株,其中135是目前品质最优的花菇菌株.135菌株系从日本引进的段术型菌种,属中叶型,菇形圆正,菌肉厚,不易开伞,盖为浅灰褐色,柄细短,在低温干燥下盖裂纹深,多形成优质的“明花菇”,花纹多为“菊花”或“葵花”形,出菇温度,5~17℃,最适10~15℃,袋栽一般接种后180~240天出菇,但菌丝对高温抵抗力较弱,菌温高于33℃易造成烧菌.菌筒宜避光培养,否则菌皮偏厚影响出菇.本文主要介绍该菌株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人工栽培成功,优质香菇——花菇生产量剧增,发展极快。如何提高花菇的品质和产量,使其产后增值,现对花菇越夏、增氧、管理的关键技术谈点浅见。 1越夏 ①制栽培袋时间,培育花菇的要比培育一般香菇提前3~4个月,从接菌到转色出菇需6~7个月。②菌丝培养适应的温度在28℃以下。③根据花菇菌丝体培养等特性,将其生产时间安排在3~5月,菌丝生长越夏到9~10月出菇(即180~210天)。④选用中温偏高,适应性广的菌株。⑤菌丝培养阶段场地需要阴凉、宽广、通风、微光,菌筒按井字摆放四层,控制温度不超过28℃,高于28℃时采取挂袋凉菌。⑥采用单面接菌3穴,延长菌丝发透菌筒时间,利于菌筒越夏。⑦发菌阶段翻筒次数不能过多,以3次为宜,防止过早转色造成菌皮增厚。  相似文献   

18.
花菇是香菇中的珍品,而白花菇更是其中的姣姣者.泌阳县广大菇农利用中原冬季的气候条件和优质的栎树木屑,创造了人工调节环境因素,培育优质白花菇的方法.白花菇人工培育技术标志着我国香菇人工栽培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泌阳的实践,精辟地揭示了花菇形成的机理.这一技术精髓,集中体现在催蕾、育蕾、蹲菇和催花、育花、保花上.尤其是人工催花技术,利用了加速菌盖生长出现裂纹的四大因素,即:1.控制"内湿外干"、"内长外不长",使菌肉细胞和菌盖表皮细胞生长不同步,致使菌盖表皮出现裂纹.2.利用冬季又冷又干的风刺激菌盖表皮,加速菌盖表皮出现裂纹.3.通过干燥和干湿刺激加速菌盖表皮裂纹.4.利用低温和冷热刺激,加速菌盖表皮出现裂纹,这四大因素的调节,构成了人工催花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泌阳人工培育白花姑技术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菇是香菇中的珍品,而白花菇更是其中的姣姣者。泌阳县广大菇农利用中原冬季的气候条件和优质的栎树木屑,创造了人工调节环境因素,培育优质白花菇的方法。白花菇人工培育技术标志着我国香菇人工栽培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泌阳的实践,精辟地揭示了花菇形成的机理。这一技术精髓,集中体现在催蕾、育蕾、蹲菇和催花、育花、保花上。尤其是人工催花技术,利用了加速菌盖生长出现裂纹的四大因素,即:1.控制“内湿外干”、“内长外  相似文献   

20.
王朝江  池惠荣 《食用菌》2002,24(6):32-32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 ,菌肉肥厚 ,质地脆嫩 ,具杏仁香味 ,极受消费者欢迎。但由于杏鲍菇出菇适温窄 ,生物转化率低 ,故普及栽培缓慢。为此 ,我们在多家农户袋栽生产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以季节适宜、设施合理、配方优良、管理得当为主要内容的成功经验 ,现介绍如下。1 季节适宜 杏鲍菇出菇适宜温度 12~ 18℃ ,温度太低或太高都难以形成子实体 ,一般分为秋末初冬出菇与春末夏初出菇。石家庄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夏长秋春短 ,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气温陡降和陡升明显。因此 ,秋菇宜安排在 9月 2 0日开袋 ,前提 45天制栽培袋 ;春菇在 2月 2 0日开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