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S/Z比值在聋儿言语呼吸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通过本实验证明s/z比值在聋儿言语呼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在上海市随机选取4—17岁640名健听儿童,从国内外数家康复中心随机选出共29名配藏助听器且采用腹式呼吸的聋儿接受s/z测试,以及30名接受胸式呼吸训练的配藏助听器聋儿。方法 采用“实时言语矫治仪”进行测试,令受试者先发/s/音,然后发/z/音,均符合最长声时的发音要求,然后求其比值。结果 s/z比值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且聋儿组康复训练前后s/z比值有着显著性差异,胸式呼吸的s/z比远大于腹式呼吸组。结论 s/z比值能够进一步检测出聋儿言语呼吸不协调的问题,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证明胸式呼吸不仅使得聋儿的言语呼吸支持不足,而且造成呼吸和发音系统的严重不协调。  相似文献   

2.
平均言语基频常模的制订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制订不同年龄中国正常儿童的平均言语基频常模,探索儿童平均言语基频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利用平均言语基频常模,对两种不同呼吸方式(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聋儿的平均言语基频进行比较,验证腹式呼吸方式是言语矫治训练中应采用的正确方式。方法分别对960名正常儿童及成人、33名腹式呼吸以及30名胸式呼吸聋儿的平均言语基频进行测量,并进行有关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1制订了3至17岁以及18岁以上中国人的平均言语基频常模。2 胸式呼吸组的平均言语基频明显高于相应的常模;腹式呼吸组平均言语基频接近相应常模。结论1平均言语基频常模表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平均言语基频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3--7岁和12—14岁可视为儿童平均言语基频变化的两个关键期;性别、年龄及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都会对平均言语基频的变化产生极其显著性影响;2腹式呼吸方式是言语矫治训练中应采用的正确方式。采用腹式呼吸是聋儿听觉言语康复的关键,胸式呼吸训练方法没能遵循聋儿言语获得的特殊生理和心理规律,它是造成聋儿平均言语基频过高和硬起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口腔轮替运动速率(diadochokineticrate,DR)是衡量言语产生过程中舌部运动灵活程度以及言语清晰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主要是采用DR指标监控聋儿言语矫治及训练的效果,同时对采用不同呼吸方式(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聋儿的DR进行比较,以验证腹式呼吸方式是言语技能训练中应采用的正确方式。方法对33名腹式呼吸言语矫治前后和30名胸式呼吸聋儿言语矫治后的4项DR分别进行测量,采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①腹式呼吸组的聋儿在腹式呼吸训练前后的DR有着显著性差异;②胸式呼吸组聋儿DR的4项指标均明显低于相应的常模,而通过一年腹式呼吸训练的腹式呼吸组DR中的两项指标接近常模值范围。结论①在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过程中,口腔轮替运动速率参数应作为言语训练效果有效监控的重要指标;②两组聋儿的DR比较结果表明:腹式呼吸方式有利于提高言语肌群的协调性以及言语清晰度。  相似文献   

4.
论胸式呼吸在聋儿言语康复中的危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国内聋儿康复机构采用胸式呼吸训练方法比较普遍的现象,本文从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两个方面来探讨聋儿言语障碍与胸式呼吸训练方法的相关性。认为胸式呼吸训练方法是导致聋儿吐字不连续、硬起音.高音调和共鸣异常等症状的主要原因。通过客观数据进一步证明胸式呼吸训练对于接受康复的聋儿极具危害性,指出应遵循呼吸的生理规律,及时将胸式呼吸纠正为腹式呼吸,只有腹式呼吸才能够为聋儿的言语活动提供舒适、自然和持久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压缩阈多通道数字信号处理助听器对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儿言语接受和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4名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儿先后进行了大功率线性助听器和WlDEX的Senso p38和C18+助听器的选配。并在40dB和65dB水平采用言语声进行音节差别辨别测试、西班牙语单音节和双音节识别测试及言语表达测试。结果在小声言语水平和会话水平。使用低压缩阈多通道数字信号处理助听器对音节差别的分辨和识别测试得分更高:儿童言语发音更准确,言语接受能力提高。结论在独立的频率区域的低压缩阈所提供的柱外可听度。有助于言语接受和表达。试验中低压缩阈多通道数字信号处理助听器(Senso p38和C18+)可促进听损人群言语能力的发展。建议在听损儿童的康复中选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利用"录像分析法"对聋儿选配助听器后前语言交流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60名选配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选配助听器时年龄为4-49个月,平均22.4±14.6个月。根据选配助听器时的听力损失程度将儿童分为A组(中度听力损失,11名)、B组(重度听力损失,36名)、C组(极重度听力损失,13名)。另外根据耳聋儿童选配助听器时的年龄,将儿童分为a组(选配助听器时年龄≤2岁,41名)、b组(选配助听器时年龄>2岁,19名)。使用"录像分析法"分别在选配后0(初次选配时)、3、6和12个月对儿童的轮流交流、视觉交流、主动交流和听觉注意四项前语言交流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A、B、C三组儿童选配助听器一年内轮流交流及听觉注意能力得分均呈显著增长(P<0.05),而视觉交流及主动交流能力得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a、b两组儿童选配助听器一年内轮流交流能力得分均呈显著增长(P<0.05)。a组儿童选配助听器一年内听觉注意能力得分无显著增长(P>0.05)。b组儿童选配助听器一年内听觉注意能力得分呈显著增长(P<0.05)。a、b两组儿童选配助听器一年内视觉交流和主动交流能力得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耳聋儿童使用助听器时间越长,前语言交流能力越好。聋儿听力损失程度越轻,选配助听器后前语言交流能力发育速度越快。录像分析法可用于评估分析选配助听器后聋儿前语言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40名经过听觉言语功能训练(简称语训)的聋儿与正常儿童的声时进行比较,寻找出评价呼吸训练效果以及发声训练效果的依据,为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提供参考。方法40名聋儿,按男女分为两组,每组20名,又按年龄分为4岁组(语训前组)和7岁组(语训后组),每组10名。50名来自普通幼儿园的健康无喉病的正常儿童,男女各25名,各按年龄分为4岁组和7岁组,其中4岁组每组11名,7岁组每组14名。让90名被测者练习深呼吸后发/a/音,直至不能出声为止,练习数次后用秒表计其每次发声的最长时间,每个人测试三次,取其中的最长者为声时参数。结果语训前聋儿的声时男性为6.76±1.13s,女性为7.80±1.24s,语训后聋儿的声时男性为8.62±2.01s,女性为9.67±1.33s,正常儿童4岁组声时男性为9.30±1.27s,女性为8.65±2.31s,7岁组声时男性为11.32±1.51s,女性为14.50±2.07s。结论聋儿的声时与正常儿童声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语训前后聋儿声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声训练或呼吸训练对提高聋儿的声时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聋婴儿助听器验配的方法。方法:3个月以内的小儿,可通过观察在适宜声刺激下,听性反射动作的出现与否来判断助听器验配的效果;3个月以上的小儿,主要通过观察患儿的声定位反应来确定助听器验配的适合度。结果:凡在周岁以内验配了助听器的小儿,其言语康复的效果均优于同龄的周岁以后验配助听器的小儿,其中已进入正常幼儿园和小学的小儿,言语交流几乎没有障碍。结论:本文提出的助听器验配方法适合于周岁内听力障碍的聋儿。  相似文献   

9.
聋儿听力补偿与言语清晰度及语音获得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听力补偿对聋儿言语清晰度的影响,分析其语音获得情况及易出现的错误,提出听觉言语训练建议,为提高聋儿语音的获得、提高言语清晰度,更科学地开展语训工作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受试30名聋儿来自同一康复机构, 选取平均年龄4.7岁配戴助听器的聋儿,男14名,女16名进行研究,控制年龄、性别、发音器官障碍、智力、耳聋程度等变量。用言语清晰度和语音测试行业标准对被试者进行测试,按听力补偿的时间、开始训练时间、补偿程度的不同分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结果 听力补偿时间的早晚和补偿程度、开始训练时间均和言语清晰度、语音获得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其显著相关(P<0.01)。结论 聋儿早配助听器、早期开始训练及良好的助听效果可提高聋儿的言语清晰度和语音的获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选配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探讨不同听觉补偿方式对其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3月龄选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后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助听器组18名,人工耳蜗组14名,两组的听力损失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均在干预1年内进行相同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使用声场测听测试助听听阈;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3、6、9、12个月时的听觉能力;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评估》测试两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言语能力。结果两组患儿助听听阈均优于助听前,但人工耳蜗组各频率助听听阈显著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听觉能力得分均随听觉补偿时间的延长而提高(P<0.05);助听器组在干预后9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术后6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干预后6、9、12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助听后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前,人工耳蜗组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结论对于极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优于助听器选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