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气补髓汤对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益气补髓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病100例,每日1剂,30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症状、体征及X线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补髓汤治疗颈性眩晕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自拟葛根通络饮治疗颈性眩晕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是由颈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质病变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疾病。作者自 1998~ 2 0 0 1年运用自制定眩丹治疗颈性眩晕 110例 ,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0例中 ,男 5 3例 ,女 5 7例。年龄 2 0~4 0岁 2 4例 ,4 1~ 6 0岁 6 8例 ,6 0岁以上者 18例。病程 1年以内 4 8例 ,1~ 5年 5 2例 ,5年以上 10例。全部病例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颈椎X线片和TCD检查 ,均符合颈性眩晕的临床诊断〔1〕。1.2 症状体征 所有病例均有眩晕症状 ,2 8例伴有恶心或呕吐 ,31例伴有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联合自我牵引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灯盏花注射液20 mL,黄芪注射液20 mL,分别加入5%GS或0.9%NS中静滴,同时联合自我颈椎牵引法治疗,对照组予皂苷钠注射液10 mg,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分别加入5%GS或0.9%NS中静滴,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通络联合自我牵引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颈性眩晕40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的40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回顾性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治愈92例,显效217例,有效7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达95.3%。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笔者以滋肾强筋、填精益髓为主,活血化瘀、通络散寒为辅,自拟鹿地补髓丹治疗颈椎病6O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周年。其中神经根型46例,椎动脉型9例,交感神经型1例,混合型4  相似文献   

7.
清火涤痰、软坚通络法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保林 《河南中医》2002,22(2):31-31
颈性眩晕因颈椎骨质发生退行性改变 ,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发生椎 -基底动脉缺血性痉挛 ,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导致眩晕等症状发生。本病好发于长期伏案或采取固定低头姿势操作者 ,也好发于嗜酒或有外伤史者。 1999年 6月~ 2 0 0 1年 6月笔者采取清火涤痰、软坚通络方治疗 6 0例颈性眩晕患者 ,并作随访 ,疗效满意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0例门诊病人中 ,男 2 6例 ,女 34例 ;年龄在 38~60岁者居多 ;其中办公人员 18例 ,驾驶员 11例 ,缝纫工 4例 ,机器操作工 6例 ,长期从事农活者 14例 ,有外伤史者 3例 ,剩余均有颈椎劳伤史 ;…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西医除对症处理外,尚无特殊的疗法。笔者自2002~2008年采用通络止眩方治疗颈性眩晕101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又称椎综合症。属祖国医学中的痹症、颈痹范畴,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此病伴随年龄增大,颈椎过多的慢性劳损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韧带松弛,加上长期伏案工作或头颈常向某方转动,如打字、绘图、计算机操作等,导致颈部脊神经根、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引起的颈椎病复杂症状群。轻者出现头晕,颈肩臂酸痛、麻木,上肢无力,手指麻木。重者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转侧尤甚。笔者自拟颈脉通汤治疗颈性眩晕43例。取得较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4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指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眩晕,包括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笔者近几年来,采用补中益气汤内服结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7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2例中男性23例,女性49例;年龄26~65岁,平均52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1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腹针联合整脊手法与单纯整脊手法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联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李巍  谭洛  王淑琴 《世界针灸杂志》2013,23(2):48-50,54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配合按摩点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更优方法。方法:65例颈性眩晕患者针刺双侧颈夹脊、风池,强间透刺脑户、玉枕透刺天杼,并结合按摩点穴,每日治疗1次,治疗1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愈25例,占38.5%;显效18例,占27.7%;有效19例,占29.2%;无效3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结论:针刺颈夹脊配合按摩点穴治疗可缓解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倪婕  侯王君  庄慧魁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2,39(12):1554-1558
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针对现代医学疾病谱的变化,在检测手段提示的实验室指标异常而患者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创造性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临床辨证体系。运用血浊理论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眩晕症进行早期干预,可更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庄慧魁教授基于导师王新陆教授的血浊理论,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创制出对眩晕症有明显疗效的化浊通络定眩汤,本文就该方对后循环TIA眩晕症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近5年来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内服方剂,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和新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TCMISS)对筛选出的101个方剂中的154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治疗颈性眩晕的药物使用频次,分析核心用药特点、配伍规律以及高频用药剂量,挖掘出了14个核心药物组合和7个新方组合。其组方用药规律阐明了治疗颈性眩晕以平肝潜阳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气活血药、滋补肝肾药为主,治则为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通窍、化痰祛湿、平肝潜阳通络、益气活血养血。旨在总结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频单味中药、高频药物组合和疗效显著的高频用药剂量,探讨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组方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祁颖欣 《光明中医》2006,21(7):71-73
目的:观察运用解眩散及瑜伽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50名颈性眩晕的患者以中药解眩散及瑜伽体位练习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愈率24%,有效率72%,总有效率96%.结论:运用解眩散及瑜伽联合治疗颈椎病眩晕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刃针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刃针在颈部松解加艾灸百会穴治疗;结果:治愈50例,占56.2%;显效30例,占33.7%;有效9例,占10.1%;总有效率100%。结论:刃针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颈性眩晕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病人住院均行常规检查,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六味地黄丸改汤方。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颈性眩晕症取得较好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颈性眩晕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27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结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颈性眩晕患者10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治疗组(n=50);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对照组服用西比灵5mg,1次/d,同时给于颈部牵引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血塞通注射液5mL,654-2注射液2mL混合液注射百会,风池(双),大椎治疗12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愈95例(79.17%),显效20例(16.67%),无效5例(4.16%),总有效率95.84%。结论: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