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躯干强化训练组(观察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患者平衡功能的评定采用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步行能力的评定采用Holden功能步行分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躯干强化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及蹲起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作用。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治疗。强化组加用强化躯干控制、配合蹲起及站立平衡训练。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躯干控制试验(TCT)、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强化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强化躯干配合蹲起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促进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步速(WS)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CT分别与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躯干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平衡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平衡功能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评定中的平衡功能评定法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不能独立步行,平衡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衡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独立步行达到71%,而对照组独立步行为5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探讨躯干控制能力对偏瘫恢复的影响。方法;按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80例急性期偏瘫患者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训练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训练时间;1-3个月。结果:两组Fugl-Meyer得分均有提高,训练组比对照组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与稳定支撑面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发病时间在3周内的脑卒中偏瘫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接受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对照组则接受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Brunel平衡量表和10m步行测试分别对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的Brunel平衡量表总分和迈步部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试验组的10m步行测试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单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相比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儿童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患侧步长、步宽、动态及静态压力中心(COP)椭圆面积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10MWT及动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UGT及静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2组步宽均显著减小(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侧步长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垫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儿童的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强化躯干肌的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索不同的躯干肌训练方法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以及应用躯干肌训练改善平衡功能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第一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37例.分常规组(18例)和躯干组(19例),常规组采用我科常规平衡训练方法.躯干组则在常规平衡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对躯干肌的训练,患者的其它康复治疗相同。第二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51例,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在采用第一阶段躯干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A组患者增加坐位躯干的前屈抗阻运动和坐位躯干的后伸抗阻运动:B组患者增加仰卧位上部躯干旋转运动、坐位躯干前屈旋转抗阻运动和A组的两项运动。第一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第二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20次后,由专人用Berg平衡量表和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量表中平衡项目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第一阶段试验常规组和躯干组治疗后平衡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变,评分普遍增高,且躯干组高于常规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常规组和躯干组BBS评分和MPP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第二阶段试验,治疗后A、B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B组评分绝对增加幅度高于A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A组和B组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依据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力低下的特点,选择性地强化对部分躯干肌的训练,即在加强前屈和后伸肌群训练的同时,增加躯干旋转肌群的训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矫形鞋垫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传统治疗等,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穿戴矫形鞋垫。矫形鞋垫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量身订做的ICB矫形鞋垫。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简式下肢Fugl-Meyer(FMA-L)及功能性步行量表,即(FAC)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BS评分、FMA-L评分、FAC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与组内治疗前相比,两组各项评分均有所增高(P<0.001),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提高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中使患者穿戴矫形鞋垫,可显著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跪位组和头针组各20例。跪位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头针组在跪位组基础上配合头皮针疗法。治疗前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TCT、BBS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且头针组的TCT、BBS及MBI评分更优于跪位组(P0.05)。治疗后,2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达3~5级者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头针组明显更多于跪位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积极康复程序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目的:研究积极康复训练程序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具备步行能力的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积极康复训练程序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训练。结果:康复训练结束时,两组在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结论对照组。结论:采用积极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躯干控制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躯干控制训练组和对照组 ,每组 3 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躯干控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躯干控制训练。结果 两组患者躯干控制Sheikh评分、Fugl Meyer平衡功能评分训练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训练后组间比较 ,强化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5 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躯干强化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每日均接受常规的药物、电疗、针灸、按摩、PT和OT治疗 ,每日 1次。躯干强化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躯干强化训练 ,每次 3 0min ,每日 1次。治疗前、后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量表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 (MBI)量表对 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 2个月后 ,2组患者的RM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均P <0 .0 0 1) ,躯干强化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躯干强化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继发痉挛性斜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继发痉挛性斜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肉毒毒素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肉毒毒素注射及一般性支持治疗)19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巴氯芬口服及一般性支持治疗)18例、常规康复组(仅给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19例,另选取无痉挛性斜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9例纳入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Tsui量表对各组患者平衡功能及痉挛性斜颈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肉毒毒素组、药物治疗组及常规康复组BBS评分[分别为(28.68±6.23)、(30.17±5.04)及29.84±5.2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6.05±6.36)分];经相应康复治疗2个月后,各组患者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以肉毒毒素组及对照组BBS评分[分别为(45.16 ±5.26)和(46.32 ±6.52)分]恢复较好,药物治疗组BBS评分[(41.11 ±5.09)分]次之,常规康复组BBS评分[(37.47 ±530)分]恢复相对较差.治疗后肉毒毒素组和药物治疗组Tsui评分[分别为(3.79±1.03)和(6.50±1 4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肉毒毒素组Tsui评分的下降幅度显著超过药物治疗组及常规康复组(P<0.05).常规康复组Tsu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95 ±2.12)和(14.00±1.97)分,P>0.05)].结论 痉挛性斜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具有影响作用,针对继发痉挛性斜颈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缓解痉挛性斜颈症状,其中以联用常规康复训练、肉毒毒素注射及一般性支持干预的疗效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踝足矫形器(ankle-foot orthosis,AFO)对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30例偏瘫患者在步态分析实验分别穿鞋和赤足行走两次,用摄像机录下患者的步行过程,用运动动态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穿AFO者穿鞋和赤足的步行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穿AFO者穿鞋与穿AFO者穿鞋加AFO时步行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穿AFO者与穿AFO者赤足时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6.
偏瘫后强化上肢本体感觉刺激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接受本体感觉强化刺激的治疗及疗效。方法: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二组患者均接受一般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接受上肢各关节本体感觉强化刺激疗法。上肢综合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积分法和Barthel指数法。结果:治疗组患者上肢综合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上肢合并症的发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中,应对上肢本体感觉进行强化刺激,以提高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IntroductionSport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 deaf children as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however,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on core muscle endurance is unclear.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an 8-week core stability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on endurance of trunk muscles in deaf children.MethodsTwenty male deaf students (age, 16.5 ± 0.65 y; body mass, 62.08 ± 5.39 kg; BMI, 22.33 ± 2.24 kg/m2) volunteer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xperimental (EXP, n = 10) and control (CON, n = 10) groups. The subjects in the EXP group performed 3 times a week for 8 weeks period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program and tested trunk muscle endurance including prone bridge, supine bridge and flexor endurance tests at pre and post 8 weeks intervention.ResultsThe CON group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change after training period (p > 0.05). The EXP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changes in core stability muscle endurance tests following the 8-week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program (p < 0.05). In addition, the EXP group indica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than the CON group in truck muscle endurance (p < 0.05).Conclusion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program improved trunk muscle endurance. Therefore, this training approach can be recommended in deaf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to improve trunk muscle endur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