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肌内效贴联合威伐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86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20 min威伐光照射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7 d;观察组在威伐光治疗结束后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后暂停1次,治疗均连续进行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ROM) 测量、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估法(CMS)对2组患者的肩痛程度、肩关节主动ROM(AROM)和被动ROM(PROM)以及肩关节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 ①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3.42±1.50)和(1.54±1.65)分,较组内治疗前[(6.29±1.37)和(6.19±1.51)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的AROM和PROM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前屈、后伸、外展、外旋AROM及前屈、外展PROM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CMS评分总分[(66.38±12.26)和(81.57±14.25)分]较组内治疗前[(45.24±10.32)和(43.89±11.54)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威伐光治疗对减轻肩周炎患者的肩痛、改善ROM、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改良压配式双排缝合(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对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65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其中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缝合桥(Suture-Bridge)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Improved-press-fit DR技术治疗。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评分标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肩关节评分系统、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使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生活质量评定,进行活动度(体侧外旋、前屈)评定,使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评分、EQ-5D评分、体侧外旋、前屈度数均明显升高(P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升高(P <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降低(P <0.05);观察组再撕裂率(3.03%)...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4):617-618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采取关节镜下辅助缝合,对照组在缝合时采取传统缝合方法缝合(即单排缝合)。观察两组患者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度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Constant评分、UCLA评分、静息时VAS、活动时VAS评分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度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nstant评分、UCL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静息时VAS、活动时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Constant评分、UCL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静息时VAS、活动时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袖肌腱损伤镜下缝合采取关节镜下辅助缝合效果较好,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较好,Constant评分、UCLA评分、静息时VAS、活动时VAS评分改善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高渗葡萄糖增生疗法在治疗冈上肌撕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冈上肌撕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超声引导下高渗葡萄糖增生疗法治疗,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肩部疼痛进行评价,采用量角器评价患肩的主动前屈和外展关节的活动度,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进行肩关节综合治疗效果评估,采用高频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冈上肌肌腱撕裂点面积,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主动前屈活动度、主动外展活动度、患侧肩关节冈上肌肌腱撕裂点的面积、肩关节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95、1.38、1.12、1.02,χ2=1.85,P均>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的VAS评分、主动前屈活动度、主动外展活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46、11.49、13.04、22.03、11.60、20.72,P均<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肩关节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16,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肩袖损伤患者49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肩关节镜组(26例)和小切口组(23例)。两组术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ASES)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前屈活动度以及外旋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比较术后6周及12个月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肩袖损伤术后6周随访时,关节镜组患者的UCLA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前屈活动度以及外旋活动度明显优于小切口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关节镜组和小切口组患者的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前屈活动度以及外旋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关节镜和小切口技术治疗肩袖损伤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虽然两种技术在术后1年患者肩关节的功能以及术后关键僵硬发生率等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关节镜修复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并且具有能够同时处理肩关节内其他损伤与疾患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肩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biceps tendon,LHBT)切断术与固定术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合并LHBT损伤的中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民航总医院行LHBT切断术与固定术联合肩袖修补术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LHBT切断组(n=25)和LHBT固定组(n=20)。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肩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来评估,术后1年复查核磁共振同时观察患侧Popeye畸形及屈肘、前臂旋后力弱发生率。结果 45例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术后1年两组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两组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LHBT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LHBT切断组(P <0.05)。两组肩袖再撕裂率、Popeye畸形、屈肘及前臂旋后力...  相似文献   

8.
曹贤畅 《中国康复》2017,32(6):462-464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布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肌内效贴布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对照组仅进行相同的康复训练。2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活动度(ROM)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肩关节各方向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配合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明显加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肩袖全层损伤的近期效果,并探讨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接受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的22例肩袖全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外旋角度及Constant-Murley、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时,肩袖全层损伤患者的VAS评分低于术前,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外旋角度大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肩袖全层损伤患者的Constant-Murley、UCLA评分高于术前(P<0.05)。结论 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肩袖全层损伤的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肩关节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肩袖部分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肩袖部分撕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各有1例脱落,最终各20例完成研究。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玻璃酸钠注射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1次,共3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及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CMS)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对2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记录撕裂大小以评估肌腱结构完整性。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2组的VAS、CMS、AS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CMS和ASE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在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撕裂尺寸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在治疗后随访的任何时期,2组患者的VAS均较治疗前降低、CMS和ASE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观察组的撕裂尺寸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不仅可显著改善肩袖部分厚度撕裂患者肩关节疼痛和功能,而且减小撕裂尺寸,促进撕裂肌腱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系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患者60例。选择术后能够坚持来我院进行系统锻炼的患者为康复组,仅进行出院或门诊指导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国际认可康复流程进行指导。使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7周、3个月和6个月时的主动前屈和体侧外旋角度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ASES及UCLA评分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变(P<0.05),且两项评分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术前无差异(P>0.05),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7周、3个月和6个月时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可以有效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和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恢复患者肩关节的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周元元  郄淑燕  张兰  杜佳 《中国康复》2021,36(9):542-545
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促进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康复的疗效。方法:38例肩关节镜下修复术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0例。2组患者进行术后为期12周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分阶段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辅助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SS)、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关节外展活动度(ROM)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4周、8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UCLASS及Constan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ROM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后4周、8周,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UCLASS、Constant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ROM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后12周,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2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可明显缓解巨大肩袖撕裂修复术后早期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早期活动度和功能的恢复,这对于患者早期康复和快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本体感觉训练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及8周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CMS)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中的"自理能力"评估其独立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CMS总分及各分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均P0.05);治疗4周后,2组CMS评分中疼痛、外展和肌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日常活动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前屈、外旋、内旋)及CMS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CMS总分及各分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中能量(0.12~0.25mJ/mm2)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评定;于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行钙化灶消失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2周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但VAS及ULC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L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L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观察组肩袖相关钙化灶吸收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8周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有效率较治疗4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减轻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促进钙化灶的消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使用肩袖间隙滑移技术修补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4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修复组和关节镜修复组,每组各21例。切开修复组患者使用改良切开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关节镜修复组患者使用关节镜下肩袖滑移技术修复巨大肩袖。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情况,包括患者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肩袖受伤情况、受伤至手术的时间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末次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以评价两种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关节镜修复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是4.9±1.2分、29.1±4.5分和72.4±13.9分,而切开修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3±1.6分、21.7±3.9分和61.8±10.6分。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低于切开修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切开修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关节镜修复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是3.7±1.3分、32.6±4.7分和82.1±10.8分,而切开修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9±1.4分、32.8±4.5分和81.5±11.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84.3±15.1分)显著高于切开修复组(72.9±1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滑移技术能够有效地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比切开肩袖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康复得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药物注射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药物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利用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患肩疼痛程度,对比两组患者主动前屈关节活动度(AFROM)、主动外展关节活动度(AAROM),利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价综合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及随访一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一个月时,两组患者AFROM角度、AAROM角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一个月时,两组患者UCLA评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UCLA评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药物注射治疗肩袖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部分或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痛点注射组 43例和超声注射组43例(最终脱失7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痛点注射组加行肩关节局部痛点注射,超声注射组加行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对患者进行肩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CMS)各分项评分及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中的自理能力评定,并比较3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1),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较对照组评分均更低(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更低于痛点注射组(P<0.05);3组患者CMS各项评分和FIM的自理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较对照组上述评分均更高(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更高于痛点注射组(P<0.05);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总有效率更高于痛点注射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较痛点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能更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肩袖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肩袖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5),两组均接受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和肩袖肌群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试验组另于肩髃、巨骨、肩前、肩贞予温针灸,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肩关节活动度(ROM)、肩关节等速肌力测试进行评定,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和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脱落5例,试验组脱落4例。治疗后,两组SPA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降低(|t|>5.039,P<0.001),ROM、等速肌力测试R值明显提高(|t|>2.751,P<0.01)。试验组SPADI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616,P<0.001);ROM,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速肌力测试R值高于对照组(|t|>2.214,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缓解袖损伤患者肩关节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肌力恢复,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在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的临床效果。方法:此项研究选取肩袖损伤诊断明确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共计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术后0~12周分3个阶段行制动康复训练、保护康复训练、增强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采用被动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增加体外冲击波辅助治疗。分别于患者术前、术后3周、6周及12周采用UCLASS评分、Constant评分、VAS评分和ROM评分评估患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周、6周及12周,2组分别与组内术前比较,UCLASS、constant及RO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3周、6周及12周,2组各评分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肩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的患者在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早期提供规律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另外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