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非随机染色体异常在人类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九十年代以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已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特征性染色体易位t(15;17)导致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和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ML-RARα基因,该基因可能在APL 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可能与维甲酸对APL 的特异治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的髓细胞性白血 病,在法、美、英(FAB)分型中属M3型,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学 和生物学特性.APL的特征性标志是染色体t(15;17)(q22;q21)易位,并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因此,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和PML-RARα融合基因可以作为APL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对APL的诊断、治疗、监测复发、估计预后以及停药时机的确定均有重要意义[1].  相似文献   

3.
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病人具有非随机染色体t(15;17),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融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病人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变异型t(11;17)(q23;q21)APL对ATRA不敏感,是一种独特的APL类型,患者产生的t(11;17)(q23;q21)使11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PLZF)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RARa基因融合,而且与经典APL不同的是,所有病人体内同时表达PLZF-RARα和RARα-PLZF二种融合蛋白,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对融合基因及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并借助转基因动物研究,现已基本明确RARα-PLZF融合蛋白在t(11;17)(q23;q21)AP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融合基因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中是不可空缺的。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许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存在染色体t(15;17)易位[‘j。t(l;17)染色体易位是由15号染色体上的早动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基因(RARa)之间发生融合所致,其结果是形成APL特征性的PML—RARa融合基因,它在APL  相似文献   

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一组累及 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其中t(15;17)(q22;q21)易位后形成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PML)/维甲酸受体α(RARα)融合基因在APL中的重视率最高,占90%以上[1].本研究以34例形态学诊断为APL患者和2例疑似APL患者为对象,采用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并追踪观察部分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诊断、疗效评估及预测预后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白血病中的一个特殊亚型,患者初诊时具有t(15;17)(q22;q21)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是APL特有的细胞遗传学标志。与其他急性髓系白血病一样,多以伴有t(15;17)(q22;q21)易位的二倍体核型存在,伴有双重t(15;17)易位的四倍体核型比较少见,迄今报道仅有15例,多为亚洲人,近年报道有澳大利亚及美国人[1-11]。本中心又发现一  相似文献   

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一个特殊亚型,常伴有特征性的t(15;17) (q22;q21)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除了特征性的PML-RARα融合基因以外,目前被人们所熟知的RARα融合基因还包括,PLZF-RARα,NPM-RARα,NuMA-RARα和STAT5b-RARα等.虽然这些融合基因的发生率远小于PML-RARα融合基因,但是带有这些融合基因的APL发病机制不同、诊断标准不同、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的敏感性亦不同,所以在APL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就RARα融合基因的一般特点及近期新发现的RARα融合基因的结构、功能、致病机理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1993年4月14~17日在意大利佩鲁嘉召开了关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分子学诊断及监测研究报告会。现将其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t(15;17)易位 产生两种异常的融合蛋白,即PML-RARα和RARα-PML。进一步研究表明,15号染色体的PML基因含有9个编码区,PML蛋白是公认的转录因子。Alcalay等证实,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有三种不同的PML变异,它们分别与三种不同的断  相似文献   

9.
业已发现,几乎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均有t(15;17)染色体易位,其特异性高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Ph′染色体。新近已阐明,t(15;17)染色体易位是由15号染色体上的PML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_1基因(RARA)之间的重排所致。临床上全反式维甲酸能使70~90%AP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因此本病与t(15;17)染色体易位、PML—RARA基因重排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相应的重视。本文主要叙述由t(15;17)染色体易位引起的RARA基因重排以及PML—RARA融合基因在APL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中期荧光原位杂交(M-FISH)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及其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价值,应用17号全染色体彩涂探针对10例初诊时按细胞形态学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未治疗患者(初治APL 5例,复发APL 3例,AML-M1和AML-M5各1例)和10例治疗后获完全缓解(CR)的APL患者作了M-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相比较.10例未治AML中,7例M-FISH呈阳性结果,核型分析显示其中4例有t(15;17)易位,3例为正常核型,它们中除1例未检测外,其余6例的RT-PCR均检出PML/RARα融合转录本;3例M-FISH呈阴性结果,其中1例核型分析揭示del(2q)×2异常,RT-PCR显示PML/RARα融合转录本阳性,1例有复杂核型异常,RT-PCR显示PML/RARα融合转录本阴性,1例有t(9;22)易位,RT-PCR显示PML/RARα融合转录本阴性而BCR/ABL融合转录本阳性.后两者的诊断由AML-M3改正为AML-M2.10例CR后的APL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而15次M-FISH检测有12次都发现1-5个阳性细胞,此与RT-PCR结果相一致.白血病复发见于其中1例,该例相隔13个月的两次检测均为阳性.上述结果表明,M-FISH对于APL的诊断及其MRD的检测有重要应用价值,它虽不如RT-PCR敏感,但由于它能定量检测增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易位,似比RT-PCR更能预测白血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1例初发伴有rob(13;21) t(15;17)(q22;q21)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在常规核型分析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应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CDF-FISH)和RT-PCR技术进一步检测该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分子生物学异常.并结合文献分析此类伴少见变异易位APL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均符合APL.初诊时免疫表型分析髓系标志呈阳性,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核型为45,XX,rob(13;21)t(15; 17) (q22;q21) [6]/45,XX,rob(13;21)[14],FISH结果显示68.9%的细胞为典型的t(15;17)模式,RT-PCR结果显示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25.8%.经诱导化疗、巩固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核型为45,XX,rob(13;21) [20],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率为2.5%,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0.003%.结论 伴特征性的rob(13;21)t(15;17)(q22;q21)的APL十分罕见,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基本符合APL的临床特点;该染色体异常对APL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90%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存在特征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导致PML-RARα融合基因形成成为APL的特异性分子标志[1].近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ATO)的临床应用,使得APL疗效显著提高[2-5].然而微量残留病(MRD)是APL复发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亚型,其特征是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RARα)发生易位。该融合基因的转录导致PML/RARα融合蛋白通过与RAR元素的相互作用阻断参与骨髓细胞分化的关键基因的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抑制PML和RARα的正常功能,抑制细胞凋亡[1]。临床上APL发病常较为凶险,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伴有2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核型AP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选取5例伴有2个t(15;17)易位为特征的四倍体核型APL病例,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例患者进行DNA倍性分析,检测APL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CD2、CD13、CD15、CD33和CD34的表达;采用PML/RARα双色探针和FISH技术,检测其中1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采用RT-PCR技术,检测2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转录本.结果 5例AP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8岁.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骨髓早幼粒细胞胞体巨大、胞核畸形.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5例APL患者均有以2个t(15;17)(q22;q12)为特征的四倍体或近四倍体核型细胞,其中1例同时伴有t(15;17)二倍体核型细胞和1个正常细胞,2例同时伴有正常核型的细胞.5例APL患者中,1例经间期FISH检测证实,含有2个PML/RARα融合荧光信号;2例经RT-PCR检测证实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5例APL患者中,1例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仪表达CD33;其余4例表达CD13和CD33,其中2例同时表达CD2,1例同时表达CD34.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例患者进行DNA倍体分析,发现四倍体克隆峰,其DNA指数为1.998,变异系数为8.2%.全部病例经全反式维甲酸和(或)砷剂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伴2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APL患者的骨髓涂片中均可见到巨大畸形白血病细胞;此类患者多为短型PML/RARα转录本;此类核型异常并不影响全反式维甲酸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病人具有非随机染色体t(15:17),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融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病人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变异型t(11;17)(q23;q21)APL对ATRA不敏感,是一种独特的APL类型,患者产生的t(11:17)(q23;q21)使11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PLZF)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融合^[3],而且与经典APL不同的是,所有病人体内同时表达PLZF-RARα和RARα-PLZF二种融合蛋白,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对融合基因及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并借助转基因动物研究,现已基本明确RARα-PLZF融合蛋白在t(11;17)(q23;q21)AP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融合基因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中是不可空缺的。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MICM)分型对APL临床实用性及意义。方法:对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进行了MICM的联合检测。结果:显示形态学分型的确诊率为90.5%(19/21);免疫学分析:提示CD34、CD13、CD9、CD34有一定阳性表达。尤其是CD33、CD13阳性表达高;染色体异常:在初治20例APL中,t(15;17)检出率为50.0%(10/20);采用RT/PCR技术检测:A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为75.0%(15/20)。结论:形态学是诊断APL的基础,免疫学有辅助作用,t(15;17)及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是APL生物学本质的反应,也是APL的诊断、ATRA治疗的选择、疗效评价及微小残留病监测的一个快速、准确且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AML的一种特殊亚型,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和染色体易位t(15;17)及PML-RAR α融合基因,根据PML基因断裂点不同分为长型(L),短型(S)。变异型(V)。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具有t(15;17)的APL患者的诱导缓解(CR)率高达95%,CR后强烈化疗可使60%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然而仍有40%患者复发,另外ATRA治疗中具有危及生命的维甲酸(RA)综合征。本文旨在阐述APL患者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台湾),CD2表达与PML-RAR α  相似文献   

18.
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专家共识(第二部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 一、明确诊断 具有典型的APL细胞形态学表现,细胞遗传学检查t(15;17)阳性或分子生物学检查PML-RAR融合基因阳性(或少见的PLZF-RARα、NuMA-RARtα、NPM-RARα、Stsb5-RAR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伴不典型t(15;17)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预后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5月至9月收治2例的伴不典型t(15;17)易位AP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常规方法制备患者染色体,经R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实时定量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2例APL患者伴不典型t(15;17)易位核型,分别是46,XY,t(8;17;15)(q22;q21;q22)和45,X,-Y,t(11;17)(q23;q21).前者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诱导治疗4周后,骨髓形态学达到完全缓解(CR);后者PLZF-RARα融合基因,采用ATRA+ATO+柔红霉素(DNR)治疗6周后复查骨髓象,异常早幼粒细胞仍占80%,于1个月后死于全身性出血,从开始接受治疗计算,总生存期仅为72 d.结论 伴不典型t(15;17)易位,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APL患者对ATRA治疗敏感,预后良好,而伴t(11;17) (q23;q21)/PLZF-RARα融合基因阳性APL患者对ATRA不敏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是一组累及 17号染色体维甲酸受体α基因 ,导致粒系造血细胞分化阻滞在早幼粒阶段的异质性肿瘤。其中t(15 ;17) (q2 2 ;q12 )易位后形成的PML/RARα融合基因在APL的重现率最高 ,占 90 %以上[1] ;其余为t(5 ;17)、t(11;17)等易位形式[2 ,3 ] 。自从全反式维甲酸 (ATRA)应用于临床以来 ,APL的早期病死率明显下降、缓解率明显提高[4] ,但是仍然有近 2 0 %的APL患者不能缓解。因此 ,本研究以 6 3例形态学诊断为APL患者为对象 ,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及免疫表型与ATRA治疗预后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