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海底世界》是人教社新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切实把段的训练落到实处。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首先激发学生兴趣 ,揭示教学目标。齐读课题后问 :海底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接着让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侧重写海底景色奇异 ,哪几个自然段侧重写海底物产丰富?板书 :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这样 ,学生对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2.
《捞铁牛》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全文分为四段,记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其中第二段(第3自然段)和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是写事情经过的,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理解的难点所在。“怀丙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这篇课文,可抓住重点段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使学生受到“归纳段落大意”的初步训练。 片断一 指导步骤: 一、指导初读,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主要写什么?画出每句的重点词。[评析:先从内容入手,运用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3.
《古井》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写的是村里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蕴含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赞美。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这一问题由物到人,比较抽象。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一、抓住“取水”探品格要理解“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品格的”,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古井的品格。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描写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的情景,表现了古井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在学习本段时,按以下两步…  相似文献   

4.
《前后照应》是五年制第八册第八组课文的“读写例话”。“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拟出思考题:①什么是前后照应?②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议论,重点理解  相似文献   

5.
《前后照应》是六年制第十册第七组课文的“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先拟出思考题:(1)什么是前后照应?(2)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 ,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 ,探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的课堂结构 ,其过程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整体自学 ,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的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自学初读课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受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1)利用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弄清字音、字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给课文划分段落 ;(3)划出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古井》一文 ,拟定下列自学题 ,让学生初读课文 :1从题目中你可了解到什么 ?为什么要以古井为题…  相似文献   

7.
这个板书把读懂一篇课文的基本要求及《古井》一文的章法熔之于一炉,突出了本组训练的重点。教学中,讲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古井象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一句,提出:“课文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拎出下文(二至五自然段);讲读第六自然段时,抓住“故乡的古井啊,不仅……还……”一句,提出:“古井用什么来陶冶乡亲们的品格,为什么说古井‘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以综合、概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课《课间十分钟》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据阅读课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时我采取精讲精读、读写结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从整体入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让学生初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哪几项课间活动?并让学生找出写这几项活动的段落。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这样学生很快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相似文献   

9.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九寨沟》这篇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说一说,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刚才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同学们突出了一个词——“神奇”。(引)为什么要用突出这个词?  相似文献   

10.
《火烧云》是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此文语言活泼,文辞优美。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欣赏品析课文的语言,体会文中的情趣和学习作者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方法。其教学过程可作如下安排:一、初读感知,疏通文路上课伊始,教师可结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从读懂每一个自然段入手,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到地面上的情景;2至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火烧云的变化(这一部分还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2至3自然段,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根据组织者的要求,同一年级的参赛教师必须执教同一篇课文,而且必须上第一课时。四年级有三位教师执教《猫》这一课。他们在课时任务划分上是一致的,都是初读课文,理出顺序后学习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写大猫的部分。但是,在这核心部分的教学上,三位教师的教法却大相径庭。A教师:先理出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然后明示这节课学习写大猫的段落。在学习前三段时,教师指着课件上的学习提纲问学生:“这只大猫性格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学后开始交流。“我从‘它屏息凝…  相似文献   

12.
《毕升》是一篇通过介绍活字印刷术及其对后代书籍印刷产生深远影响,使人们认识毕升的知识性课文。全文只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毕升是我国宋代发明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点了题,又展示了全文中心。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活字印刷术是怎么一回事。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第三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的补充和延伸。第四自然段指出了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教学这篇阅读课文,要围绕自然段的训练这一点,按“总—分—总”的思路组织教学过程:1.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认知自然段中心;2.细读课文,指导学生部分探究,联系上下文,理顺句间关系,深刻理解课文内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课文出现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教师简介文章作者与出处。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布置预习,提出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划出生词。2.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这课有几个自然段?(2)指名逐段读课文(随时纠正字音)。(3)检查划生词的情况,出示词卡认读。3.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明白的问题。 (四)讲读课文,抓住每段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九义”小语教材第二册13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的阅读课文.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阅读这类课文呢 结合本文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先谈《大熊猫》一文的教学构想.一、指导学生初读课文.1.板书课题.出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挂图(或投影片),让见过大熊猫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所见的大熊猫2.出示自读方法和要求,组织学生自读课文.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②一句一句地读,把句子读通顺.③一段一段地读,认识自然段的标记.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①朗读课文(读后互评).②讨论:本文有几个自然段?读了本文后你觉得大熊猫怎么样?  相似文献   

15.
看图学文是图文配合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是短文的形象表现,短文叙述了图画的内容.在教法上应当有别于一般讲读课文.它要求从看图入手,凭借形象鲜明的图画帮助学生学文,体现学习怎样观察和怎样表达互相联系起来的教学特点.教学时要图文并重,互相配合.从整体入手,先整体感知图画,感知棵文,而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对照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后再回到图大的整体上来,加深对图文的理解.本册是中年级的起始册,既要体现中年级教学要求的特点,又要注意与低年级教学的衔接.看图时,要在低年级学习的基础上,不仅看懂图上画的是什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顺序、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并进行合理想象.学文时,除了继续抓词句训练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了解整个自然段的意思,为段的训练起好步.一、指导看图,初读课文1、指导看图.  相似文献   

16.
《精彩的马戏》记叙了妈妈带我看一场精彩的马戏的经过。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相似结构段的读书方法并初步认识意义相关的几个自然段可合并为一个大段。为此,提出下述几点教学建议。1.初读课文,总体感知2.精讲一段,教给方法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结构相似、写法相同、意义相近的自然段。所以教师可采用精讲一段,启发学生自学其他段的方法进行。①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有几句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听一位教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再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而后,他分别请了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并  相似文献   

18.
正一、初读课文,直奔重点1.映示课文插图,谁知道这是什么鸟?(丹顶鹤)2.为什么叫它"丹顶鹤"呢?书上有答案。请同学们先初读课文,做三件事:(1)拼读生字,读准音,看清形。(2)把生字放到课文中去,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想想生字、词语什么意思。(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看有几个自然段,联系课题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主要  相似文献   

19.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犤传统教学设计犦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  相似文献   

20.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传统教学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