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庆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阴性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药物滥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药物滥用与其性病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招募重庆地区HIV阴性MSM人群并收集其社会人口学、高危性行为及性病感染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药物滥用的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药物滥用与性病发生的关系。结果共招募139名HIV阴性MSM,其中34.53%(48/139)近6个月有药物滥用史。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用过暴露后预防药物是药物滥用的阻碍因素;发生过≥3人的群交行为(OR=0.027,95%CI:0.009~0.085)是药物滥用的独立影响因素。药物滥用者性病发生率为16.67%(8/48),高于非药物滥用者的4.40%(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地区HIV阴性MSM人群药物滥用比例高,且药物滥用导致其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性病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深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梅毒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MSM梅毒/HIV监测资料进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 232例接受自愿咨询检测MSM中梅毒感染率为20.97%,HIV感染率为6.46%,梅毒合并HIV感染率为3.56%;2005-2011年深圳市MSM人群梅毒合并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Z=-3.735 9,P=0.000 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年龄≥40岁者梅毒合并HIV感染的危险性是年龄<40岁者的2.165倍(OR=2.1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梅毒合并HIV感染的危险性是初中及以下者的0.522倍(OR=0.522),性角色以主动为主者和主、被动二者兼有者梅毒合并HIV感染的危险性分别是被动为主者的0.388倍(OR=0.388)和0.606倍(OR=0.606)。结论广东省深圳市MSM人群梅毒合并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梅毒/HIV预防控制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泰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相关行为变化及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情况,为艾滋病综合防治和科学干预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2010—2011年连续通过同伴推荐和互联网发布研究信息招募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检测HIV、梅毒和丙肝抗体。结果共调查MSM 211人,检出21例HIV感染者、25例梅毒感染者和1例丙肝感染者。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过无保护性的性行为,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过商业性服务情况两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9%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注射毒品者两年分别为0和2.3%。艾滋病知晓和干预覆盖情况和近一年参加过HIV检测且知道检测结果者,两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泰州市MSM人群HIV和性病感染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无保护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普遍存在且HIV检测率偏低,急需开展有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HIV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男男性接触者(MSM)的基本情况,为预防艾滋病、性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于2010年5月在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对MSM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结果 304份有效问卷结果表明,38.82%的MSM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近6个月内89.47%与男性发生过口交,67.43%与男性发生过主动肛交,59.21%与男性发生过被动肛交,每次都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1.86%,5.88%、52.68%、51.67%。近1年内13.16%的MSM承认发生过群交,23.68%的MSM曾被诊断患过性病,12.83%的MSM认为自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风险很大。结论北京市MSM中艾滋病高危行为普遍存在,性传播疾病(STD)感染率高,极有可能造成HIV和STD的流行,制定针对该人群干预策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重庆市男男性行为者(MSM) 网络交友状况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为有效干预MSM HI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市206名MSM进行结构式访问与问卷调查,对半年内未进行HIV检测者进行实验室筛查,分析MSM人口社会学特征及HI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06名MSM平均年龄(22.08±1.81)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37名(66.50%),HIV感染率为21.36%(44/206)。MSM无固定性伴侣者HIV感染率高于有固定性伴侣者;MSM性伴数量越多,HIV感染风险越大;与不熟悉或陌生的人发生性行为HIV感染率高于与熟悉的性伴;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越高,HIV感染率越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MSM安全套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市MSM HIV感染率较高,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同伴网络教育与行为干预,减少联结MSM网体之间的桥梁人群,建立同性恋社会支持体系,降低MSM HI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男男性接触者HIV/STD感染及性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辽宁省沈阳市男男性接触者(MSM)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性传播疾病(HIV/STD)感染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沈阳市MSM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集血样检测HIV和梅毒螺旋体;采集尿道、肛门分泌物,检测衣原体及淋球菌.结果 共调查231人,采集血样229份.HIV感染率为5.67%,梅毒感染率为28.9%,肛门拭子衣原体检出阳性率为32.8%,尿道拭子衣原体检出阳性率为1.8%,肛门、尿道拭子淋球菌检测均为阴性.首次发生同性性行为的最小年龄为10岁.1年中有男性性伴1~5人者有101人,占43.7%;有6~10人者有54人,占23.4%.40.57%的MSM同时与女性性交.与不同性伴(固定、商业、偶遇)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沈阳市MSM中HIV、梅毒感染率较高,非保护性性交等危险因素普遍存在,应及时采取措施,控制HIV/STD在MSM中的流行,并防止其向普通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市MSM同性群交行为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经浴室、酒吧等场所招募MSM,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性行为等信息,并进行HIV检测。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群交行为相关因素。结果 共调查1 435名MSM,HIV阳性率为12.5%(179/1 435)。16.1%(231/1 435)报告在最近1年曾有群交行为。最近1年有群交行为的MSM与最近1年无群交的MSM相比,一生同性性伴数≥10个(53.7%比19.0%,χ2=125.527,P<0.01)、有异性性伴(86.6%比68.2%,χ2=31.935,P<0.01)、最近1年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28.1% 比19.8%,χ2=6.540,P<0.05)的比例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MSM群交行为相关因素包括年龄(≥50岁比≤24岁,aOR=2.25,P=0.027),与女性婚姻(离异或丧偶比未婚,OR=0.29,P=0.001),户籍(本地比外地,aOR=1.56,P=0.023),一生同性性伴数(≥21个比2~5个,aOR=8.06,P<0.001;11~20个比 2~5个,aOR=3.25,P<0.001),一生异性性伴数(≥6个比0个,aOR=2.63,P=0.005;2~5个比0个,aOR=2.58,P=0.001;1个比0个,aOR=2.01,P=0.010)。结论 台州市MSM人群群交行为比例较高、安全套使用率低、性行为关系复杂,HIV感染率高、传播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北京市男男性行为者(MSM)社交软件的使用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今后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3—5月,由社区小组招募MSM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共招募215名MSM,回收有效问卷214份。214人的平均年龄为30.8岁;学历在大专及以上者占73.4%;同性恋者占72.4%;84.6%的人主要通过社交软件寻找性伴。214人中确证HIV感染5人,阳性率为2.3%。分析显示,是否使用社交软件、是否使用同性社交软件和是否使用普通人群社交软件均与HIV感染不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高、性取向为同性恋的人更多地使用同性社交软件。63.1%被调查者自述曾经在社交软件上了解到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但自述了解程度与是否通过社交软件获得相关信息不相关。结论 MSM社交软件的使用与HIV感染情况无关,也没有增加其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但可以考虑改进同性社交软件功能,增加艾滋病防治知识内容,对MSM尤其是高学历、自我定位为同性恋的MSM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甘肃省在婚MSM人群HIV 感染状况及其分别与同性和异性的性行为特征。方法 在甘肃省兰州、天水市MSM活动场所共招募297 名在婚MSM人群, 进行问卷调查和HIV 抗体检测, 分析在婚MSM人群感染HIV 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婚MSM人群HIV 阳性检出率为4.7%;有94.6%的调查对象最近6 个月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 30.9%的调查对象最近1周有>2 名男性性伴, 肛交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5.9%;有69.0%的调查对象最近6个月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 异性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24.9%, 59.0%在最近1 次异性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调查对象中, HIV 感染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4.3%, 最近1 年做过HIV 抗体检测的比例为7.1%, 最近6 个月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的比例为92.9%, 肛交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14.3%。HIV 感染者中, 最近6 个月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为35.7%, 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60.0%。结论 甘肃省在婚MSM人群的HIV感染率较高, 且无保护的同性和异性性交行为并存, 需加强对该人群的干预和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烧伤创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株的耐药性.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K-B法,ESBLs检测采用纸片协同确证法.结果 158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产ESBLs菌51株,检出率为32.3%;53株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产ESBLs菌21株,检出率为39.6%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相仿,对氨苄西林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达75.3%~83.0%,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为41.5%~47.2%,三代头孢耐药率为39.9%~50.9%;未发现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株,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处较低水平;产酶株的耐药率高于非产酶株.结论 烧伤创面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严重,临床应提高标本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和ESBLs检测的结果,合理选用或调整治疗用药,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播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某三甲医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二者相关性。方法统计2013—2015年所有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株的耐药率,以及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下降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有关(r=0.61,P=0.0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强度上升有关(r=0.78,P0.01)。结论使用抗菌药物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因此,需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减缓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0年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取自2010年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全部标本,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对仪器提示为产ESBLs的菌种,进行确证试验.结果 2010年医院大肠埃希菌检出80株,其中产ESBLs为19株,阳性率为23.8%;肺炎克雷伯菌检出89株,其中产ESBLs为19株,阳性率为21.3%;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 产ESBLs菌株在临床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且呈多药耐药性,给临床诊治带来极大困难;加强产ESBLs菌株的监测及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控制产ESBLs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的构成比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2002年1~12月从本院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采用Kirby-Bauer(K-B)琼脂扩散法和ESBLs确证试验进行ESBLs的检测. 结果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3.7%和35.3%;产ESBLs菌株较不产ESBLs菌株表现为对抗菌药物明显高的耐药率,除个别抗菌药物外,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0.05,以及高多重耐药率;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分别是4.5%和2.1%,其次是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0%. 结论产ESBLs菌株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遏制产ESBLs菌株的产生,要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及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的临床分布状况及耐药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统计分析CRKP及CREC分离情况。结果2010-2016年7年共收集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310株(CRKP 268株,CREC 42株),CRKP检出率由2010年的1.33%上升到2016年的12.70%,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23.73,P<0.01);CREC检出率则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010-2016年均约为1.00%;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最多者分别为呼吸道标本(45.49%)和重症监护病房(31.9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CRKP和CREC除对阿米卡星耐药率稍低(分别为 80.60%、 38.10%)外,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β 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类、喹诺酮类等耐药率CRKP均>90%、CREC均在80%左右,而非CRE菌株的耐药率低于CRE菌株(P<0.01)。结论7年间临床分离的CRKP的检出率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几乎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方法采用表型确证试验测定并收集该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40株)和肺炎克雷伯菌(20株),提取质粒DNA。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TEM、SHV和 CTX M系列基因,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60株表型确证试验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均阳性,包括TEM、SHV、CTX M 3组和CTX M 9组4种基因型。大肠埃希菌中上述4种基因型阳性率分别为37.50%(15株)、2.50%(1株)、62.50%(25株)、50.00%(20株);肺炎克雷伯菌上述4种基因型阳性率分别为40.00%(8株)、90.00%(18株)、65.00%(13株)、40.00%(8株)。100.00%的大肠埃希菌和80.00%的肺炎克雷伯菌产生blaCTX M,12.50%(5/40)的大肠埃希菌和25.00%(5/20)的肺炎克雷伯菌携带2种CTX M酶基因。23例TEM基因皆为TEM 1型;19例SHV型基因包括SHV 1型6株、SHV 11型6株、SHV 12型5株及SHV 25型2株,仅SHV 12为ESBLs基因,且均来源于肺炎克雷伯菌;66例CTX M型基因,其中CTX M 14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5.00%和35.00%,CTX M 55检出率均为35.00%,CTX M 15检出率分别为20.00%和15.00%,检出少量CTX M 3、CTX M 65、CTX M 101及CTX M 123基因型。结论该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基因型以CTX M 为主,其次为SHV 12。CTX M基因型中以CTX M 14最为常见,CTX M 101及CTX M 123型ESBLs为山东省首次检出。  相似文献   

17.
产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某医院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ESBLs)和质粒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方法对2006年11月-2007年7月分离的139株大肠埃希菌和102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别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质粒AmpC酶;并用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2002年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结果139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AmpC酶及ESBLs+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8.20%、9.35%、2.88%;102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AmpC酶及ESBLs+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5.88%、8.82%、2.94%。产ESBLs菌株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单环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01~0.05 )。除碳青霉烯类及头孢他啶等抗生素外,产AmpC酶菌株对二、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等药的耐药率均明显增高(P<0.001~0.05 )。结论耐药酶的产生是导致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防耐药菌的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某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 0 0 2 - 2 0 0 4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其药物敏感(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间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5 0 7株,检出率6 .30 % (5 0 7/ 80 4 9) ,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12 1株,占2 3.87% ;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逐年上升(P <0 .0 1)。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治疗时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和延缓其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院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的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对该院2007年10月-2008年9月各科送检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双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确证试验,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出大肠埃希菌766株,其中产ESBLs株443株(57.83%);肺炎克雷伯菌632株,产ESBLs株355株(56.17%)。产酶菌株主要分离自痰(557株,69.80%)、尿(149株,18.67%)等标本。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高,对第一~三代头孢菌素类几乎全部耐药,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存在交叉耐药。结论产ESBLs菌感染严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泌尿道感染;耐药率较高,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其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临床不同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及差异,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5年12月分离自中段尿、痰、分泌物标本的大肠埃希菌,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测定,并统计比较不同标本所检出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共检出大肠埃希菌241株,其中中段尿检出128株,痰54株,分泌物59株。中段尿与痰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复方磺胺甲唑、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中段尿与分泌物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复方磺胺甲唑、头孢他啶、妥布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痰与分泌物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培氟沙星、替卡西林的耐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不同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同一抗菌药物耐药率不同,治疗不同部位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要考虑由于感染部位不同而产生的耐药性以及药物有效浓度的差异,按照药敏结果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