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象、米象是两种重要的储粮害虫,其蛀食性取食行为不仅可以引起粮食数量和质量的损失,还为赤拟谷盗等粉食性害虫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因此研究玉米象和米象的繁殖交配行为对于减少其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玉米象、米象交配规律和雌虫对雄虫交配选择行为模式,在(28±5)℃、RH(60±5)%条件下观察不同日龄玉米象和米象的交配行为。结果显示: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玉米象、米象在羽化后15 d内,交配起始时间随日龄增长而缩短,交配持续时间随日龄增长而延长,玉米象和米象的交配高峰期分别是羽化后15日龄和15~20日龄,在此期间交配起始时间最短,交配时间最长,交配率最高;与光照条件相比,黑暗条件下米象和玉米象的交配起始时间和交配持续时间显著提高,但交配率并无显著差异。玉米象和米象雌虫交配偏好选择个体较大的雄虫,分别占比75%±0.58%和65%±1.15%,但其交配起始时间和交配持续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了玉米象和米象交配规律是交配持续时间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黑暗条件更有利于玉米象和米象的交配,玉米象和米象雌虫交配偏好选择个体较大的雄虫。研究玉米象、米象交配规律为科学防治玉米象、米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米象、玉米象是毁灭性的仓库害虫。在我国,普遍发生的仓库害虫是玉米象。近年来,米象由国外传入我国后,也有逐渐扩大危害范围的趋势。这些害虫常发生在粮食、中药材、外贸、食品、农副土特产品仓库及其加工厂和购销站(店)内。 由于这两种象虫的形态特征极相近似,非用解剖学进行比较分类,否则是很难区分的。现对成虫和幼虫不同的形态特征,加以简要地阐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储粮害虫玉米象和米象磷化氢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FAO推荐的磷化氢抗药性测定方法,对采自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米象S. Oryzae (Linnaeus)2种重要储粮害虫(共55个品系)进行了抗性测定.结果表明,46个玉米象品系中LC50最高的为0.009mg/L,在FAO推荐的敏感范围.同时进行的击倒试验表明,这些品系的成虫被2mg/L PH3击倒所有个体的时间(KDT100),最长的为13.9min,在敏感标准范围之内.测定的9个米象品系中,抗性品系共6个,占67%,LC50值最大为6.313mg/L,抗性系数(Rf)高达1034倍;该品系的KDT100为918min,为敏感品系(7.8min)的118倍.与国内外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的玉米象对PH3尚未产生严重抗药性,而米象对PH3的抗药性有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4.
杀虫松粉剂对几种害虫品系的毒力和室内药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了简易法加工的杀虫松粉剂对谷蠹,赤拟谷盗,米象害虫的各一个品系和两个玉米象品系的毒力和室内药效测定结果。实验表明,杀虫松粉剂对几个储粮害虫品系具有较好的杀虫性能,而且不同的害虫品系对此药剂剂敏感性差别明显:米象〉玉米象HSSZ品系〉玉米象JSSZ品系〉赤拟谷盗〉谷蠹。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裂解气相色谱在鞘翅目仓库害虫成虫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给出了20种仓库害虫的标准裂解图谱,并将其中16种的裂解图谱编制成鉴定虫种检索表.利用主成分分析与最近邻体聚类分析联合分析法成功地区分开近缘种米象Sitophilus oryzea(Linneaus),玉米象S.zeamais(Motschulsky)和谷象S.granarius(Linneaus)这三种相似的解裂图谱、并利用该方法做出16种仓虫聚类图、将16种仓虫分到种的水平.指出裂解气相色谱法可以成为利用昆虫尸体碎片快速、准确地鉴定昆虫种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报告了简易法加工的杀虫松粉剂对谷蠹、赤拟谷盗、米象害虫的各一个品系和两个玉米象品系的毒力和室内药效测定结果。实验表明:杀虫松粉剂对几个储粮害虫品系具有较好的杀虫性能,而且不同的害虫品系对此药剂剂型的敏感性差别明显:米象>玉米象HSSZ品系>玉米象JSSZ品系>赤拟谷盗>谷蠹。  相似文献   

7.
采用FAO推荐的抗性测定方法并参考FAO推荐方法(暴露72 h)和击倒方法对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Stephens)、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 (Fbricius)、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aeus)、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玉米象S.zeamais Motschulsky、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等6种害虫共10个品系对磷化氢的耐受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的两个锈赤扁谷盗品系对磷化氢有相当高的耐受性,采用击倒试验方法得出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值与采用FAO推荐的抗性测定方法得出的LC50值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试验结果说明KT50值可用于快速监测害虫对磷化氢的相对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锈赤扁谷盗与其它几种储粮害虫对磷化氢的耐受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FAO推荐的抗性测定方法并参考FAO推荐方法(暴露72h)和击倒方法对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Stephens)、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Fbricius)、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Linnaeus)、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玉米象S.zeamais Motschulsky、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等6种害虫共10个品系对磷化氢的耐受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的两个锈赤扁谷盗品系对磷化氢有相当高的耐受性,采用击倒试验方法得出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值与采用FAO推荐的抗性测定方法得出的LC50值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试验结果说明KT50值可用于快速监测害虫对磷化氢的相对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掌握蛀食性储粮害虫米象和玉米象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生动态,可为避免其在粮粒内造成隐蔽性危害、控温储粮以及害虫早期监测、预测和检查提供指导。研究了在20℃、22.5℃、25℃、27.5℃、30℃、35℃和RH 70%条件下米象和玉米象分别在水分含量为12.5%和13.5%的小麦中的发育历期,计算了其发育始点温度。主要结果为:在水分含量为12.5%的小麦中,米象和玉米象的发育历期在27.5℃、25℃、22.5℃、20℃下分别为30 d和32 d、39 d和40 d、46 d和46 d、91 d和92 d;在水分含量为13.5%的小麦中,米象和玉米象在相应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7d和29 d、33 d和30 d、37 d和38 d、67 d和70 d。计算得出,在水分含量为12.5%的小麦中米象和玉米象的合理发育始点值分别为15.82℃和15.54℃;在水分含量为13.5%的小麦中米象和玉米象的合理发育始点值分别为14.45℃和14.79℃。结果表明,米象和玉米象的最适宜发育温度为27.5℃,低于和高于最适发育温度时害虫发育历期随温度降低和升高明显延长。在同样温度下,小麦水分含量增加可使害虫发育历期显著缩短。害虫发育始点温度和发育历期受温度和粮食水分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研究玉米象和米象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后对小麦籽粒细胞膜透性及主要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为虫蚀小麦品质评价提供一定的量化指标和理论参考。选用2013年河南产的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害虫在卵、幼虫、蛹和成虫期侵害的小麦籽粒中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脂肪酶、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同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象和米象侵害后,小麦籽粒细胞膜系统遭受损伤,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加剧,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小麦MDA含量和电导率逐渐升高,其中电导率从卵期到成虫期的增加幅度超过400%;脂肪酶活性呈现整体升高趋势;CAT和POD活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各指标数值在对照样与不同虫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明玉米象和米象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小麦细胞膜透性和酶活性产生了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米象、玉米象、谷蠹3种蛀食性害虫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小麦淀粉理化特性的变化,以期为虫蚀小麦的利用和预防提供数据支持。选用河南农业科学院豫保1号小麦为材料,探讨米象、玉米象、谷蠹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侵害小麦后,小麦粗淀粉含量、淀粉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透明度、吸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被不同虫态的蛀食性害虫侵害后,粗淀粉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幼虫期侵害后粗淀粉含量降幅最大;3种害虫相比,谷蠹侵害后的小麦粗淀粉含量降幅最大;小麦淀粉溶解度、膨胀度、析水率、透明度、吸水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3种害虫蛹期侵害后的小麦淀粉析水率变化极显著,且谷蠹侵害后的小麦淀粉析水率增幅最大;3种害虫幼虫期侵害后小麦淀粉的溶解度变化幅度最大,说明害虫幼虫期和蛹期侵害后对淀粉的破坏较明显。米象、玉米象、谷蠹的虫期与小麦淀粉溶解度、膨胀度、析水率、透光率、吸水率都呈显著正相关,而粗淀粉含量与不同虫期呈显著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为-0.906、-0.897、-0.879。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有效地防治储粮主要害虫,通过对中国11省81地市480个代表性储粮场所现场采集,调查了的储粮"主要害虫"谷蠹、大谷盗、印度谷蛾、麦蛾、玉米象、米象、咖啡豆象、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的发生分布情况,结合害虫种类及其习性提出了科学防治的重点。调查发现玉米象、印度谷蛾、麦蛾、大谷盗在所调查省区内均有分布,米象和谷蠹为部分省区分布。山西省、山东省和河南省共28个地市中有20个发现谷蠹,湖北省、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云南省、海南省等全部44个调查地市均发现谷蠹。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湖南省等原有米象分布记录的省份本次全部采集到了此种害虫,新增加了米象在浙江省、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等的分布记录,采集到米象的地市包括浙江省的宁波市、湖州市、台州市、温州市、金华市和湖北省的恩施州、咸宁市、武汉市、麻城市、荆州市、荆门市等,河南省17个调查地市中有米象的地市包括南阳市、平顶山市、洛阳市、漯河市、周口市、商丘市,山东省调查的菏泽市、日照市、青岛市、烟台市、聊城市、济南市、临沂市中只有青岛市采集到米象。谷物储藏场所的"主要害虫"以玉米象、米象、谷蠹、印度谷蛾、麦蛾为主,大谷盗多发生于粮食加工厂等非原粮存粮场所,咖啡豆象、绿豆象、蚕豆象偶有发现,未发现豌豆象。谷物储藏中需重点防控蛀食性、隐蔽发生、危害严重的玉米象、米象、谷蠹等,防治工作注意隐蔽性害虫检测和诱捕控制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小麦被蛀食性害虫侵害过程中其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为建立害虫预警机制寻找一种新的途径。以一般虫粮要求密度10头/kg的3种主要蛀食性害虫侵害小麦为研究对象,每30 d取样测定小麦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米象侵害小麦后共检测出64种挥发性物质,玉米象侵害小麦后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物质,谷蠹侵害小麦后共检测出69种挥发性物质,对照样和感染米象、玉米象和谷蠹的小麦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等其他物质,随着侵害时间的延长,其中烷烃类物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烯烃类和酮类物质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醛类物质含量波动下降,醇类和酯类变化相对不明显。感染3种蛀食性害虫的小麦挥发性成分中的十六烷、十九烷、壬醛、椰子醛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均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感染米象和玉米象的小麦挥发性成分中的红没药烯和雪松烯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在感染后期较为明显,感染玉米象的小麦挥发性成分中的十二烷和十三烷含量在第60天时明显上升。这些物质的含量随着小麦储藏稳定性呈现较明显变化,可以考虑参考它们的数值来预测小麦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对甲酸乙酯熏蒸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毒力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8±2)℃、70%±5%相对湿度条件下,设定约1%、3%、5%、7%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参照FAO推荐的害虫抗性测定方法,测定了甲酸乙酯对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和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的毒力.结果表明:1%的二氧化碳浓度即对甲酸乙酯有一定增效作用,3%~7%的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加甲酸乙酯对害虫的毒力.不管是甲酸乙酯单剂熏蒸,还是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赤拟谷盗对甲酸乙酯的耐受力均大于米象.  相似文献   

15.
探讨米象和玉米象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其脂类物质的变化规律,为小麦的安全储藏提供依据。选用河南产郑麦7698作为试验材料,在米象和玉米象最适生长发育条件下(30±1)℃、RH(75±1)%对小麦进行侵害,测定米象和玉米象在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侵害后小麦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水溶性酸值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米象和玉米象侵害过程中的生长和发育,小麦籽粒中粗脂肪含量明显下降,在成虫期分别下降到1.54%和1.40%,脂肪酸值和水溶性酸值均逐渐升高,其中脂肪酸值在成虫期高达76.77mg/100 g和82.15 mg/100 g,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差异性显著;米象侵害小麦后其籽粒饱和脂肪酸比例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玉米象从幼虫期到成虫期总饱和脂肪酸比例上升,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6.
研究米象、玉米象、谷蠹3种蛀蚀性害虫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对小麦淀粉颗粒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虫蚀小麦的利用和预防提供数据支持。以河南农业科学院豫保1号小麦为材料,探讨米象、玉米象、谷蠹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侵害小麦后,小麦淀粉颗粒形貌、粒径、结晶特性、短程晶体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被3种蛀蚀性害虫侵害后的小麦淀粉颗粒形貌均发生较大变化,幼虫期侵害后淀粉表面开始出现明显凹陷,以成虫期破损淀粉数量最多; D50、体积平均径、面积平均径与对照样相比整体略微升高,但在害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小麦淀粉体积平均径、面积平均径无明显变化;小麦淀粉结晶特性变化不明显,且傅立叶红外光谱显示淀粉的晶型结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玉米象和米象为世界性的重要储粮害虫,在中国被列入10种主要储粮害虫之中,掌握其分布对其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主要储粮生态区的10个省75个地市的粮食储备库、大米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面粉企业和部分储粮农户等536个场所进行现场取样调查。在相关省份及地市调查中均有玉米象被采集到,米象除在原有记录的广东、云南、福建、湖南等省采集到外,还新增加了在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等省的采集记录。分别在浙江省的宁波、湖州、台州、温州、金华和湖北省的恩施、咸宁、武汉、麻城、荆州、荆门等地市采集发现米象,在河南省的17个调查地市中只有南阳、平顶山、洛阳、漯河、周口、商丘6地市新发现米象分布,在山东省的菏泽、日照、青岛、烟台、聊城、济南、临沂等地市的调查中只有青岛采集到米象。  相似文献   

18.
仓由防治的研究 利用人工制冷对立筒库中小麦进行机 械通风…………’……………………··82—4 米象玉米象生物学的研究(初报)82—1 我国已发现的蛾类仓库害虫的成虫82—3 粮食生物化学的应用技术 探讨米象不同虫态对磷化氢的敏感性82—8 谷物脂类分析及其应用 82*1 面粉中的  相似文献   

19.
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 Motschulsky)隶属于鞘翅目象虫科,是一种多世代钻蛀式的害虫。它主要为害稻谷、大米、麦类、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以及干果、中药材等。我国在1974~1975年商业部组织的全国储粮害虫调查时,经过对外生殖器的鉴定,才鉴别出玉米象(参阅郑州工学院粮油工业系《粮油科技》1976年第三期和郑州粮食学院《粮  相似文献   

20.
玉米象感染小麦程度与储藏相关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温度20~25℃和相对湿度为67%左右的条件下,不同密度和时间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感染小麦引起储藏品质变化的情况.在小麦样品都为200 g时玉米象成虫密度分别为4头、8头1、6头3、2头6、4头1、28头2、56头时,分别感染15 d3、0 d4、5 d、60 d.结果表明:害虫密度的增加和感染时间的延长,小麦干面筋与湿面筋含量、发芽率与发芽势均有所降低,而小麦的脂肪酸值呈升高趋势.同样玉米象成虫密度,30 d内的脂肪酸的变化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