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学  张克青  王春连 《中国医刊》2001,36(12):44-44
患儿,男,11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排尿困难1天"于1999年5月31日入院. 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体温在37.8℃左右,多在午后及夜间发热.伴有鼻咽干燥,轻咳.服消炎药和退热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但伴发症仍存在.20天前,再次出现低热(37.2℃至37.6℃),当地治疗无效.入院前6天体温升至38.5℃,即来本院.检查白细胞4.9×109/L,血小板160×109/L.给予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静脉点滴,体温仍不降.入院前一天患儿突然出现排尿困难,但无尿道刺激症状.来院查血象:白细胞2.0×109/L红细胞3.8×1012/L血红蛋白98g/L血小板25×109/L尿常规未见异常.遂收入院.  相似文献   

2.
唐文庄  苏群豪 《海南医学》2003,14(12):127-127
患者×× ,男性 ,5 0岁 ,因发热 3天于2 0 0 3年 6月 2 6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入院前 3天发热 ,体温最高达 39℃ ,不规则发热 ,伴寒战 ,双下肢肌肉酸痛 ,出冷汗 ,无大汗淋漓 ,无盗汗及出血 ,无发热 ,无咳嗽 ,无头晕、头痛。入院前在外院查血常规三次 ,白细胞从 6 .0× 1 0 9/L降至 2 .3× 1 0 9/L ,红细胞从 3.95×1 0 1 2 /降至 2 .5× 1 0 1 2 /L ,血小板从 1 5 4×1 0 9/L降至 2 0 .0× 1 0 9/L ,给予鱼腥草、病毒唑等药物治疗 ,效果欠佳。体格检查 :体温 39℃ ,血压 2 0 / 1 2kpa ,神清 ,皮肤粘膜无瘀点、瘀斑 ,无结痂 ,咽无充血 …  相似文献   

3.
王静  林红丽 《河北医学》2003,9(6):576-576,F003
1 一般资料患者 ,男 ,5 3岁 ,因高热就诊我院。查体 ,体温 4 0 .6℃ ,BP130 / 80mmHg ,巩膜无黄染 ,双肺呼吸音粗 ,心率齐 ,A2 >P2 ,心音有力 ,无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肝脾未扪及、四肢关节正常 ,无病理反射。血常规WBCl8.9× 10 9/L ,N  0 .90 ,L  0 .10 ,Hb10 7g/L ,plt130× 10 9/L。胸片 ,心肺正常 ,肝胆胰脾无异常 ,采血做血培养 ,3d后培养液混浊、涂片革兰氏染色查见阳性球菌 ,当日转种固体培养基 2 7℃培养 ,2 4h时长出散在的微小菌落革兰氏染色呈球形 ,成对或四联状排列 ,在 4 0 %胆汁 ,6 .5 %氯化钠及 0 .0 1%亚碲酸钾…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 患者男 ,4 6岁 ,因“反复寒战、高热 1个月余”入院。患者于 2 0 0 2年 6月 2 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寒战、高热 ,体温 39.8℃ ,当地医院查血常规 ,WBC 12 .8× 10 9/ L ,N0 .6 8,上腹部 CT示胆总管下段略扩张 ,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7月 2 3日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体温 39.0℃ ,WBC11.3× 10 9/ L,N0 .6 8;肝功能 :TB12 μmol/ L,DB5 .6μm ol/ L,AL T112 U/ L,γ- GT832 U/ L,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此后又反复寒战、高热 3次 ,均经抗感染治疗缓解。病程中未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二便正常 ,体质量约减轻 5kg…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报告例 1,女 ,39岁 ,已婚。以发热 1个月 ,腹痛半个月于 1998年 4月 5日入院 ,患者在 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 ,静滴青霉素后 ,自感体温下降后停药。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疼痛 ,体温又升高 ,入院时T 38.6℃ ,P 90 /min ,R 2 0 /min ,BP 10 5 / 6 7mmHg ,贫血貌 ,心肺体检未见明显异常 ,全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尤以右下腹为重 ,肠鸣音弱。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b 6 7g/L ,RBC 2 .19× 10 12 /L ,WBC 6 .92× 10 9/L ,N 0 .6 2 ,L 0 .2 6 ,M 0 .12 ,PLT 4 8× 10 9/L。尿常规 :蛋白定性 (+) ,红血球 ( ) ,白…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道 患者 ,男性 ,75岁 ,因腹痛6 d ,加重6 h入院.患者3年前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 ,一直口服益血生、泼尼松(20 mg/d).患者无肝炎病史,无饮酒病史,无胆石症病史.入院查体 :体温37. 2℃ ,贫血貌 ,腹部平坦 ,上腹部腹肌紧张 ,有压痛、反跳痛.血常规:WBC9.5×109/L,N75.5% ,Hb76g/L,PLT69× 109/L.生化:GLU 7.7 mmol/L ,K 3.17 mmol/L , AST77 IU/L.血淀粉酶144 U/L ,尿淀粉酶1243 U/L ,结果正常. HBV阴性.彩超示:脾周积液(少量).CT 检查:符合急性胰腺炎表现,少量腹水.追问病史 :患者入院前2~3d出现全身骨骼疼痛,有大量泼尼松顿服病史(具体剂量不详),后出现腹痛.入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多发性骨髓瘤、中度贫血、低钾血症.入院后停止泼尼松口服 ,给予禁饮食、抗炎、补液、奥曲肽0.1 mg 皮下肌注 q12h 治疗 ,腹痛一度减轻.入院后3d,患者出现发热 ,体温达38. 5℃ ,腹痛加重伴有后背部疼痛 ,善得定由q12h改为q8h ,加用地塞米松20 mg qd静滴治疗.患者腹痛症状逐渐减轻 ,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入院后8 d,患者病情稳定,进食流质饮食 ,停用地塞米松、奥曲肽.患者突然出现高热 ,体温38. 7℃ ,血压降至80/55 mmHg ,给予快速输液、多巴胺静滴升压、来比林降温、地塞米松20 mgqd静滴 ,19 h后患者体温正常 ,血压120/70 mmHg ,继续给予地塞米松静滴 ,并逐步减量 ,住院17 d患者基本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9岁,因"发热、皮疹2个月"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15日因于院外诊为"癫痫",服拉莫三嗪50 mg,2次/d.3月23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当地医院予"头孢曲松、地塞米松"3 d未缓解,颊部出现针尖样红色丘疹、伴瘙痒,数天内向下波及前胸、后背及四肢,达手掌及足底,当地医院曾考虑为"风疹、麻疹",相继予"扑尔敏及病毒唑、阿昔洛韦等治疗",并将拉莫i嗪剂量减半,7 d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略消退.4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原剂量拉莫三嗪后再次出现发热、皮疹,体温最高39℃.查血常规:白细胞14.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214,淋巴细胞0.67.肝功能:ALT 260 U/L,AST 138 U/L,乳酸脱氢酶(LDH)546 U/L.予病毒唑、头孢哌酮,停用拉莫三嗪,治疗无效.体温最高达40.3℃,皮疹加重,收入本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7℃,全身皮肤可见直径约1~2 mm红色斑丘疹,压之可褪色,密集分布,部分融合成片,可见脱屑.左侧颌下、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枚淋巴结,直径0.5~1.0 cm,质韧、可活动,无粘连、压痛,表面无破溃.张口受限,未见koplic斑.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9岁,因"发热、皮疹2个月"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15日因于院外诊为"癫痫",服拉莫三嗪50 mg,2次/d.3月23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当地医院予"头孢曲松、地塞米松"3 d未缓解,颊部出现针尖样红色丘疹、伴瘙痒,数天内向下波及前胸、后背及四肢,达手掌及足底,当地医院曾考虑为"风疹、麻疹",相继予"扑尔敏及病毒唑、阿昔洛韦等治疗",并将拉莫i嗪剂量减半,7 d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略消退.4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原剂量拉莫三嗪后再次出现发热、皮疹,体温最高39℃.查血常规:白细胞14.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214,淋巴细胞0.67.肝功能:ALT 260 U/L,AST 138 U/L,乳酸脱氢酶(LDH)546 U/L.予病毒唑、头孢哌酮,停用拉莫三嗪,治疗无效.体温最高达40.3℃,皮疹加重,收入本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7℃,全身皮肤可见直径约1~2 mm红色斑丘疹,压之可褪色,密集分布,部分融合成片,可见脱屑.左侧颌下、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枚淋巴结,直径0.5~1.0 cm,质韧、可活动,无粘连、压痛,表面无破溃.张口受限,未见koplic斑.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9岁,因"发热、皮疹2个月"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15日因于院外诊为"癫痫",服拉莫三嗪50 mg,2次/d.3月23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当地医院予"头孢曲松、地塞米松"3 d未缓解,颊部出现针尖样红色丘疹、伴瘙痒,数天内向下波及前胸、后背及四肢,达手掌及足底,当地医院曾考虑为"风疹、麻疹",相继予"扑尔敏及病毒唑、阿昔洛韦等治疗",并将拉莫i嗪剂量减半,7 d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略消退.4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原剂量拉莫三嗪后再次出现发热、皮疹,体温最高39℃.查血常规:白细胞14.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214,淋巴细胞0.67.肝功能:ALT 260 U/L,AST 138 U/L,乳酸脱氢酶(LDH)546 U/L.予病毒唑、头孢哌酮,停用拉莫三嗪,治疗无效.体温最高达40.3℃,皮疹加重,收入本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7℃,全身皮肤可见直径约1~2 mm红色斑丘疹,压之可褪色,密集分布,部分融合成片,可见脱屑.左侧颌下、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枚淋巴结,直径0.5~1.0 cm,质韧、可活动,无粘连、压痛,表面无破溃.张口受限,未见koplic斑.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9岁,因"发热、皮疹2个月"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15日因于院外诊为"癫痫",服拉莫三嗪50 mg,2次/d.3月23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当地医院予"头孢曲松、地塞米松"3 d未缓解,颊部出现针尖样红色丘疹、伴瘙痒,数天内向下波及前胸、后背及四肢,达手掌及足底,当地医院曾考虑为"风疹、麻疹",相继予"扑尔敏及病毒唑、阿昔洛韦等治疗",并将拉莫i嗪剂量减半,7 d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略消退.4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原剂量拉莫三嗪后再次出现发热、皮疹,体温最高39℃.查血常规:白细胞14.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214,淋巴细胞0.67.肝功能:ALT 260 U/L,AST 138 U/L,乳酸脱氢酶(LDH)546 U/L.予病毒唑、头孢哌酮,停用拉莫三嗪,治疗无效.体温最高达40.3℃,皮疹加重,收入本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7℃,全身皮肤可见直径约1~2 mm红色斑丘疹,压之可褪色,密集分布,部分融合成片,可见脱屑.左侧颌下、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枚淋巴结,直径0.5~1.0 cm,质韧、可活动,无粘连、压痛,表面无破溃.张口受限,未见koplic斑.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19岁,因"发热、皮疹2个月"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15日因于院外诊为"癫痫",服拉莫三嗪50 mg,2次/d.3月23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当地医院予"头孢曲松、地塞米松"3 d未缓解,颊部出现针尖样红色丘疹、伴瘙痒,数天内向下波及前胸、后背及四肢,达手掌及足底,当地医院曾考虑为"风疹、麻疹",相继予"扑尔敏及病毒唑、阿昔洛韦等治疗",并将拉莫i嗪剂量减半,7 d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略消退.4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原剂量拉莫三嗪后再次出现发热、皮疹,体温最高39℃.查血常规:白细胞14.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214,淋巴细胞0.67.肝功能:ALT 260 U/L,AST 138 U/L,乳酸脱氢酶(LDH)546 U/L.予病毒唑、头孢哌酮,停用拉莫三嗪,治疗无效.体温最高达40.3℃,皮疹加重,收入本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7℃,全身皮肤可见直径约1~2 mm红色斑丘疹,压之可褪色,密集分布,部分融合成片,可见脱屑.左侧颌下、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枚淋巴结,直径0.5~1.0 cm,质韧、可活动,无粘连、压痛,表面无破溃.张口受限,未见koplic斑.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19岁,因"发热、皮疹2个月"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15日因于院外诊为"癫痫",服拉莫三嗪50 mg,2次/d.3月23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当地医院予"头孢曲松、地塞米松"3 d未缓解,颊部出现针尖样红色丘疹、伴瘙痒,数天内向下波及前胸、后背及四肢,达手掌及足底,当地医院曾考虑为"风疹、麻疹",相继予"扑尔敏及病毒唑、阿昔洛韦等治疗",并将拉莫i嗪剂量减半,7 d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略消退.4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原剂量拉莫三嗪后再次出现发热、皮疹,体温最高39℃.查血常规:白细胞14.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214,淋巴细胞0.67.肝功能:ALT 260 U/L,AST 138 U/L,乳酸脱氢酶(LDH)546 U/L.予病毒唑、头孢哌酮,停用拉莫三嗪,治疗无效.体温最高达40.3℃,皮疹加重,收入本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7℃,全身皮肤可见直径约1~2 mm红色斑丘疹,压之可褪色,密集分布,部分融合成片,可见脱屑.左侧颌下、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枚淋巴结,直径0.5~1.0 cm,质韧、可活动,无粘连、压痛,表面无破溃.张口受限,未见koplic斑.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19岁,因"发热、皮疹2个月"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15日因于院外诊为"癫痫",服拉莫三嗪50 mg,2次/d.3月23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当地医院予"头孢曲松、地塞米松"3 d未缓解,颊部出现针尖样红色丘疹、伴瘙痒,数天内向下波及前胸、后背及四肢,达手掌及足底,当地医院曾考虑为"风疹、麻疹",相继予"扑尔敏及病毒唑、阿昔洛韦等治疗",并将拉莫i嗪剂量减半,7 d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略消退.4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原剂量拉莫三嗪后再次出现发热、皮疹,体温最高39℃.查血常规:白细胞14.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214,淋巴细胞0.67.肝功能:ALT 260 U/L,AST 138 U/L,乳酸脱氢酶(LDH)546 U/L.予病毒唑、头孢哌酮,停用拉莫三嗪,治疗无效.体温最高达40.3℃,皮疹加重,收入本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7℃,全身皮肤可见直径约1~2 mm红色斑丘疹,压之可褪色,密集分布,部分融合成片,可见脱屑.左侧颌下、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枚淋巴结,直径0.5~1.0 cm,质韧、可活动,无粘连、压痛,表面无破溃.张口受限,未见koplic斑.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19岁,因"发热、皮疹2个月"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15日因于院外诊为"癫痫",服拉莫三嗪50 mg,2次/d.3月23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当地医院予"头孢曲松、地塞米松"3 d未缓解,颊部出现针尖样红色丘疹、伴瘙痒,数天内向下波及前胸、后背及四肢,达手掌及足底,当地医院曾考虑为"风疹、麻疹",相继予"扑尔敏及病毒唑、阿昔洛韦等治疗",并将拉莫i嗪剂量减半,7 d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皮疹略消退.4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原剂量拉莫三嗪后再次出现发热、皮疹,体温最高39℃.查血常规:白细胞14.7×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214,淋巴细胞0.67.肝功能:ALT 260 U/L,AST 138 U/L,乳酸脱氢酶(LDH)546 U/L.予病毒唑、头孢哌酮,停用拉莫三嗪,治疗无效.体温最高达40.3℃,皮疹加重,收入本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7℃,全身皮肤可见直径约1~2 mm红色斑丘疹,压之可褪色,密集分布,部分融合成片,可见脱屑.左侧颌下、左颈部、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枚淋巴结,直径0.5~1.0 cm,质韧、可活动,无粘连、压痛,表面无破溃.张口受限,未见koplic斑.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4岁,因畏寒、发热、咽痛、周身不适10天为主诉入院.体温39℃,咽部无充血,外周血WBCS.5.8×10~9/L,中性0.84,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青霉素640万u加病毒唑0.4g每日1次静点,连续治疗7天症状元明显好转.体温持续39℃左右,心悸、情绪急躁,甲状腺左叶Ⅱ°肿大,呈结节性肿大,质地中等硬,有触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心率110次/分.复查外周血WBC13.8×10~9/L,中性0.82,血沉90mm/小时,血清T_3、T_4均升高,TSH降低,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给予强地松10mg每日3次口服,心得安10mg每日3次口服,2周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甲状腺肿大消失,6周后复查血沉降至正常,T_3、T_4、TSH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王东  赵云燕  徐健  朱虹 《安徽医学》2018,39(2):247-247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3岁.因"发热10天,斑丘疹伴瘙痒3天"于2016年8月10日入住我院.8月1日,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畏寒、发热伴咽部不适,体温39.2℃,外院予以头孢呋辛抗感染对症治疗3天后,体温稍有下降,后未继续治疗.8月7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予以头孢孟多抗感染,次日患者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自足背向上蔓延,颜面及胸背部较明显,累及黏膜,融合成片并伴明显搔痒.患者既往体健,曾于6月29日外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生化检查提示肝肾功能正常,后口服利培酮、碳酸锂、苯海索、丙戊酸钠治疗,否认其他病史,无食物过敏史.体检:体温38.2℃,面部稍水肿,躯干及四肢可见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余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34 ×109/L↑,嗜酸性粒细胞1.12×109/L↑,单核细胞0.97×109/L↑,淋巴细胞5.07×109/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359 U/L↑,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120 U/L↑.其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7.
产褥期     
951122产后并发恶性组织细胞翻l例报道/吴曹…//实用妇产科杂志一1995.11(1),一49 患者24岁,孕1产1.孕期经过顺利,顺产,产时无特殊,产后会阴水肿,伴畏寒高热(39~40℃).经抗感染.于产后1周体温正常,无特殊出院.出院后3天又出现寒撅高热(体温42℃),自服抗感冒,退热药治疗无效.发病2天后入院.11岁时曾患疟疾.入院查体:丁40.2℃,P108次/分.R28次/分,BP12/ SKPa。右乳内下方有暗红色散在约粟粒或绿豆大小的数个硬节.全身淋巴结未扣及。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子宫孕3月大小,轻压痛.WBC 6.3又10,/L,RBC3.65丫10,’/L .Hblosg/L,N 0.68,BPC95…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51岁,主因"发热伴胸闷8天"于2008年5月9日就诊本院急诊科.现病史:患者入院8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0℃,伴畏寒、乏力、胸骨后闷痛感,无咳嗽、咳痰、喘息,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四肢关节疼痛等不适,自服抗炎、退热药后热退,停药后体温可复升至38℃左右,未正规诊治,入院前1天患者体温再次升至38℃左右,伴畏寒、胸闷、喘息,不能平卧,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WBC 37.2×109/L,HGB 80g/L,PLT 645×109/L,TNT 0.34ng/ml;ECG示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导联 ST段升高;给予硝酸甘油5mg静点,考虑肺部感染、急性心肌梗死,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本院.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4岁,无明显诱因发热、咳嗽,体温39.1℃,口服感冒灵冲剂2d无缓解.2012年3月1日于当地医院就诊,化验WBC 11.01×109/L,N0.80,L0.15,PLT 60×109/L,予以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次2×106U,治疗3d,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未见好转.2012年3月8日来我院就诊,采集患儿末梢血,EDTA-K2抗凝,用Sysmex21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WBC 17.32×109/L,PLT 27×109/L,仪器提示血小板有聚集,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发现大量血小板聚集.静脉采血后分别用肝素(15 U/L)、枸椽酸钠(1∶9)抗凝复查,PLT分别为24× 109/L、20× 109/L.  相似文献   

20.
夏乐敏  王运律  胡琦 《重庆医学》2009,38(24):3190-319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8岁.因高热2日,体温持续在40℃左右,于2006年8月22日入院.查体:神清,体温40℃,中度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白细胞 6.66×109/L,血红蛋白 66g/L,血小板 192×109/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