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利用四球试验机研究了润滑油纳米铜添加剂与硫代磷酸复酯胺盐复配体系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添加剂在一定添加量范围内都可以改善基础油的抗磨性能。在试验范围内,润滑油纳米铜添加剂与硫代磷酸复酯胺盐复配体系具有一定的摩擦学协同效果,且两者的添加量各为0.3%和1.0%时,复配体系抗磨减摩协同效果最佳。采用表面分析技术对最佳复配润滑体系钢球磨斑表面的形貌和表面膜的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推断其摩擦表面是由金属Cu形成的沉积膜和S、P等元素形成的化学反应膜共同组成的复合表面膜,使复配润滑体系呈现良好的抗磨减摩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2.
钱伯章 《石油商技》2004,22(6):13-13
由中国石油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和中科院共同研制开发,由中国石油实施产业化应用的"新元素"系列润滑油即将上市。据介绍,昆仑此次推出的"新元素"系列润滑油采用了有机-无机复合纳米铜添加剂。这一历时10年才研制成功的"纳米润滑油节能抗磨添加剂"不仅解决了纳米材料在润滑油中的长期稳定分散难题,还通过有机大分子对纳米铜颗粒的处理,解决了添加剂的油溶性问题,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3.
润滑油纳米添加剂研究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粒子作为添加剂在润滑油中表现出特殊而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是目前和今后润滑油研究工作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讨论了纳米粒子作添加剂的抗磨减摩机理,并对未来纳米添加剂的发展进行展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是一类重要的润滑油添加剂,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润滑油添加剂质量的改善。文章简要地概括了含氮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纳米粒子与离子液体三类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对三类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与总结,并对其各自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指出:各类润滑油添加剂的复配研究是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热点,认为新型环保多功能型极压抗磨添加剂将是今后添加剂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发动机增压技术、稀薄燃烧技术的出现,排放控制系统升级等多方面因素变化,对发动机润滑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润滑油抗磨性能的提高。文章对发动机润滑油抗磨减摩添加剂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有机抗磨减摩添加剂和纳米抗磨减摩添加剂的应用特性,结合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抗磨减摩添加剂的发展趋势,以降低润滑油中有害元素的含量,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将超重力技术原理与润滑油清净剂合成反应机理相结合,提出利用超重力反应器原位制备高碱值石油磺酸钙清净剂的新工艺,研究了超重力法原位制备高碱值石油磺酸钙清净剂的工艺流程及作用机理,并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满足SH/T 0042-1991一级品标准要求。冷冻蚀刻观测结果表明,碱性石油磺酸钙胶体结构中碳酸钙晶体的粒径为10~30nm,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尺度效应明显,产品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纳米微胶囊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化学方法制备了纳米微胶囊铜润滑添加剂,通过四球机考察了其在矿物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微胶囊铜润滑添加剂具有优良的减摩、抗磨和极压性能。其润滑作用机理是Cu纳米粒子在摩擦表面沉积,并在高温高压下形成低剪切强度的表面膜,减少摩擦磨损,表现出良好的极压和抗磨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8.
杨新  张国正  柏五星 《润滑油》2006,21(4):35-38,51
采用四球试验机分别考察了润滑油纳米铜添加剂在矿物油、合成油、菜籽油3种不同类型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润滑油纳米铜添加剂在3种基础油中都具有一定的摩擦学改善效果,尤其是在合成油PAO中,其摩擦学改善效果十分显著,而在菜籽油中,其摩擦学改善效果稍差。采用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对纳米铜添加剂分别在3种类型基础油中钢球磨斑表面膜的铜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纳米铜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与单质铜在摩擦表面的沉积量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纳米材料的发展为研制先进的润滑防护材料和技术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润滑油在加入纳米材料添加剂足改善润滑油品质和质量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添加剂按其功能可分为润滑、抗磨,抗氧化、清新,粘度调节等种类,其中润滑油抗磨添加剂是最重要的组分,在摩擦学领域,纳米润滑材料也倍受重视,由于纳米粒子(〈100rm)是介于宏观物质与微观原子或分子之间的过渡亚稳态物质。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制备了一种复合型修饰剂修饰的油溶性纳米铜添加剂,粒径为1~7 nm。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该添加剂在HVIW H150基础油及SJ 5W/30汽油机油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含0.1%纳米铜添加剂的HVIW H150基础油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可使基础油PB值提高30%以上,磨斑直径降低50%左右;在5W/30 SJ汽油机油中表现出明显的减摩性能,使油品的摩擦系数降低28%以上。这是由于纳米铜超强的延展性使其在润滑油中表现出优良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纳米硼酸铜的表征与在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对油酸钠修饰硼酸铜纳米颗粒的形貌、物相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制备的硼酸铜纳米粒子粒径为60~90 nm,并能在水中均匀分散。用四球试验机考察了硼酸铜纳米粒子在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摩斑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0.1% 2.5%的油酸钠修饰硼酸铜纳米粒子,可使水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抗磨减摩性能也有较大提高。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蚀球磨斑表面的化学成分,在摩擦副表面检测出Cu,B,Fe等的氧化物,硼酸铜纳米粒子沉积在摩擦表面上以及生成的氧化物保护膜起良好的抗磨减摩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 CaCl2和 Na2CO3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 CaCO3,在制备过程中加入聚乙二醇表面修饰剂和聚丙烯酸钠分散剂,使纳米 CaCO3稳定地分散于水中。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水溶性纳米 CaCO3;利用四球试验机考察了水溶性纳米 CaCO3及其同辛丁基二硫代磷酸双 β-羟乙基十八胺盐(简称 DDPN)组成的2种水基润滑液的摩擦性能,探讨了纳米 CaCO3同 DDPN 的协同作用,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俄歇电子能谱仪(AES)分析了钢球磨斑表面。结果表明,纳米 CaCO3的粒径在20~30 nm 范围,无明显团聚现象;水溶性纳米 CaCO3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与 DDPN 复合使用时具有较好的抗磨减摩协同作用,比单独使用水溶性纳米 CaCO3或 DDPN 的抗磨减摩性能均有所提高;当纳米CaCO3质量分数为0.15%、 DDPN 质量分数为5.0%时,复合水基润滑液的摩擦学性能达到最佳,最大无卡咬负荷(PB)为1029 N,钢球磨斑直径(WSD)为0.61 mm。  相似文献   

13.
水基硼酸盐纳米粒子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沉淀法合成了多种硼酸盐纳米粒子,用透射电镜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四球摩擦试验机考察了其在水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硼酸盐纳米粒子作为水基添加剂可使水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抗磨减摩性能也有较大提高。随着硼酸盐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添加量的增大,最大无卡咬负荷增大;在392 N负荷下,添加量为1.0%或1.5%时,磨斑直径最小;在添加量一定时,摩擦磨损性能与负荷有关,在较小或较大负荷下抗磨性能更好。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可推断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是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并在摩擦副表面生成了含氧化物的复合润滑膜,有效地提高了水的抗磨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超重力技术的原理、工程化实现的手段及其技术特点和优势。对硫酸法C_4烷基化的反应原理和技术特点作了分析阐述,对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浓硫酸C_4烷基化过程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超重力技术应用于C_4烷基化反应,由于酸烃反应体系混合效果得到强化,与实验室搅拌式烷基化反应比较,C_8组分质量分数提高27.9%,C_9~+组分质量分数降低22.1%,产品辛烷值(RON)提高9.0单位。与已有成熟的工业化浓H_2SO_4法烷基化工艺比较,得到的烷基化油RON值可提高1.9~3.9单位。将超重力技术应用于硫酸法烷基化,对于改善提升其反应效果和技术水准,更好地满足国内油品质量升级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试成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建成1套年产1 kt润滑油清净剂的超重力反应器中试装置,采用该装置进行生产高碱值石油磺酸钙润滑油清净剂的中试试验研究,并对高碱值石油磺酸钙合成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处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碳酸化反应的最佳时间为58~62 min,该时间内,反应产物的碱值最高达到315.2 mgKOH/g,相应的运动黏度为35.6 mm2/s;采用卧式螺旋离心机对粗产品进行预处理的效果好于传统釜式法的预沉降脱渣方法;超重力反应器中试生产的高碱值石油磺酸钙润滑油清净剂的性能优于传统釜式工艺产品,且满足石化行业标准SH/T0042-91中一级品的质量要求。确定的“三废”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良好,实现了超重力中试生产过程的低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6.
新型聚乙烯醇缩甲醛复合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为基体,以竹炭粉为吸附填料,采用手工发泡法制备了不同竹炭含量的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复合材料。制备的复合材料既有聚乙烯醇缩甲醛相对密度小、比强度高的优良特性,又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可作污水处理系统中新型高效微生物载体。并探讨了硫酸用量、甲醛用量、竹炭用量、恒温水浴温度等对产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含纳米LaF3液体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及润滑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乙醇-水体系中,以氟化铵、氯化镧为原料,以二辛基二硫代磷酸双(β-)羟乙基十八胺盐(DOPA)为表面修饰剂,制备了表面修饰纳米LaF3,通过不同的后续处理分别制得纳米LaF3干粉和含纳米LaF3的液体润滑油添加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及热重仪(TG)表征了DOPA表面修饰纳米LaF3的结构及形貌,采用离心沉降法和升温法考察了在常温和高温下纳米LaF3干粉和含纳米LaF3的液体润滑油添加剂在500SN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利用四球试验机考察了这两种添加剂以及表面修饰剂DOPA的摩擦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钢球表面磨斑形貌。结果表明:纳米LaF3的平均粒径为10nm左右,液体添加剂中的纳米LaF3在基础油中的常温和高温分散稳定性均大大优于纳米干粉的纳米LaF3;与DOPA及LaF3干粉添加剂相比,含纳米LaF3液体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最好,当500SN基础油中加入含纳米LaF3液体添加剂,LaF3质量分数为为0.8%时,可使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由510N提高到1069N,钢球磨斑直径(WSD)减小为0.352nm。  相似文献   

18.
几种油溶性无机纳米粒子润滑添加剂的减摩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油溶性SiO2(Si剂)、油溶性纳米金刚石(C剂)、油溶性纳米Cu(Cu剂)3种无机纳米粒子润滑添加剂的PB值、PD值、磨斑直径随添加量的变化关系;考察了点接触及线接触方式下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了磨损表面的SEM形貌和EDX能谱。结果表明,3种无机纳米粒子润滑添加剂在点、线接触方式下对减摩性能有不同影响。在点接触方式下,Cu剂的减摩性能最好,在线接触方式下,Si剂、C剂和Cu剂都有较好的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19.
高活性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新  罗国华  赵如松 《石油化工》2005,34(9):898-902
综述了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的比较,得出高活性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适宜制备方法:选择适宜的负载方法、选择适宜的载体、严格控制纳米金粒径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