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已经显现。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政府和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本人应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较细致的概括和分析 ,提出了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竞争意识教育、就业政策教育、就业技巧及法纪法规教育等方法和途径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3.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人才强国的百年大计,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地位更显重要.结合工作实际,对毕业生的择业意向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出地方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斌 《当代地方科技》2011,(16):112-112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每年在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学生就业中也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通过先就业再择业和提高大学生竞争力等途径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彭礼 《科技信息》2012,(34):99-99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高校连续的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的扩招,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对现代化人才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形势,各大高校的准毕业生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清醒地认清自己的处境,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心态,积极地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宫萍 《科技信息》2010,(10):I0343-I0344
有些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焦虑、自卑、嫉妒、攻击性地心理障碍,有损于身心健康,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和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一定的对策,消除毕业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顺利完成择业就业工作。本文将针对毕业生因就业"难"而产生地心理问题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另外,要想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扩招后给大学生带来地就业难问题,笔者建议应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新渠道。最后,希望通过此文能为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择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米力  熊建华 《科技信息》2014,(11):156-157,182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尤其在当下全球经济部景气,复苏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以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专科机械制造类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当前机械制造类毕业生择业行为及意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就业指导的要求,并对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武汉市护理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为改善护理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就业对策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设调查问卷,于2014年6月至7月对武汉市300名护理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城镇和农村来源的毕业生最理想就业地区差异不显著,男女生就业意愿明显不同,大学生创业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结论护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更倾向于优先选择护理行业,这对缓解我国护理工作者紧缺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但毕业生深造、下基层及创业意识淡薄,高校就业服务应对比提出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10.
文旭平 《科技信息》2007,(11):161-161
在社会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大,国内社会劳动力大量剩余、积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迅速增加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一般性人才的选择余地增大,对应聘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高校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择业教育,调整学生就业心态,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是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提出了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引导、服务的职能作用;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就业、创业教育;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应为高职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广阔的就业舞台等措施,以此来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2.
黄文琳 《江西科学》2012,30(4):552-55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培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江西A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问卷调查表明,学校的学科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创新等因素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竞争力。他们的就业技能培训需求强烈,希望接受长时间就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此,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师资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夯实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大学生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建设,打造高校、政府、社会多元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制订、实施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深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必须构建常态化的就业全程指导模式;必须全力营造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动性的氛围,全程提供激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动性的指导服务与训练环境,激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动性,培育他们的主动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影响了其就业选择。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设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社会文化环境、基层就业知识储备、基层就业态度、基层实践经历以及基层就业能力对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政府政策的完善落实、社会氛围的营造、高校的教育引导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等方面提出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以及高职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在就业心理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特殊问题。本文从高职学生在就业心理问题方面的个体成因入手,主要围绕个体的知、情、意在其就业心理问题方面的表现,提出与之对应的策略,以期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层面改善其就业心理。  相似文献   

15.
在我区高校就业政策发生改变的转折期,在校大学生表现出众多与就业形势不适应的心态。文章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我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调适机制和加强我区高校在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赵群  李雷 《科技信息》2009,(29):141-141,166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贫困生就业的问题已成了各个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对高校贫困生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形成原因、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探讨贫困生的就业指导途径和方法,对于贫困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策略。指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条件。高校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规格,要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加强就业问题的研究。毕业生要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科技信息》2008,(13):213-214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就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贫困生能否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政策等途径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加强高职高专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高专生的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高专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就业心理素质,影响着其就业能力.因此,在高职生的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以充分拓展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建光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32-1734
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高校"双困生"就业显得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前期对"双困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就业难成因等进行的调查分析,进而从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家长等多方面提出了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可行性措施,促进他们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