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9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治疗师于双盲条件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部肿胀评定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手部肿胀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3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2±0.9)分和(4.3±1.0)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81.4±10.8)ml和(129.6±6.1)ml,FMA评分分别为(38.9±4.4)分和(35.1±4.9)分,2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肢疼痛,并减轻水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雷火灸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4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雷火灸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进行VAS评分(患肢被动活动时最大疼痛评分)、手部肿胀分级评定、上肢FMA.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手部肿胀分级、上肢FMA评分有所改善,但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分级、上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雷火灸结合TENS能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程度,在改善疼痛和肿胀的同时,促进了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压治疗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 syndrome,SHS)Ⅰ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SHSⅠ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改良式气压治疗和传统气压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评价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的疼痛评分、手部肿胀程度、上肢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lg-Meyer assessment,FMA)及肩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FMA评分及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FMA评分及ROM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改良式气压治疗有利于减轻SHSⅠ期患者的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式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程度、肩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B组、C组,每组15例。4组患者均予以康复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I形贴扎,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贴扎,C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排水法计算患者双手体积差,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测量患者双手温度差,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组、B组、C组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评分减少、FMA评分增加(P<0.05)。C组治疗后FMA评分[(27.69±6.91)分]高于对照组[(12.87±3.04)分]、A组[(20.57±6.16)分]、B组[(18.64±5.73)分](P<0.05)。4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训练和肌内效贴均可有效减小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双手体积差和双手温度差,减轻患肩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还可提高患者患侧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某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研究组给予肌内效贴扎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肩疼痛情况,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缓解患肩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20,脱落2例)、白贴组(白贴+康复,n=20,脱落1例)和空白组(康复,n=20,脱落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MAS)量表、手肿胀程度(手体积)、Fugl 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上肢部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3周及6周后,3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效贴组FMA评分、STEF评分及手体积差值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肌内效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肌内效贴扎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患手痉挛、肿胀,从而改善手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老年脑卒中后早期SHS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淋巴引流。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排水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手部水肿程度、患肢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患肢水肿程度、VAS评分、FMA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肢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水肿程度[(146.71±6.22)ml]、VAS[(2.39±1.01)分]、FMA[(59.84±5.99)分]、MBI[(72.04±8.9)分]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减轻老年脑卒中后早期SHS患者的水肿、疼痛,并能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定(VAs)、手部肿胀测量、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及手部肿胀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可明显减轻肩手疼痛、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7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肩部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FMA和M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肌内效贴贴组及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肌内效贴组另进行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冲击波组运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体外冲击波与肌内效贴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评估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和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VAS、FMA、MAS评分及肩关节P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VAS、FMA、MAS评分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的VAS、MAS评分低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FMA评分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P0.05)。治疗后3组的肩关节PROM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肩关节PROM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组的肩关节PROM低于体外冲击波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与肌内效贴联合冲击波治疗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缓解上肢痉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均接受针对患侧上、下肢的常规康复治疗和躯干控制训练,实验组患者在躯干贴扎肌内效贴后再进行躯干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4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躯干控制试验(TCT)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ADL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MBI、BBS、FMA下肢部分和TCT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2周和4周后的MBI、BBS、和TCT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FMA下肢部分评分为(26.07±3.26)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21.40±3.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上肢肌内效贴(KT)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HSP)及上肢功能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2),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上肢肌内效贴(KT)进行系统训练。治疗4周后(治疗后),统计2组患者的HSP发生情况,并通过肌骨超声(MSUS)检查对脑卒中肩痛类型进行分析。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对疼痛进行评估,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生活能力。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出现HSP的患者有22例(52.38%),治疗组出现HSP患者有12例(28.57%),2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骨超声检查发现,治疗组患者中肩手综合征有2例(4.76%)、肩袖损伤3例(7.14%)、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或滑囊炎3例(7.14%)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cGill、FMA、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McGill、FMA、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上肢肌内效贴,可减少HSP的发生率,改善其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肩关节疼痛积分法评定2组肩痛情况,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IM)评定2组上肢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价2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VAS评分、肩关节疼痛积分、上肢FIM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肩胛骨强化训练比较,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能更有效缓解早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肩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伤科止痛膏肌内效贴治疗踝关节扭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10月在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治疗的踝关节扭伤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联用组和伤科肌贴组,每组41例。3组均遵循急性损伤PRICE基本原则进行基础治疗。此外,对照组接受单纯肌内效贴治疗;联用组接受肌内效贴联合伤科止痛膏治疗;伤科肌贴组接受伤科止痛膏肌内效贴治疗。3组每日更换1次敷贴,5次/周,持续治疗2周。3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程度测量、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S)、中医证候积分(局部压痛、局部肿胀、局部瘀血、活动受限)评价、实验室指标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皮肤不良反应观察。结果:(1) VAS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和AOFAS-AH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VAS评分、肿胀程度明显降低,AOFAS-AHS评分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向心性加压缠绕在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20年9月30日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Ⅰ期SH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缠绕组、扎贴组、缠绕扎贴组各30例,三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缠绕组使用向心性加压缠绕技术干预,扎贴组使用肌内效贴扎贴技术干预,缠绕扎贴组使用肌内效贴扎贴联合向心性加压缠绕法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7 d后、干预14 d后、停止干预3 d后三组患手指根平均指围、手掌周径、腕横纹处及腕上5 cm处周径、手部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Ⅱ-Ⅴ掌指关节活动度及14 d后三种干预方式的疗效。结果:干预7 d后,缠绕扎贴组患手手掌周径、腕横纹处及腕上5 cm处周径、手部疼痛程度均低于扎贴组和缠绕组(P<0.05);干预14 d后、停止干预3 d后,缠绕扎贴组患手指根平均指围、手掌、腕横纹处及腕上5cm处周径、手部疼痛程度均低于扎贴组和缠绕组(P<0.05);干预7 d后、干预14 d后及停止干预3 d后,缠绕扎贴组患手Ⅱ-Ⅴ掌指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扎贴组和缠绕组(P<...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肉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短期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的体位摆放、气压治疗、冷热水治疗、主动和被动运动及神经发育疗法,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行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治疗,2组均进行4周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排水法、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量表(FMA)、巴氏指数(BI)评估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水肿及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在短期内能进一步改善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程度,提高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3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手肿胀程度、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手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肢肌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Barthel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护理新方法能有效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冷热中药漩涡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在徐州市康复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后SHS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都进行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运动控制训练,4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冷热中药漩涡浴,4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肩部疼痛程度;采用溢水法测量手部肿胀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患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运动活动记录表记录患肢使用数量(MAL-AOU)和患肢活动质量(MAL-QOM)。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手部肿胀值均明显降低,FMA-UE、MBI、MAL-AOU和MAL-QOM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上肢双侧运动训练(BMT)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BMT组22例, MT组20例和联合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向心性加压缠绕、关节的主被动活动训练、物理因子疗法和电针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BMT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BMT训练,MT组增加MT训练,联合组则增加BMT联合MT训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患手肿胀程度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和手部肿胀程度进行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2周后,3组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较BMT组治疗2周后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2周后的手部肿胀程度较MT组治疗2周后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U-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显著优于BMT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的手部肿胀程度与MT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U-FMA评分为(33.10±15.82)分,显著优于BMT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T治疗结合BMT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疼痛程度和水肿的同时,还可促进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