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红皮萝卜为原料,分别用自然发酵法、老泡菜水发酵法泡制四川泡菜,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26S r 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不同发酵时期各泡菜水中的酵母菌群分布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共存在5种酵母菌,经鉴定其依次为清酒假丝酵母菌(Candida sake)、掷孢酵母(Sporisoriu camicdor)、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毕赤酵母属galeiformis(Pichia galeiformis)、酒酵母(Kazachstania exigua)。对发酵过程中动态分析表明:Pichia spp.、Kazachstania spp.为传统发酵泡菜中主要的酵母菌。此外,两种不同发酵方式发酵过程中出现的酵母菌种类不同,但动态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2.
以红皮萝卜为原料,分别用自然发酵法、老泡菜水发酵法泡制四川泡菜,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26S r 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不同发酵时期各泡菜水中的酵母菌群分布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共存在5种酵母菌,经鉴定其依次为清酒假丝酵母菌(Candida sake)、掷孢酵母(Sporisoriu camicdor)、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毕赤酵母属galeiformis(Pichia galeiformis)、酒酵母(Kazachstania exigua)。对发酵过程中动态分析表明:Pichia spp.、Kazachstania spp.为传统发酵泡菜中主要的酵母菌。此外,两种不同发酵方式发酵过程中出现的酵母菌种类不同,但动态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四川泡菜中分别接种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经过乳酸菌发酵,对3种致病菌在发酵期间的菌落数及pH值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值逐渐下降,3种致病菌生长均受到抑制,在pH值为3.4~3.6时,志贺氏菌不能存活,在pH值为3.56~3.7时,沙门氏菌不能存活,在pH值为3.6时,金黄色葡萄球菌仍然存在.故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目标致病菌,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理特性,进而从生产上控制和灭杀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4.
5.
自然发酵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种自制泡菜中分离到了31株乳酸菌,经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化特征鉴定,其中16株为戊糖片球菌。本试验结果表明戊糖片球菌在泡菜的发酵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引起泡菜发酵的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大肠杆菌的消长规律。方法根据相关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对检索结果 13篇文献的50批次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大肠杆菌消长数据进行定量系统评价。结果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大肠杆菌在数量上大体呈现为前升后降的动态变化模式;尽管乳酸菌生长及发酵产酸总体上对大肠杆菌产生抑制作用,但发酵过程中的多种参数和因素对大肠杆菌的消长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泡菜发酵中,大肠杆菌数量的峰值与初始值之间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发酵温度与泡菜发酵中大肠杆菌消失时间之间呈现反向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四川泡菜发酵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机制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赤霞珠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目的是探寻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过程相关酵母菌群的变化规律。研究共分离到123株酵母菌,其中2009年分离到71株,2010年分离到52株。经菌落形态鉴别,培养基培养进行初步分类,共获得10种培养类型,其中有5种培养类型重复出现于2个年份。进一步采用5.8S rDNA-ITS区域RFLP分析法,从分子水平区分为9种类型。再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分属于7个属的8种酵母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Hanseniaspora uvarum、Hanseniaspora vineae、Rhodotorula mucilaginosa、Pichia caribbica、Cryptococcus flavescenss、Candida zemplinina及Saccharomyce cerevisiae。酵母属(Saccharomyce)酵母是自然发酵中后期的主导菌,发酵前期主要是非酵母属酵母。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树莓酒自然发酵过程中分离和鉴定酵母菌,目的是筛选适宜树莓酒发酵特点的专用酵母菌株。方法: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与和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树莓酒自然发酵的不同时期分离纯化酵母菌,结合菌落和细胞显微形态特征进行区分,随机选择代表菌株进行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结果:从树莓酒自然发酵过程中共分离出323株酵母菌,形态学初步鉴定为12类,分子鉴定为分属于5个属的7种酵母菌,分别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覆膜孢酵母属亚种(Saccharomycopsis crataegensis)、叉开假丝酵母(Candida diversa)、东方拟无枝酸菌(Candida sorboxylosa)和假丝酵母属亚种(Candida stellimalicola)。结论: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形态区分与分子鉴定技术结合,对筛选树莓酒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9.
酵母菌在乳制品发酵过程中对其风味提升、品质改良有重要作用。为获得具有良好发酵特性的酵母菌株,该研究以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发酵驴乳为原料,从中分离筛选到9株酵母菌。结合WL培养基菌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将9株菌初步鉴别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克鲁维毕赤酵母、酿酒酵母和拜尔接合酵母。同种各选一株活性较强的菌株J2、J4、J6、J9,对其耐受性及发酵特性进行研究,得出J6菌株的发酵能力及耐受性较优,以期为发酵驴乳制品的开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以红皮萝卜为原料,用自然发酵法泡渍,研究其发酵过程中各优势乳酸菌的消长变化规律。从四种培养基中筛选出改良的MC培养基为各类乳酸菌计数培养基,总共得到了七种明显的菌落形态特征的乳酸菌,将其依次鉴定为乳明串珠菌(Leuconostoc lacti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食窦魏斯氏(Weissella cibaria)、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对发酵过程中各种乳酸菌计数,结果显示:泡萝卜发酵前期球菌比较旺盛,发酵后期以杆菌为主。泡菜液p H达到3.5后,球菌开始消失。   相似文献   

11.
对吉林地区朝鲜族自制泡菜中的发酵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菌株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泡菜发酵菌的风险评估奠定基础。采集吉林省多个不同地区的泡菜制品,通过MRS培养基分离,16S rDNA测序,分析其乳酸菌种类及数量,同时采用平板琼脂稀释法进一步检测了分离菌对10 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从15 份不同厂家泡菜中共分离得到34 株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12 株,短乳杆菌5 株,鼠李糖乳杆菌3 株,干酪乳杆菌2 株,清酒杆菌2 株,肠膜明串珠菌2 株,嗜热链球菌2 株,食窦魏斯氏乳杆菌1 株,弯曲乳杆菌1 株,棒状乳杆菌1 株,嗜酸乳杆菌1 株,坚强肠球菌1 株,Lactobacillus namurensis 1 株。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以采自辽宁省不同地区农家38 份传统发酵豆酱样品为试材,通过选择性培养分离出豆酱中的优势乳酸菌及酵母菌疑似菌株,再利用16S rDNA和26S rDNA D1/D2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保藏。结果表明,14 个地区38 份样品中共分离到乳酸菌62 株,初步鉴定结果为L. plantarum 19 株、E. faecium 14 株、T. halophilus12 株、L. sakei 11 株、L. fermentum 4 株、P. pentosaceus 2 株。分离到酵母菌56 株,初步鉴定结果为Zygosaccharomyces 18 株、Candida 13 株、C. parapsilosis 14 株、D. hansenii 7 株、Debaryomyces 4 株。丹东市、沈阳市、阜新市等地区的样品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多样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贵州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泡菜发酵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贵州遵义市采集的不同家庭自制的11份发酵泡菜制品为材料,从中筛选产酸量较高的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耐酸、耐胆盐、耐盐及抑菌性能进行测定,筛选性能优良的乳酸菌,最后将其应用到发酵泡菜中。结果表明,筛选得到11株产酸量较高的乳酸菌,产酸量均>1.89 g/L,经鉴定5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6株为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其中菌株A50f7和A50b9的耐酸、耐胆盐、耐盐及抑菌性能优良。人工接种这两株乳酸菌发酵泡菜,能显著缩短泡菜发酵周期,改善泡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马涛  王勃 《食品科技》2012,(8):32-35,39
从煎饼自然发酵糊中,分离纯化出5个优势菌株,通过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菌丝观察、子囊孢子观察、掷孢子形成试验、糖发酵试验、碳源和氮源同化试验、其他生理生化试验等对分离酵母菌进行鉴定,这5个菌株分别为酿酒酵母(Saccharom yces cerevisiae)、褶皱假丝酵母(Candidarugosa)、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发酵毕赤氏酵母(Pichiafermentans)、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parapsilosis)。以耐酸能力和糖化能力为指标,最终优选出酿酒酵母、褶皱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发酵毕赤氏酵母为发酵煎饼适合的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塔城地区自然发酵牛乳为原料,对发酵酸奶中酵母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对其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从酸牛奶中分离得到3株酵母菌,通过显微镜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定2株属于克鲁维酵母属Kluyveromyces,为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1株属于酵母属Saccharomyces,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区自然发酵乳由于地域和自然环境及制作方式的不同其微生物菌群组成均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对采集自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的11份传统发酵乳中酵母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纯培养方法分离出55株酵母菌,并利用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从发酵乳样品中共鉴定出4个属4个种,分别为Kluyveromyces marxianus、Candida zeylanoides、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Yarrowia lipolytica,其中Kluyveromyces marxianus为酸牛奶样品的主要分离菌株。塔什干地区发酵乳制品中的酵母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该地区发酵乳制品中酵母菌资源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合木薯渣发酵的专用酵母菌,试验以自然发酵的堆贮木薯渣为样品,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分离得到8株酵母菌,分别命名为Y1、Y4、Y7、Y8、Y11、Y12、Y18、Y21。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26S rDNAD1/D2区序列分析,最终鉴定出菌株Y7、Y8、Y11、Y18、Y21为皱褶假丝酵母(Candida rugosa),菌株Y1、Y4、Y12为乙醇假丝酵母(Candida ethanolica),并对其两种代表菌株Y1和Y7进行发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菌株Y1和Y7的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34 ℃和36 ℃,最适pH分别为6.5和6.0,培养16 h左右,其OD600 nm值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72和2.984。  相似文献   

18.
胡楠  雷鸣  王硕 《中国酿造》2019,38(12):58
该研究从传统发酵蓝莓饮料中分离、筛选出发酵性能优异的酵母菌,旨在为蓝莓相关产业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Ion S5 XL测序平台对样品中真菌ITS 1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德克酵母(Dekkera)为主要发酵菌属,相对丰度为89.3%。通过分离鉴定共得到30株酵母菌,与ITS数据库比对,其中5株菌株与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酵母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代表序列相似度为100%。进一步根据产气、产乙醇能力测试及在发酵蓝莓果汁中生长状态最终筛选得到2株酵母菌,菌株编号为YA1和YB8,适用于蓝莓发酵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新疆传统发酵食品中的酵母菌菌群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采用YPD富集培养后稀释涂布的方法,从12个地区161份样品中分离得到472株酵母菌,通过YPD菌落形态、WL营养培养基聚类分析为16类,挑选不同表型的代表菌株11株进行5.8S-ITS区和26S D1/D2区测序,通过国际核酸数据库分析鉴定菌种。从分离到的472株酵母菌中,共鉴定出6个属8个种,其中包括263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156株Issatchenkia orientalis,10株Torulaspora delbrueckii,9株Pichia fermentans,21株Saccharomyces unisporus,7株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4株Pichia membranifaciens,2株Clavispora lusitaniae,地区优势菌东方伊萨酵母和酿酒酵母。不同基物与不同地区的菌群结构明显不同。上述结果表明新疆的酵母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本研究初次全面地对新疆传统食品的酵母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为新疆传统食品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统食品的质量控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甘蔗内生酵母菌的种类并筛选出发酵性能良好的酵母菌株,该文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甘蔗中的内生酵母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法进行鉴定。利用杜氏管发酵法初筛产气性能较好的菌株,确定筛选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然后采用摇瓶发酵法对其进行耐糖、耐盐以及耐酒精等耐受性试验,复筛出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结果表明,从甘蔗中共分离得到内生酵母菌63株,鉴定为8种: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iermondii)、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嗜油假丝酵母(Candida oleophila)、类筒假丝酵母(Candida zeylanoides)、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Cystobasidium minutum以及Papiliotrema terrestris。从63株酵母菌中,筛选一株生长性能和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J-6,在温度26℃、pH5.0的条件下,24 h时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其最大值为1.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