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院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ADR)的相关因素,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上报的 ADR报告286例。通过登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导出报告生成Excel表,分别对ADR报告按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报告中67.1%是由医护人员报告的;63.3%的不良反应是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84.6%的不良反应是通过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涉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必须加强药品规范使用的管理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80例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80例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大于女性患者;而>66岁患者发生ADR略多于其他年龄段;涉及药品中,中药制剂、抗微生物药物、心血管药物的ADR发生率较高;ADR的临床表现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1.11%,神经系统次之。结论应重视新药的不良反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抗感染药学》2016,(5):1088-1090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l—12月间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有效药物ADR报告,对其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一般规律。结果:2015年度上报的ADR报告135份,涉及不良反应的药品52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制剂。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注意安全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4月~2012年5月所收集病历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86例进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发生ADR的前三位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中药制剂、维生素类用药,其中头孢他啶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阿奇霉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的损害为主,且以皮疹、瘙痒、面部潮红多见,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是头孢他啶,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占90.86%。结论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特点,能提高药物治疗作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使药物使用更加安全、经济、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5.
93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减少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对9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37例报告中发生ADR患者男性多于女性,ADR涉及的药品多为抗微生物药物,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所有的用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用药发生ADR的几率最高。结论收集整理不良反应药物报告,定量分析,综合评价其信息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32份ADR报告分别对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严重病例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 332例ADR报告中,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为38例。引起ADR前10位药物中,抗菌药物60.0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76例,占53.01%。结论应重视患者药物过敏史,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尹创  左登平 《北方药学》2016,(4):168-169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数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宿州市2014年全年ADR报告数据,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ADR病例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品种各季度有所变化,报告主要来自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来自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对较少。结论:合理使用药物并加强用药检测,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孙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3,(25):159-162+166
目的 分析宁波市第一医院2021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充实药品的安全用药信息。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通过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 020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报告类型、上报人职业、药品类别、累及器官/系统、给药途径。结果 1 020例ADR中,男女患者比为1∶1.15,65岁以上患者占比最高。严重的ADR 376例,新的严重的ADR 115例,新的一般的ADR 97例,一般的ADR 432例。ADR上报人职业以护士为主。ADR药品类别最多的为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及抗肿瘤用药,ADR累及器官/系统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结论 医院通过ADR监测可保证患者安全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与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3月收集的7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占首位;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慎用中药注射剂。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院48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牟苒苒  张学顺 《齐鲁药事》2007,26(4):250-251
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7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488例。为了解药物引起ADR的临床表现,现将48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对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该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特点,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ADR报表质量。方法对该院的149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较多(93.9%);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2.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50.3%)。结论抗菌药物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葛浩澎 《北方药学》2015,(4):164-165
目的:通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本院收集的10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汇总分析,分析ADR发生的原因及特点。结果与结论:102例ADR报告中,老年人、中成药、化学药品中抗菌药物、静脉途径给药更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特点,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ADR报表质量.方法 对我院的231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汁分析.结果 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较多(93.9%);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2.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50.3%).结论 抗菌药物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140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方法对2004年8月~2006年8月医院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微生物类别、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0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为72.86%。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45.91%,男性ADR发生率多于女性,儿童ADR发生率较高。免疫力低下病人、中药注射液的ADR较为严重,有不少ADR药品说明书中没有记载。结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对中药注射液的质量监控,是防止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至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49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49例ADR报告中,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40例,占11.46%;引起ADR前15种药品中,抗菌药物10种,占66.67%;药品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385例,占86.91%);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167例,占47.85%)。结论:临床应重视患者药物过敏史,深入开展ADR病例的用药分析、评价工作,提早发现预警信号,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儿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原因和特点,总结规律,减少患儿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汇总统计某院2009年至2011年3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抗感染药物、累及器官/系统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3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86.77%),其中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ADR185例,占比最大(58.73%),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282例,占77.69%。结论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应予重视,静脉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7.
我院16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60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从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60份ADR报告中,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大于60岁和小于10岁患者发生ADR略多于其他年龄段;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制剂的ADR发生率较高;ADR的临床表现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6.88%,消化系统症状次之.结论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86份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严重病例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386例ADR报告中,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为50例,占12.95%。引起ADR前15位药物中,抗菌药物12种,占80.00%。药品剂型中注射剂(445种,占84.12%);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21例,占57.25%。结论:应重视患者药物过敏史,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南药学》2020,(1):154-157
目的依托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开发的"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中药品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模块,统计分析2018年1月至7月本院ADR主动监测上报情况,探讨其目前应用效果及不足,为哨点医院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数据库中导出ADR报告,对ADR报告数量、报告类型、涉及药品、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归纳整理,并进一步探讨提高ADR检出率的措施。结果 227例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报告(3例,1%),严重的ADR报告(32例,14%),新的一般的ADR报告(22例,10%),一般的ADR报告(170例,75%)。抗感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66例,29.07%)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抗肿瘤药(39例,17.18%),以消化系统症状99例(35.48%)最为常见。结论 "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可以优化ADR的上报过程,缩短上报时间,提升医院ADR监测管理水平,对加强医院药物警戒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出台,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及时发现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以引起临床对安全用药的重视,将有利于提高医疗水平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医疗费用。笔者对我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以来,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ADR的药物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1资料来源与方法笔者对我院收集的65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最新ADR报表逐项登记患者年龄、性别、ADR发生时间、引起ADR的药物及主要症状、可能引起ADR的合并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