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104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5例(服用替米沙坦80 mg/d)、雷米普利组35例(服用雷米普利5 mg/d)和对照组34例(使用其它降压药物).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压,入选患者开始时和治疗12个月后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 完成12个月治疗者共91例:替米沙坦组33例,雷米普利组28例,对照组30例.替米沙坦组和雷米普利组在有效降低血压同时,CIMT明显减低(均P〈0.05),与对照组C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米普利引起干咳需要停用药物者5例.结论 替米沙坦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并减低CIMT,雷米普利具有相似作用,但替米沙坦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
袁先琢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13-2214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共纳入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辛伐他汀十氨氯地平),对照组(氨氯地平)。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CIMT的变化,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血压及CIMT的减少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小剂量辛伐他汀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血脂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轻中度高血压伴或不伴代谢综合征对颈动脉厚度的影响。方法 40例轻中度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及38例轻中度高血压不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血脂三项、年龄、体质指数、高Lp(a)例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相关数据。结果轻中度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较对照组在发病年龄、血三酰甘油水平、高Lp(a)例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在体质指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抵抗、高Lp(a)、血脂异常、高血压可能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在治疗中除降低血压,还要改善血脂、胰岛素抵抗、高Lp(a)水平、体质指数情况,预防动脉硬化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勺型组(50例)与非勺型组(50例).监测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及IMT,之后分析两组患者IMT的差异、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BMI、LDL-C、TG、TC等基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非勺型组IMT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勺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IMT关系密切,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会造成颈动脉IMT增厚,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血脂清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清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血脂清组予血脂清1包,3次/d;联合治疗组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血脂清1包,3次/d;疗程均为8周。测定3组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及IMT的变化,并计算IMT与颈总动脉管腔内径的比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TC、LDL-C、IMT均降低,血脂清组及联合治疗组TG降低,H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之间两两比较,TG、LDL-C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降低,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均优于血脂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阿托伐他汀组与联合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升高,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优于血脂清组;IMT降低,联合治疗组均优于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阿托伐他汀组与血脂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阿托伐他汀组肝功能轻度升高3例,血脂清组及联合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血脂清可以有效调脂,与西药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疗效更佳,并可以显著降低IMT,是治疗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6.
祖凤梅 《河北医药》2011,33(8):1180-118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阿乐)短期治疗对高血压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C-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2例,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 mg,每晚顿服,12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相似文献   

7.
魏红  杜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307-307,309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水平,以分析IMT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SAP及ACS患者各30名,对照组30名,SAP组和ACS组统称为冠心病组(CHD组),共60例。全部测CIMT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IMT显著厚于对照组;SAP组与ACS组这两组的IMT水平比较差异不大;冠脉不同病变支数组间、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组间的IM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可作为冠心病筛查及监测冠心病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的一项有临床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不同的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和高Hcy组,比较两组IMT差异。结果高Hcy组的IMT明显大于正常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正常Hcy患者和高Hcy患者的IMT有着明显的不同,提示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cy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能有关,有可能开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6,(16):64-67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和格华止口服,共24周,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和格华止口服,共24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GP)、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GHb A1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用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用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结果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MI、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除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外,还可改善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机制。方法选取住院高血压患者264例,随机分成高血压组(EH组)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EH+T2DM组),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计算血管阻力(RI)、颈内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ICA-PSV)、颈总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CCA-DV)、颈内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ICA-DV)、颈总动脉阻力指数(CCA-RI)、颈内动脉阻力指数(ICA-RI),并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测定其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EH+T2DM组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数值均高于EH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FPG、HbA1c方面,EH+T2DM组高于EH组(P<0.05)。EH+T2DM组的颈动脉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高于EH组(P<0.05)。线性分析显示脉压(PP)与IMT的正相关关系强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IMT明显比单纯高血压组厚,前者的脉压值也高于后者。结论 PP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会加速颈动脉的硬化进程,积极有效控制脉压的增大,尽早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便更早的干预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减少心血管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10 mg/d对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正常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的影响。方法102例血脂正常且无动脉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50例,两组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立普妥10 mg/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测定两组血脂、血压、CaIMT,比较两组变化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血压均较基础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CaIM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CaIMT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立普妥10 mg/d治疗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显著改善血脂、降低血压、降低CaIMT,能有效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2.
皇甫建林  马向华  卢姗  谢媛  倪娟  桑谊荃 《江苏医药》2012,38(20):2413-2415
目的 探讨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代谢因素.方法 根据IMT将194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68例,IMT 0.7mm~;B组,66例,IMT0.9mm~;C组,60例,IMT≥1.1 mm.检测血清脂联素(APN)、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WHR、FBG、FIns、TC、TG和HOMA-IR与IMT呈正相关(P<0.01),而与APN呈负相关(P<0.05);APN与IMT呈明显负相关(r=-0.432,P<0.01).结论 FBG、TC、TG、HOMA-IR、APN与IMT明显相关;APN与IMT呈明显负相关,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杜宏伟  何耀 《中国医药》2012,7(6):782-784
导致冠心病和中风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1].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两个阶段: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临床前期病变(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和终末期即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用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筛查的无创影像学技术有超声、冠状动脉钙化扫描、冠状动脉造影和磁共振成像.其中,超声和CT获得最广泛的研究,因为它们可提供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和发展程度的证据.颈动脉超声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研究综述CIMT的测量及其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卧位高血压 (SP) 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的关系。方法 开滦研究是以功能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自 2006 年 6 月开始, 每 2 年进行 1 次健康体检。体检过程中对观察对象进行人口统计学资料、 吸烟、 饮酒、 体育锻炼、 服用药物情况的记录, 血压、 IMT 的测量以及三酰甘油、 超敏 C 反应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在参加第 3 次健康体检的人群中,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年龄≥60 岁的离退休员工进行相关检查。在随机抽取的 3 064 例观察对象中,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 2 464 例进行了第 3+次体检。体检内容包括: 不同体位的血压测量、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 24 h 动态血压监测、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卧位 SBP 与 IMT 的关联,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SP 对 IMT 的影响。结果 (1) 剔除血压、 IMT 资料缺失者, 2 220 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其中, 男 1 463 例 (65.9%)、 女 757 例 (34.1%), 平均年龄(67.29±6.09) 岁, IMT 平均厚度 (0.92±0.18) mm。(2) 卧位 SBP 与 IMT 呈正相关 (r=0.175, P<0.01)。(3)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 卧位收缩压 (SBP) 每增加 1 个标准差 (+20.42 mmHg, 1 mmHg=0.133 kPa), IMT 增加 0.01 mm (P<0.05)。(4)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校正了年龄、 性别、 坐位 SBP 等因素后, SP 仍是 IMT 增加的危险因素(OR=1.37, 95%CI: 1.03~1.80), 且独立于坐位 SBP。结论 SP 是 IMT 增加的危险因素, 且独立于坐位SB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采用标准超声方法测定肱动脉部位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能力(FMD)来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测量双侧颈动脉分叉处近端1cm处舒张末期的IMT.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FMD显著增加(P<0.05),IMT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降血压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IMT.  相似文献   

16.
17.
姚海丹 《淮海医药》2011,29(5):427-428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与血压间的关系.方法 门诊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血压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心血管相关病史并将高血压患者按照WHO的三期分期分成I期、Ⅱ期、Ⅲ期3组.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从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厚度动脉内径,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1例,进行颈动脉彩超和24 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杓型高血压组(48例,34.0%)和非杓型高血压组(93例,66.0%),分析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非杓型组的年龄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 SBP、n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IMT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间d DBP、n DBP、24h DBP和24h 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n SBP、24h SBP、SBP昼夜差值百分比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受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丽萍  高良  王红珍 《河北医药》2010,32(16):2151-2153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99例IGT患者作为IGI组,并选择糖耐量正常(NGT)的136例作为NGT组,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2组IMT。并按IMT是否增厚将IGT组分为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对2组年龄、血压、血糖、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IGT组的IMT厚度明显高于NGT组(P〈0.01)。IMT增厚组的年龄、餐后2h血糖(2hPG)、LDL-C都高于IMT正常组(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IGT患者年龄、2hPG、LDL均与颈动脉IMT厚度相关(P〈0.05或〈0.01))。结论年龄、餐后血糖和LDL-C是IGT低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血脂异常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血脂异常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3例(2017年9月~2018年9月),依据治疗方案分组,对照组51例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试验组52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IMT、斑块总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均较治疗前低(P<0.05),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试验组IMT、斑块总积分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对血脂异常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他汀类药物+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能有效控制血压稳定,降低血脂水平,且可减小IMT,减轻颈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