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化工》2022,(Z2):89-9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不同蒸馏时间的芳樟醇型樟叶油,研究蒸馏时间对樟叶油的化学成分及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蒸馏时间对樟叶油的成分及出油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蒸馏时间的延长,低沸点的轻组分和主要成分芳樟醇的含量及出油率逐渐降低,高沸点的重组分却在增加,在3 h以内,相对出油率已超过96%。因此水蒸汽蒸馏芳樟叶油蒸馏时间控制在3 h为宜。  相似文献   

2.
黄樟素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黄樟素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各部位器官精油和黄樟素含量 ,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据统计 ,精油中含黄樟素的植物共有 62种 ,其中精油含量较高 ( >4 0 % )的有 3 2种。在这 3 2种植物中 ,在根和 (或 )茎精油中主要成分为黄樟素的植物有 2 0种 ;在皮油中的有 4种 ;叶油中的 1 0种 ;果实和种子中的 6种 ;有 4种是草本 ,全草精油主要成分为黄樟素。樟科植物是黄樟素的重要植物资源 ,共有 3 7种樟科植物含有黄樟素 ,有 2 4种樟科植物黄樟素含量较高 ( >4 0 % )。狭叶桂 (C .angustifoliaB .Q .Cheng)、少花桂 (C .paciflorum )、等植物叶、茎、枝、皮和果的精油中 ,岩桂 (C .petrophilumN .Chao)、香樟 (C .camphora)、毛叶树胡椒 (Piperhispidinervium)等的叶精油中黄樟素含量均较高 ,这些植物可作为持续发展生产黄樟素的理想资源。其中从巴西引种的毛叶树胡椒是投产最快、具有较大开发前景的黄樟素新资源。本文旨在为黄樟素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平阴丰花玫瑰为研究对象,采用摊晾和袋装两种存储方式存放玫瑰鲜花,分别于0、4、8和24 h后提取玫瑰精油,计算出油率并分析精油成分。结果表明,对比各存储时间点,摊晾比袋装出油率高,其中摊晾存储4 h出油率最高,袋装存储8 h出油率最高。随着摊晾和袋装存储时间的延长,玫瑰油中香茅醇含量升高,香叶醇含量降低,香茅醇与香叶醇的含量比值呈现升高趋势;橙花醇、芳樟醇、苯乙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十三烷酮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摊晾存储提取的玫瑰油中甲基丁香酚相对百分比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袋装存储方式下其相对百分比含量一直降低。摊晾和袋装4 h对比,香茅醇/香叶醇(相对含量比值)分别为1.56和2.31,苯乙醇相对百分比含量分别为0.74%和0.63%,甲基丁香酚分别为3.57%和3.80%。综合对比精油成分,以摊晾存储4 h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4.
芳樟醇型樟叶精油中主要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水蒸气蒸馏提取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芳樟醇型樟叶的精油,并运用GC-MS和GC法分析精油的主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芳樟叶油主要成分有芳樟醇、1,8-桉叶素、樟脑、黄樟油素等,芳樟叶得油率及各主要成分随芳樟叶生长变化的规律各不相同,6—8月芳樟叶油的得油率和芳樟醇含量均达到较高值,这段时间是芳樟叶油生产较佳时间段。研究结果可为芳樟叶油的提取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樟树精油的辅助萃取、同时蒸馏萃取法、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通过对每一种提取方法的介绍,比较了其优缺点。介绍了油樟、芳樟、脑樟、异樟、龙脑樟这五种樟树精油成分,对比分析了其桉叶油素、樟脑、芳樟醇、石竹烯、α-蒎烯等含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樟树精油提取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优化樟树精油提取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用化工》2022,(11):2182-218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江西省内100棵古樟树枝叶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精油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古樟树枝叶中精油的得率及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精油得率最高为2.12%(以鲜样重计)。古樟树枝叶精油中芳樟醇含量超过50%的有41个,最高值达90.84%,含量总体平均值为65.33%;桉叶油素含量超过50%的样品有17个,最高值达到76.77%,总体平均值为59.11%;龙脑含量超过80%的样品有12个,最高值达到94.43%,总体平均值为89.27%左右。对含芳樟醇的精油进行了减压精馏分离,得到芳樟醇组分纯度为99.45%,其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表征确认。本研究可为古樟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工》2016,(11):2182-218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江西省内100棵古樟树枝叶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精油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古樟树枝叶中精油的得率及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精油得率最高为2.12%(以鲜样重计)。古樟树枝叶精油中芳樟醇含量超过50%的有41个,最高值达90.84%,含量总体平均值为65.33%;桉叶油素含量超过50%的样品有17个,最高值达到76.77%,总体平均值为59.11%;龙脑含量超过80%的样品有12个,最高值达到94.43%,总体平均值为89.27%左右。对含芳樟醇的精油进行了减压精馏分离,得到芳樟醇组分纯度为99.45%,其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表征确认。本研究可为古樟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集广西防城港种植的柠檬醛型香茅草,对刚收割下来的香茅草枯萎叶稍、新鲜茎、新鲜全草、干燥全草的精油得率和成分进行分析,并考察自然存放霉变对香茅草精油得率和精油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湿热环境下,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香茅草腐烂程度加重,其精油得率降低,精油主要成分橙花醛和香叶醛总含量也降低。新鲜全草与干燥全草的含油率基本相同,新鲜香茅草精油中柠檬醛GC含量约为71.028%,得油率为0.483%,经过7天的自然腐烂后,霉变的香茅草精油中柠檬醛的GC含量降为66.1%,得油率为0.317%。新鲜茎精油柠檬醛GC含量78.766%为最高,枯萎叶稍精油得率最低为0.174%。  相似文献   

9.
采集广西防城港种植的柠檬醛型香茅草,对刚收割下来的香茅草枯萎叶稍、新鲜茎、新鲜全草、干燥全草的精油得率和成分进行分析,并考察自然存放霉变对香茅草精油得率和精油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湿热环境下,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香茅草腐烂程度加重,其精油得率降低,精油主要成分橙花醛和香叶醛总含量也降低。新鲜全草与干燥全草的含油率基本相同,新鲜香茅草精油中柠檬醛GC含量约为71.028%,得油率为0.483%,经过7天的自然腐烂后,霉变的香茅草精油中柠檬醛的GC含量降为66.1%,得油率为0.317%。新鲜茎精油柠檬醛GC含量78.766%为最高,枯萎叶稍精油得率最低为0.174%。  相似文献   

10.
GC-MS分析樟叶和枝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樟叶和枝中的挥发油成分,测得樟叶和枝的挥发油含量分别为1.55%和0.336%。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各挥发油中的30种成分的结构和含量进行了比较,得知香樟叶和枝的挥发油含有相同的主要组分,但含量上有较大的差别。鉴定的30种组分的含量各占其总峰面积的94.45%和89.73%,主要以萜烯类为主。  相似文献   

11.
叶用芳樟的选种与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芳樟是樟科的一个品种,其叶的精油中,芳樟醇的含量高低相差悬殊,低的仅30%,高的可达90%,直接关系芳樟基地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厂在1985年以后新建的芳樟基地中,接受以往走过的弯路,以及兄弟厂的经验教训,十分重视选择采集含芳樟醇量高的芳樟母树采种育苗,并且进行选择,严把种苗质量关,以提高芳樟基地的质量。同时,我厂还对施肥防治虫害及修剪等栽培措施做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  相似文献   

12.
香紫苏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陕西栽培的香紫苏花序得到精油 ,再用GC -MS分析 ,从精油中共检出 45种组分 ,香紫苏精油的主要成分是 :乙酸芳樟酯 (65 .0 2 3 % )和芳樟醇 (1 6.892 % ) ,其中 1 4种主要化合物 ,占精油含量的 96.46%。此外 ,检测出一种新组分 :邻氨基苯甲酸芳樟酯 ,在香紫苏精油中含量 :0 .0 66%。  相似文献   

13.
<正>龙脑一般存在于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某些樟科植物的新鲜枝、叶、树干(右旋龙脑)或者菊科植物艾纳香叶(左旋龙脑)中,异龙脑和龙脑是一对差向异构体。天然提取的龙脑远远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加的需求,因此高效率化学合成龙脑成为天然产物化学研究领域竞相追逐的热点。当前工业合成冰片主要来源于蒎烯酯化-皂化法,蒎烯是松节油的主要成分,我国丰富的松节油资源给合成龙脑带来极大便利。但是当前硼酐-乙酐和偏钛酸催化剂的工业化合成龙脑  相似文献   

14.
《化学试剂》2021,43(8):1090-109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龙脑樟的叶和茎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法(GC-FI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挥发油中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评价其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和抗菌活性。从龙脑樟叶的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了2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d-冰片含量最高,达到68.45%,其他主要成分为樟脑(14.22%)、异丁香烯(4.65%)和(E)-β-石竹烯(2.00%)等;茎挥发油分离鉴定了17种成分,主要成分是d-冰片(64.02%)、樟脑(17.60%)和异丁香烯(5.39%)等。龙脑樟挥发油对TMV有抑制作用,在100μg/mL时抑制率达56.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烟曲霉和白色念珠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烟曲霉的抑制能力最强,MIC值为31.3μg/mL。  相似文献   

15.
文中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对海南产柠檬香茅进行精油提取,研究了提取时间、料液比、香茅粗细、香茅部位、提取液成分等因素对精油收率及主要成分存在影响,精油提取率为0.09-1.06%,50g 长2cm的干柠檬香茅在1400mL含8 g NaCl的水溶液,提取时间180min时精油出油率最高,为1.06%;随提取条件不同,精油成分有所变化,但主要成分无明显差异,主要为芳樟醇、橙花醛、香叶醛、香叶醇和香叶酸,此五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约占精油总量的86-96%。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试结果表明1%香茅精油乙醇溶液对羟基自由基具有一定清除活性,清除率32%。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使用GC-MS联用技术对薰衣草精油进行分析,从中鉴定了33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93.55%。其中,乙酸芳樟酯和芳樟醇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达到了32.47%和28.68%;其次为石竹烯,桉叶油醇,4-松油醇,质量分数分别为5.75%、3.58%和2.88%。薰衣草精油的DPPH抗氧化研究表明,薰衣草精油具有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其50%抑制率(IC5)0为22.94%。此外,对薰衣草精油的抗菌研究表明,薰衣草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都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  相似文献   

17.
樟树枝叶精油的提取和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我国南方野生樟树资源的日渐枯竭,天然芳樟醇将主要由人工芳樟林的枝叶提取。本文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并测定了若干幼小樟树的树叶,树枝中的精油的含量,并用气相色谱仪和色质联机对精油进行了定性和定 量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樟树枝叶精油的化学成份差异很大,据此可划分为不同的化学类型。同一樟树枝叶中含油量不同,一般树叶含油量是树枝的5-10倍,研究发现,有的幼樟树叶中精油含量高达2.586%,该精油中芳樟醇  相似文献   

18.
用水蒸气蒸馏提取芳樟醇型樟叶油,用芳樟油对其进行主成分对照,并采用气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精油成分,提出芳樟醇型樟叶油的质量标准的建议,叶油中芳樟醇含量大于80%,樟脑含量小于2.0%。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海南产柠檬香茅进行精油提取,考察了提取时间、料液比、香茅粗细、香茅部位、提取液成分等因素对精油收率及主要成分的影响,精油提取率为0.09%~1.06%;50 g长2 cm的干柠檬香茅在1 400 mL含8 g NaCl的水溶液中,提取时间180 min时精油出油率最高,为1.06%。随提取条件不同,精油成分有差异,但主要成分无明显变化,主要为香叶醛、橙花醛、香叶醇、香叶酸和芳樟醇,该5种主要成分的质量约占精油总质量的86%~96%。电子自旋共振法测试结果表明,质量分数1%香茅精油乙醇溶液对羟基自由基具有一定清除活性,清除率约32%。  相似文献   

20.
对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得到的龙脑樟叶油进行真空抽滤,获得其脱脑油,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晶体及脱脑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真空抽滤是纯化龙脑樟叶油的可用方法之一;脱脑油中单萜类物质占总量的85.467%(相对质量分数),主要成分为为龙脑(23.813%)、D-苧烯(15.627%)、α-蒎烯(12.593%)、莰烯(6.309%)、β-月桂烯(6.213%)、乙酸龙脑酯(6.153%)和β-蒎烯(4.336%)等,可通过分馏对其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