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衡山界牌倾滑韧性剪切带(以下简称该带)的分带、变形特征、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对该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点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该带的变应程度和位移量,并探讨了该带的成因及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3.
韧性剪切带中的有限应变和增量应变组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mps.  C 马瑞 《世界地质》1991,10(1):112-113
长英质韧性带中组构的形成机制超出了其狭窄的变形条件范围而显著地变化。低绿片岩相岩石中狭窄的半脆性糜棱岩和超糜棱岩带在岩石露头上显示出与叶理相关的单一有限应变,而在露头上则可显示出增量应变。较宽的两种叶理(S-C)糜棱岩带则更典型地被发现在中等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岩石中。动态重结晶矿物相的粒度和结晶强度的不同及正、逆反应的产物在判定组构发育类型时是至关重要的。未变的长石在低绿片岩相条件下较石英要强硬,同时常有石英充填在其张性裂隙中,显示出重要的局部矿物转变。压溶表面更加难以被察觉,但可以表现为波状的富云母带。裂隙中细脉里定向纤维质生长可能表明晶格优选方位(LPO)的程度极高,在其  相似文献   

4.
侯泉林  刘宏伟  郭谦谦 《岩石学报》2021,37(12):3645-3655
伸展褶劈理(extensional crenulation cleavage,简称C’面理)作为韧性剪切带内常见的构造面理之一,在递进变形过程中是否旋转以及其如何影响剪切带面理(S面理)是尚未解决的构造地质前沿问题。本文统计了不同剪切带中C’面理、S面理和C面理(糜棱岩面理)的夹角。结果发现,从剪切带边缘向中心随着应变逐渐增大,C’面理与剪切平面(C面理)的夹角(α)呈近正态单峰式分布,表明C’面理在递进变形过程中不旋转。在C’面理发育的情况下,S面理与C面理的夹角(β)随着应变的增加逐渐增大,即S面理在C’面理形成后发生反向旋转,因此原用于计算剪应变的公式:tan 失效。强弱互层材料的应变分配结果显示,一般剪切条件下,粘性分层与剪切平面的夹角(β)减小到20°时,强硬层的运动学涡度接近于0,即表现为纯剪切,而软弱层表现为近简单剪切;β小于10°时,强硬层发生反向旋转。由此可见,伸展褶劈理是不均匀岩层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应变分配(strain partitioning)的结果。随着递进变形的进行,S面理与C面理的夹角逐渐减小,强硬层被分配以更多的纯剪切而布丁化,随后内部产生微型剪切条带并扩展形成C’面理,承担应变分配的简单剪切。至此,随着应变分配的完成,C面理上的剪切作用自行停止,因此C’面理不发生旋转,而S面理在C’面理的制约下开始反向旋转。  相似文献   

5.
6.
海南戈枕剪切带的构造变形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海南戈枕剪切带的加里东期透入性韧性流动,海西-印支期韧性剪切变形和燕山期脆性变形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特点研究了韧性韧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应变特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的平面应变问题,使用改进的西安理工大学真三轴仪进行了不同侧向固结压力、不同含水率下原状黄土的平面应变剪切试验,得出了剪切破坏时剪切带倾角试验值,根据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求出了剪切带倾角的Mohr-Coulomb、Roscoe理论解,分析了相应控制因素下原状黄土强度、剪切带破坏模式与倾角的变化。结果表明:应力-应变曲线随含水率、侧向固结压力的增大从原生软化型向次生硬化型转变;剪切带破坏模式随侧向固结压力的增大依次呈现单一剪切带、锥型剪切带和X型剪切带;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黏聚力、内摩擦角减小导致Mohr-Coulomb剪切带倾角减小,剪胀作用增强导致Roscoe剪切带倾角增大;随侧向固结压力增大,动内摩擦角增大及剪胀作用增强,导致Mohr-Coulomb、Roscoe剪切带倾角增大。  相似文献   

8.
9.
张忠义  肖文进  杨国龙  高军辉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11-2023030011
东天山晚古生代康古尔塔格构造—金矿带的中段南带开展构造控矿研究,为区域金矿定位预测与勘探提供依据。采用区域构造分析和构造解析方法,在雅满苏北部厘定出一类已发生变形改造的大型面状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构造恢复表明,其形成于晚古生代造山早期向北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S1//S0)作用,并作为区域金矿的一级控矿构造而成为俯冲带深源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成矿的主通道。在造山过程中递进变形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晚期、向南北向横向缩短转换阶段,伴随区域抬升和断褶作用,拆离剪切带分支断裂开始成生并向上突破,导致封闭在拆离带内运移的深源含矿流体以断层阀方式分流排泄,成矿流体沿分支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上盘或上盘背斜枢纽处的低序次的断裂、破裂中聚集卸载,形成充填石英脉和交代蚀变岩型(造山型)金矿,并有时限为276. 5±2. 9Ma的石英闪长斑岩侵入产出;晚期褶皱、断裂等叠加构造则对矿床(体)破坏、改造及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天山晚古生代康古尔塔格构造—金矿带的中段南带开展构造控矿研究,为区域金矿定位预测与勘探提供依据。采用区域构造分析和构造解析方法,在雅满苏北部厘定出一类已发生变形改造的大型面状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构造恢复表明,其形成于晚古生代造山早期向北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S1//S0)作用,并作为区域金矿的一级控矿构造而成为俯冲带深源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成矿的主通道。在造山过程中递进变形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晚期、向南北向横向缩短转换阶段,伴随区域抬升和断褶作用,拆离剪切带分支断裂开始成生并向上突破,导致封闭在拆离带内运移的深源含矿流体以断层阀方式分流排泄,成矿流体沿分支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上盘或上盘背斜枢纽处的低序次的断裂、破裂中聚集卸载,形成充填石英脉和交代蚀变岩型(造山型)金矿,并有时限为276.5±2.9Ma的石英闪长斑岩侵入产出;晚期褶皱、断裂等叠加构造则对矿床(体)破坏、改造及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区韧性剪切带变形岩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丹东韧性剪切带的实例表明:韧性剪切带的持续变形包含了共轴与非共轴两种应变线路或状态,由于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变形分域现象,形成平面的变形岩石分区。持续变形过程中,又存在应变线路的转换和叠加。微构造是确定变形体制的主要依据。野外观测与应变分析证实,变形分域存在于不同尺度,在总体剪切(非共轴)变形条件下,初始糜棱岩往往表现以共轴变形占优势,而糜棱岩和超糜棱岩则以非共轴变形为主。持续变形导致从共轴向非共轴转变,最后形成后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14.
15.
秋格时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和应变测量与显微构造分析方法,研究了秋格明塔什-黄山声望生剪切带的构造样式,建立了其变形序列。该带依次经历了:(1)中深部构造层次的紧闭同斜褶皱作用;(2)中深部构造层次的顺层(片)韧性剪切变形;(3)中部构造层次的右行走滑脆-韧性剪切变形;(4)中浅构造层次的膝折作用。  相似文献   

16.
Smit  CA 杨永强 《世界地质》1991,10(1):121-122
太古代高级区的林波波带(LB)位于卡普瓦尔和津巴布韦克拉通间,中心带(CZ)是由主要为东-东北向的走向滑移韧性剪切带从南边缘带(SMZ)和北边缘带(NMZ)分离出来的。而南边缘带是先前主要为麻粒岩的高级片麻岩区,它们复杂而广泛的外来体变形和出现主要地壳剪切带为特征。这些剪切带出现在南部边缘带内,并且与卡普瓦尔克拉通低级变质的花岗岩绿岩地体相接触。经研究南部边缘带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构造旋回:形成于麻粒岩条件下的早期褶皱构造运动(T_1),和同样形成于麻粒岩条件下的较年轻的剪切构造运动(T_2)。两次构造运动的相互叠加,在露头和区城内均形成了复合型褶皱。卡普瓦尔克拉通与南部边缘带的过渡带是以地壳重力增加和传导性增加为特征,地球物理资料也证实了南部边缘带的高级岩向南逆掩推覆到Hout河剪切带附近的低级岩石  相似文献   

17.
渠芳  连承波  柴震瀚  任冠雄 《地质论评》2021,67(6):1636-1648
孔隙性砂岩中的变形带研究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但有关单条变形带与簇状变形带如何区分和界定仍是一个较模糊的问题。本文以远安地堑上白垩统红花套组高孔砂岩中发育的剪切增强压实带和压实剪切带为例,对单条及簇状变形带的特征和区别做出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虽然单条变形带的长度、宽度、错断位移、凸起高度等均明显小于簇状变形带,但是不同运动学成因的变形带宏观特征、微观结构不同,因此不能单纯以规模大小区分二者,需要结合带密度将簇状变形带与变形带列、网格构造等相区分,还需要结合其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准确鉴定。单条及簇状剪切增强压实带特征类似,均不具核心碎裂带,颗粒主要为中等破碎,多表现为多个不连续分布的碎裂核。簇状剪切增强压实带内部的非均质性更强。单条压实剪切带具有核心碎裂带,依剪切力大小不同,其核心碎裂带内颗粒粉碎程度及边缘过渡带宽度不同,常伴随微小剪切缝痕迹。簇状压实剪切带在镜下可清晰识别出不同的核心碎裂带、带间区域及微小剪切缝,可见S—C组构和断续分布的滑动面。单条及簇状变形带的发育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储层的物性并可能会对油气运移和开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渠芳  连承波  柴震瀚  任冠雄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11-67050011
孔隙性砂岩中的变形带研究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但有关单条变形带与簇状变形带如何区分和界定仍是一个较模糊的问题。本文以远安地堑上白垩统红花套组高孔砂岩中发育的剪切增强压实带和压实剪切带为例,对单条及簇状变形带的特征和区别做出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虽然单条变形带的长度、宽度、错断位移、凸起高度等均明显小于簇状变形带,但是不同运动学成因的变形带宏观特征、微观结构不同,因此不能单纯以规模大小区分二者,需要结合带密度将簇状变形带与变形带列、网格构造等相区分,还需要结合其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准确鉴定。单条及簇状剪切增强压实带特征类似,均不具核心碎裂带,颗粒主要为中等破碎,多表现为多个不连续分布的碎裂核。簇状剪切增强压实带内部的非均质性更强。单条压实剪切带具有核心碎裂带,依剪切力大小不同,其核心碎裂带内颗粒粉碎程度及边缘过渡带宽度不同,常伴随微小剪切缝痕迹。簇状压实剪切带在镜下可清晰识别出不同的核心碎裂带、带间区域及微小剪切缝,可见S—C组构和断续分布的滑动面。单条及簇状变形带的发育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储层的物性并可能会对油气运移和开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工程项目中逐渐崭露头角的一项新型技术, 以其全分布、准实时、抗干扰、高耐久性等优点, 成为目前岩土体监测研究中的一项热点技术。将传感光缆埋设在土体中, 对土体的剪切变形进行分布式测量, 依据传感光缆的应变分布与土体变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提出了基于圆弧曲线和Logistic生长曲线的两种传感光缆应变分布土体剪切变形转换模型, 并初步探讨了模型的适用性, 设计了土体室内剪切试验, 依据试验数据对转换模型进行了验证, 最后将两种该模型用于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现场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本文提出的转换模型, 可以根据传感光缆的应变分布计算得到土体的剪切变形。  相似文献   

20.
Rutt.  EH 高嘉瑞 《世界地质》1991,10(1):110-111
无论其特点为单矿物岩还是复矿物岩,剪切带一般都以其某种显微构造特点与围岩不同为特征。复矿物岩中的剪切带另外可以有矿物成分的差异,甚至可以出现剪切带中化学成分的加入或移出。应变定位需要某些形式的机械软化,同时,寻求对观察到的显微构造变化与矿物学/化学变化中机械软化作用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在单矿物岩中,流动作用的定位(断层发育)常常与碎裂变形机制和晶质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