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缝·补"策略是针对乡村生活空间环境现状,通过整合现有废弃地、闲置空间、废旧资源等发挥其"乡土、经济、集约"的特点,实现"本土营造,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文章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斗带村生活空间的景观改造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斗带村的环境特征、生活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村庄闲置资源现状,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乡土特征,提出适用于该村"本土特色景观"的"缝·补"策略,从空间整合、废旧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村落中原本割裂、无序、杂乱的闲置节点进行重构。改造后的斗带村生活空间景观考虑了村民记忆中的生活烙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独特村庄景观,保留了浓郁的岭南乡村特色。  相似文献   

2.
庭院经济作为某些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使之再度成为重要议题.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乡村院落,在发展庭院经济时,如何处理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以喀什地区佰什克然木乡为例,通过对10户院落进行测绘调研,分析乡村院落的空间现状,探讨"生产"与"生活"的空间关系:分析了少数民族特殊的庭院农业生产对生活空间的遮阳、调节微气候、景观作用...  相似文献   

3.
效率和速度裹挟着人们不断奔波,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野,回归生活的本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黄沙村规划实践结合乡村现状与发展,村民参与设计,在整体景观格局构建、公共开敞空间设计、建筑空间与风格引导、景观风貌要素更新等方面对景观环境进行更新,以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同时凝练出一套体现海岛乡村文化的村民公约,以人文力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从乡村庭院经济的定义、特点、类型入手,结合我国现阶段村落庭院空间的现状问题,总结传统村落庭院空间规划和利用的规律,从而提出“庭院经济”的构建模式,并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桂峰村庭院为实践案例进行庭院结构、农业文化和行为需求等方面的探讨,最后应用“庭院经济模式”对该案例庭院进行庭院景观改造和空间功能布局重构,从养殖、种植、田园、加工、商贸五个方面进行庭院空间规划,以期为乡村景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聚集提升类村庄作为我国乡村的主要类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这类型的村庄往往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对其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于就地更新。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研究,从空间格局、产业前景、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梳理对乡村更新规划的启示。结合上高县泗溪镇洋港村乡村更新规划实践,通过对其“三生空间”现状特征的分析,发现农旅供给不足、公共空间衰败、水系形态破坏的问题,确定产业规划发展、空间功能重构、整体风貌整治、乡土文化延续、农业生态保护的“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为当下洋港村乡村更新建设指明方向,亦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集提升类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21,37(1)
文章以形态基因作为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与解析的切入点,建立以乡村聚落形态基因条目、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形态基因地图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体系,结合数据库对形态基因信息的存储、管理与调用技术,整合形态基因数字化、图示化与文本化信息,构建乡村聚落形态基因库,用以辅助完成乡村聚落空间风貌资源整合、特征评定、优化导引与管理规制等实践工作。在此基础上,以黑龙江省村庄为例,利用形态基因库对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与形态基因分布等方面的特质信息进行识别和挖掘,综合村庄自然地貌、农业景观、人文风貌与村民意愿等内容分析,完成村庄空间风貌传承与优化目标分解,并提出分项导引策略,以期为乡村空间规划、乡村风貌传承保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冯玲玲 《城市住宅》2021,28(5):76-78
以问题为导向,选取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均位于前列的苏南地区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得出苏南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特色缺失是由于公共空间发展核心文化建设传承受到外来文化力量冲击,从文化韧性视角切入,尝试构建乡土文化韧性系统并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归纳总结文化韧性特质,提出公共空间优化路径,强化特色保护类村庄特色文化传承筑建乡村发展文化之魂,为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发展注入乡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乡村庭院作为最基本的乡村日常生活空间,承载着浓郁的地域乡土气息和文化沉淀,是当下乡村振兴中传统文化复兴的内在支撑.文章基于广东"四小园"建设背景,通过自发性建造视角,以广东增城大埔围村庭院为例,从庭院的功能布局、空间形制、景观要素等方面总结归纳乡村庭院景观自发性建造特征,并以村民对庭院建设的行为需求为导向,针对乡村庭院现状问题提出设计指引和组织引导策略,以期为未来乡村庭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的公共建筑与空间是我们乡愁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所,是一个村庄的灵魂容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生产生活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村庄公共建筑空间已满足不了物质与精神的诉求。本文从顺昌县坊上村的生活、产业振兴出发,对村庄的公共建筑及空间进行综合性的提升,打造了一个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传承融合的核心处所,成为村民的乡愁新地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纷纷紧抓乡村建设,村庄景观规划是保证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首先明确了村庄景观规划的概念和内涵,并研究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其次,选取陕西省略阳县黑河坝村为研究对象,在清晰认知村庄景观格局和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从生态质量、发展活力、视觉特点三个层面评价景观特征的指标体系,景观特征评价采用了定量对比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梳理总结村庄现存的景观问题。继而,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针对性地提出从刚性保护走向弹性保育的自然生态景观美化策略、从无序生长走向系统和谐的人居空间景观优化策略、从小农经济走向多元产业的乡村生产景观提升策略、从特色迷失走向留住乡愁的乡风文化景观重塑策略,从而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村庄景观风貌。  相似文献   

11.
村庄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本文基于湖北省恩施市五峰山片区村庄整治实践案例,针对民宅建设无序、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类型单一、公共设施缺乏等现状问题,对应乡村振兴的目标,从生态优化、产业转型、生活提质、文化兴盛、治理增效等路径入手探讨"管控"与"引导"的刚柔兼顾问题。村庄整治不光要通过基于法理依据的刚性管控策略来落实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也应基于乡村社会的"人—人关系""人—地关系""人—房关系"和"人—产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复杂性,以及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独特的在地情景模式,通过以人为本的弹性引导策略来回应村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诉求,培养村庄自我造血能力、促进乡村文化风貌传承发展、引导村庄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浙江省大量而快速地建设了乡村文化礼堂,其粗犷的规划布局产生了新的问题。文章以杭州市上田村为例研究山地型乡村文化礼堂现状,认为山地型乡村文化礼堂现状问题根源是内外秩序的相对错位。结合对相关规划理论的研究,提出文化礼堂布局应从分析村民生活出发,结合乡村发展定位进行布局,以选择、激活乡村闲置空间作为核心手段,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将文化礼堂作为内外秩序的结合点,促进城乡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松阳故事:建筑针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DnA建筑设计事务所在过去7年时间通过"建筑针灸"策略,参与浙江省松阳县的乡村建设.以村庄和村民为主体,根据村庄特点,结合乡土材料和建造技术,通过小体量公共功能植入不同的村庄和乡村地区,重续乡村内在文脉传承,重新展现村庄的文化历史和身份标识,在县域范围形成一个文化经济的社会循环系统,从而带动乡村的观念转变以及自我康养.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21,37(3)
生态敏感地区的乡村空间发展对于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护、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生态敏感地区的乡村空间发展实质是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视角,将全域自然生态空间与乡村人居体系的规划融为一体。文章结合吉林省长白县的实践,提出应当在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两个层面推进技术路线的创新,在村庄布局规划层面,通过自上而下的"双评价"和自下而上的乡村发展潜力评价,在生态系统与网络修复、重建和优化的基础上,完善乡村人居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和布局,制定精细化的乡村规划传导策略;在村庄规划层面,以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全域视野安排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促进生态空间的整治和修复、生产空间的复合与多元、生活空间的集约与高效,从而划定乡村空间发展的一张蓝图。  相似文献   

15.
古生自然村在村庄建设中存在的空间格局缺乏挖掘体现,建筑风貌亟待统一规划,历史文化亟需传承发扬,生态绿化亟待景观塑造等问题。研究乡村建设发展策略,结合传统风貌的村落空间提出改善措施,对乡村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核心,如何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解决村民贫穷落后是这一轮乡村振兴规划关注的重点。文章以农业主导型产业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外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农业主导型产业村规划建设的创新策略和方法,探讨多元价值理论对未来乡村发展的理念启发和实践指引作用。最后,以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东三棚乡村规划建设为例,结合该村产业特点,充分挖掘苗木产业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多彩苗木"品牌、拓展"花木体验"旅游、打造"深氧宜居"环境及营造"树上村庄"风貌等产业规划策略,以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旅游的兴起,城郊乡村景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在发展中保护乡村景观特色,充分挖掘乡土景观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使其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复合型乡村,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郊区雁栖镇范各庄村的景观改造设计结合城郊乡村的现状与发展,融入地域文化,运用乡土材料,村民参与设计,并对整体景观环境进行一种"微循环、自更新"的尝试性建设,在不用迁移当地村民的前提下,以经济宜行的方式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的产业类型,进而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日渐衰败的闲置用地注入新的生命力是乡村活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晋江市龙湖镇内坑村为载体,基于"活化"理念,探讨乡村闲置用地问题。将村落闲置地块的改造、传统风貌建筑和传统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等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系统的活化策略。按照该策略完成设计及建造的实践工作,为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积累宝贵经验的同时,力求形成一种新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营建模式。  相似文献   

19.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共同载体,同时也是民众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之源。文章以村民为主体的"集体记忆"为基础理论,指出"城市化模式"下乡村建设对公共空间营建产生的消极影响,加以纠正用于指导乡村公共空间物质层面营建中乡愁记忆的表达,以期能在乡村生活逐渐去村庄化的当下,再造乡土特质,重塑村民集体精神,进一步增强乡村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井盐文化空间载体的传统聚落——关昌村,其水系景观因地形地貌及灌溉排水等生产生活的需要,呈现出朴实原真的气质,文章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但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当下,关昌村面临着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结合的困境。基于对关昌村基本概况和水系景观现状的阐述,结合在乡村总体规划下的水系景观发展目标,文章从宏观水格局、中观水自净技术、微观滨水空间三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以期为丘陵地区传统聚落的水系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