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的HPLC测定法,测定大鼠尾静脉注射雷公藤内酯醇后的血药浓度,并对其药代动力学进行评价。方法:血浆样品加入适量HCl后用乙酸乙酯提取进行HPLC分析,流动相为乙腈-水(23:77),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17nm。大鼠尾静脉注射100μg/kg、200μg/kg、300μg/kg的三个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后,测定血浆中不同时间点雷公藤内酯醇的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在0.02~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的最低检测线为0.02μg/ml,平均回收率为88.03%,日内和日间差异RSD均小于5%,峰面积与血药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3)。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三个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后,各剂量组相对应的分布相(t1/2α)半衰期分别为:0.033,0.021,0.026h,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0.753,0.630,0.574h。结论:本实验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雷公藤内酯醇血药浓度分析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定结果可为该药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甘草对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内酯酮体内代谢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LC-MS/MS研究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及与甘草联合给药后在大鼠血浆中相应代谢成分,比较单独给药及联合给药后代谢产物种类和生成量的差异.结果:在雷公藤甲素单独给药组及其与甘草联合给药组的大鼠血浆中,均发现4个代谢产物:m/z([M+H]+)359,359,375,377,其中羟基氧化代谢产物(m/z359)生成量较大.在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组及其与甘草联合给药组的大鼠血浆中,均发现代谢产物3个:m/z([M +H]+)375,397,413,其中羟基化代谢产物(m/z 375)生成量较大,在联合给药组的大鼠血浆中还发现1个单独给药组中没有的代谢产物m/z([M +H]+)413.联合给药组比单独给药组的各代谢产物生成量大.结论: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及其与甘草联合给药后,大部分代谢产物相同,其中氧化代谢产物为主要代谢产物.甘草可加速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的体内代谢,为阐明甘草对雷公藤的减毒增效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测定香柑内酯(berg)血浆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LC-ESI-MS)联用的分析方法,并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Hypersil ODS柱(4.6 mm×250 mm,5 mm),流动相甲醇-水(77.5∶2.5),流速0.8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00 nm。结果:Berg在8.12~162.4μg.L-1(r=0.999 9)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日内、日间变异系数(RSD)均<10%,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结论:该法准确、灵敏、特异,适用于berg的体内定量分析,berg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属于一级吸收二室模型。  相似文献   

4.
白术内酯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翠芹  贺浪冲  邓婷 《中药材》2006,29(8):807-809
目的:建立白术内酯Ⅲ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生物样品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用Hypersil C18ODS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柱温25℃,甲醇-水(67∶33)为流动相,流速1.0 m l/m in,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5.12%(RSD=5.57%),最低检测限为0.10μg/m l,测定血药浓度线性范围为0.2μg/m l~18.5μg/m l(r=0.9996)。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0.98%~6.19%,12.95%~15.48%;SD大鼠一次性灌胃100μg/m l白术内酯Ⅲ后C-t曲线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达峰时间为(0.85±0.01)h。给药1.5 h时,在主要效应器官的浓度分布特点是:C肺>C小脑>C心>C大脑;在主要消除器官的浓度分布特点:C脾>C肝>C肾。结论:本法准确、稳定、灵敏度较高,可用于白术内酯Ⅲ的体内过程研究。白术内酯Ⅲ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快,消除速度快,在肺部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5.
脱水穿心莲内酯二琥珀酸半酯单钾盐(DASK,商品名炎琥宁)100mg/kgiv后的药时数据可拟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分布相很短。150mg/kg im后所得药时数据可拟合开放性一室模型,吸收较快而完全。iv与im后求得的Vd、CL和消除相t1/2无明显差别。本品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im后24h内DASK原形物尿中仅排出24.9±18.1%,由胆汁和粪中排出量还要少些。  相似文献   

6.
003甘草甜素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甜素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诸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做了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7.
甘草甜素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甜素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诸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做了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建立Beagle犬血浆中雷公藤红素的LC-MS/MS检测方法,用于Beagle犬口服雷公藤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血浆样品经二氯甲烷提取,色谱条件为Phenomenex Luna C8色谱柱(2.0 mm×50 mm,3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异丙醇溶液(1∶1)-0.1%甲酸15∶55∶30;多反应监测(MRM)雷公藤红素([M+H]+,m/z 451.3/201.1)和内标泼尼松龙([M+H]+,m/z 361.1/147.1);DAS 1.0软件对雷公藤红素药-时曲线进行拟合,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在0.680 0~136.0μg·L-1,雷公藤红素与内标的峰面积比值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0.680 0μg·L·(-1),日内日间精密度小于6.15%,提取回收率为50.42%~51.65%。Beagle犬口服雷公藤片(1片/kg),血浆中雷公藤红素经时变化符合一室模型(w=1/cc),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35.64±9.540)μg·L~(-1),Tmax(2.62±0.69)h,T1/2(2.93±0.29)h,CL(0.308±0.056)L·kg~(-1)·h~(-1),AUC0-12(131.16±31.94)μg·L·h~(-1),AUC0-∞(142.83±37.57)μg·L·h~(-1)。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准确灵敏,适于雷公藤片中雷公藤红素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灯盏乙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灌胃给予80 mg·kg-1的灯盏乙素,HPLC测定大鼠体内灯盏乙素的血药浓度及组织中的浓度,血浆样品用固相萃取的方法处理,其他生物样品用液-液萃取法处理。结果:灯盏乙素在血浆和组织匀浆中线性范围分别为10~1 280 ng·mL-1(R2>0.99)和40~1 280 ng·g-1 (R2>0.99),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 ng·mL-1和40 ng·g-1,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8%。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为(7.7±1.0) h,峰浓度Cmax为(288.0±75.2) ng·m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5.6±1.6) μg·mL-1·h,MRT0~t为 (17.5±1.4) h。结论:灯盏乙素口服后在体内呈非房室模型,药时曲线有双峰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LC/MS/MS法,研究单体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时,血浆样品经沉淀蛋白处理后,以甲醇-水(85∶15)为流动相,采用Lichrospher C18柱分离.选用电喷雾离子源,选择反应监测方式扫描,负离子方式检测.结果: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在该条件下分离良好,保留时间分别为3.57min和4.51min.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线性范围均为0.02~10μg·m-1.定量下限均为0.02μg·mL-1,最低检出量为0.003ng.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适合于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甘草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甘草种子质量检验方法,为甘草种子质量检验规程及质量分级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国际植物种子检验规程和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甘草种子质量进行测定.结果与结论:初步建立甘草种子扦样、净度、真实性鉴定、千粒重、发芽率、含水量及生活力7项指标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乌拉尔甘草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 CoA reductase,HMGR)的cDNA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中的豆科其他物种HMGR的cDNA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同源扩增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甘草根中获得目的基因;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开发阅读框,Prosite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域,Clustal x比对已有HMGR的氨基酸序列,并构建进化树.结果:得到1个全长为1 842 bp的HMGR的cDNA序列,含有1 722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573个氨基酸,具有HMGR家族的特异序列,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豌豆、蒺藜苜蓿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4%,76%.结论:对甘草HMGR基因的cDNA进行了克隆,为进一步研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在甘草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甘草鲨烯合酶基因及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草鲨烯合酶(SQS)基因的cDNA及DNA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根据已报道的光果甘草SQS1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提取甘草根的RNA然后反转录成cDNA,以cDNA为模板,扩增出SQS基因的cDNA序列,以甘草总DNA为模板,扩增SQS的DNA序列.结果:序列分析表明,克隆获得的甘草SQS1的cDNA编码区为1242 bp,编码413个氨基酸残基,命名为GuSQS1,登录号为GQ266154,与卢虹玉等报道的甘草的2个SQS(SQS1和SQS2)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8.55%,88.62%,对应DNA序列全长为4484 bp,含有13个外显子,12个内含子,登录号为GQ180932.结论:甘草SQS的cDNA及DNA序列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甘草酸生物合成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探究不同氮素供给对甘草根系呼吸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规律,揭示通过影响根系呼吸来调控甘草生物量积累的途径。在6月至10月,每7 d对控制环境条件下的甘草播种苗施用氮(N)浓度为0,0.5,1,2,4,8 mmol·L-1的全营养液,每月月底测定甘草不同级别根系呼吸速率及生物量,分析甘草根系生物量与呼吸速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显著影响甘草根系呼吸速率和根系生物量积累,通过相对抑制生长呼吸速率以提高生物量而使两者呈负相关,并在8 mmol·L-1氮浓度处理时有最佳的抑制甘草根呼吸而提高根系生物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太空环境对甘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太空环境对甘草生理生化诱变作用分析.方法: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甘草,18 d后返回地球(飞行回收舱平均辐射剂量为0.102 m·d~(-1),飞行远地点距地球350 km,重力为1×10~(-6)m·s~(-2)),搭载种子返回地面后与对照组同时种植于实验田中,对太空搭载后甘草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甘草的蛋白含量以及蛋白电泳进行了考察.结果:甘草经过卫星搭载后,甘草CAT,SOD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明显(P<0.05),而且鄂托克前旗比杭锦旗酶活性均高.甘草经过卫星搭载后,甘草蛋白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差异明显(P<0.05),同时甘草蛋白电泳也产生了差异,产生了微弱的新的条带.结论:太空环境对甘草蛋白类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变化对于后期选育甘草优良种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具有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甘草黄酮分离、纯化工艺.方法:以甘草总黄酮含量及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指标,对甘草黄酮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考察不同分离条件对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甘草黄酮的最佳分离纯化工艺为30 ~ 60目聚酰胺,上样液pH 6,料液比(甘草黄酮粗提物-聚酰胺)32.48:1,上样液质量浓度3.215 g·L-1,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70%,洗脱流速3 mL·min-1·g-1,洗脱剂用量1 BV.结论:采用该优选工艺成本低,收率高,安全,操作简便,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选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甘草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吸附量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对12种不同类型树脂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对其纯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结果: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总黄酮的纯化效果最好,其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为0.2 g·mL-1,每mL树脂最大上样量为2 mL,吸附流速0.5 BV·h-1,上样液pH 6,6BV水以流速1 BV·h-1洗脱除杂,4 BV 70%乙醇以1 BV·h-1流速洗脱.该优选条件下,洗脱物中甘草总黄酮纯度为38%.结论:该优选工艺合理、可行,适合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估算甘草药材产量和甘草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及其与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指标的遗传相关关系,为优质甘草培育技术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布置多点种源试验,采用HPLC测定甘草酸含量,采用经典遗传学的方法估算广义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系数。结果与结论:甘草酸含量受产地环境和自身遗传双重因素的影响,但产地环境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单试验点广义遗传力(h2)估算结果表明,药材产量(W下)和甘草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63 2,0.751 1,受中等偏上遗传控制,具有一定的遗传改良潜力。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表型上还是遗传上,株高和地径与药材产量(W下)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这暗示株高和地茎可作为评估甘草药材产量的地上指标;甘草酸含量与侧根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株高、地径、芦头直径(D芦头)、总生物量(W总)以及地下部分生物量(W下)等指标在遗传上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这暗示在甘草遗传改良中,高产和高含量难以兼顾,在制定遗传改良方案时,要根据具体改良目标权衡考虑。  相似文献   

19.
甘草栽培群体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二年生甘草栽培群体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互关系,为甘草高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4个甘草种质分别布置在4个不同产地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对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田间测定.结果:Duncan's多重比较表明,二年生甘草栽培群体各性状在同一种质不同产地间及同一产地不同种质间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中,根鲜重与侧根数在不同产地的变异系数均达到25%以上.方差分析表明,种质与产地及其互作对大部分性状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株高、茎粗、侧根数、根长、芦头直径和D20均与根鲜重存在极显著(P<0.01)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D20对根鲜重有最大的正向直接作用,同时株高、根长也对根鲜重有较大的正向直接作用.结论:D20、根长和株高可作为高产甘草品种选择的间接指标.同时,二年生甘草栽培群体内存在较广泛的变异,可为高产甘草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