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简述生物传感器近年来在食品检测领域中应用,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3.
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生物胺总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快速地有效检测食品中生物胺总量的分析方法。方法用固定化的二胺氧化酶制成酶柱作为生物传感器的识别元件,将微流控芯片与化学发光仪结合作为检测元件,以鲁米诺-铁氰化钾作为化学发光体系,通过流动分析法来检测食品中生物胺的总量。结果当腐胺、组胺、酪胺浓度分别在3~500、2~100、3~200μmol/L时,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7.448X+408.93、Y=88.329X+997.13、Y=45.762X+1728.2,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6、0.9937、0.9907,检出限分别为0.7、0.5、0.5μmol/L。另外,本研究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最佳条件下对含有腐胺、组胺、酪胺的溶液分别测定7次,其RSD均小于8%,精密度较好;以腐胺为底物,连续通入鲁米诺和铁氰化钾溶液7次,RSD=1.66%,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将固定化酶保存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每10 d测定一次酶活,持续70 d。2个月内固定化二胺氧化酶酶活仅降低了15%,保存时间较长;将传感器用于检测猪肉、鲫鱼和葡萄酒中的生物胺总量,样品中三种胺的添加回收率均在90%~94%之间,回收率较高,适合检测总生物胺。结论此传感器的综合性能良好,适用于食品中生物胺总量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
为测定冷却肉中乳酸含量,建立了冷却肉中乳酸提取及酶电极生物传感器的测定方法。冷却猪肉用1 mol/L高氯酸水溶液匀浆去除蛋白质及脂肪后,以乳酸氧化酶生物传感器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测定方法线性范围0~0.50 mg/mL乳酸(R=0.999 7),检测限5.0×10-5mg/mL。回收率为97.5%~102.3%,相对标准偏差为2.6%~3.1%,日内测定变异系数(CV)为1.08%,日间测定变异系数为1.26%。该方法应用于冷却猪肉乳酸含量测定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介绍生物传感器概念、工作原理、分类及特点,综述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应用,分析目前生物传感器研究、开发及其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并对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研究、应用及产业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各种识别元素、纳米材料及传感技术在食品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对传感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研究现状,生物传感器由于其特异性好、分析速度快、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戊二醛交联的牛血清白蛋白和β-环糊精作为固定化载体固定醇氧化酶和甲醛脱氢酶,利用二茂铁作为电子媒介体,研制出在乙醇存在的条件下,测定甲醇浓度的生物传感器,同时探讨了工作电位、pH、干扰物质等对该生物传感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工作电位为0.35 V;pH 7.8时,传感器有良好的响应性能,响应电流与甲醇浓度在0.005%~0.08%时呈线性关系,最低甲醇检测浓度在0.002%,达到95%稳态的时间不超过20 s,且重现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羧甲基赖氨酸(CML)的检测方法,为食品中CML含量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传统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包括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免疫分析法、核酸分析法等,其可靠性高,但检测限低、繁琐且费时.传感器是整合生物学、化学、光学等技术的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本文对比了沙门氏菌的传统检测方法,重点分析了近几年来基于纳米材料、适配体的光学或电化学沙门氏菌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食品中砷(As)超标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从而引起人们对砷危害性的高度重视。虽然传统的重金属检测技术能对食品中的As进行低浓度的测定,但是同时存在仪器昂贵、样品前处理复杂、检测成本较高、需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等缺点,不利于食品中应急事件的快速检测,因此仍需要发展一种成本低廉、简单快捷、准确高效的检测方法,用于食品中重金属As的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技术由于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且能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监测等特点,使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中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新技术,同时非常适用于食品中应急事件的快速检测。本文主要以大肠杆菌、蛋白质、DNA和核酸适配体为基础的生物传感器为例,对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在食品中重金属As检测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作重点综述,并对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作为快速检测生物分子的工具,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农作物及临床医学的致病菌检测与诊断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其中可视化光学生物传感器由于其高灵敏度、高精度和高选择性等特征而受到广泛关注。综述比色光学生物传感器、等离子体光学生物传感器、微流体光学生物传感器近年来的最新进展。讨论并总结各种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特性与局限性。论述多元化集成光学生物传感器在今后食品安全检测与监管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其在微生物快速检测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过去数十年内被各领域学者们广泛研究.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通常作为水体系统污染情况指示菌.该文综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及其检测原理,介绍基于传感原理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彭文杰 《食品界》2021,(4):103-103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是一种微量分析技术,具有成本低、反应迅速的特点,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被广泛地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生物传感器在食品鲜度、食品添加剂、食品微生物、生物毒素以及农药、兽药残留测试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具有流产和雌激素作用、致畸、致癌性以及神经毒性等,其污染严重影响动物源和植物源性食品及原料的安全。高灵敏、强特异性的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有效检测手段。结合近4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荧光生物传感器、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等各种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其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等特性,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传统的检测手段不仅检出速度慢而且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差。现如今随着生物和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涌现了许多新兴的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便是其中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市场的技术。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能够实现高效快速实时检测和监控食品中的微生物,从而为建立新的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体系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分类,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生物传感器在检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方面的应用进展,对比了各类传感器的优缺点,总结存在阻碍商业化发展的因素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蒋云升  毛羽扬  董杰  陈娟  章海峰 《食品科学》2006,27(11):109-111
基于河鲀毒素(TTX)对细胞膜Na+通道的阻断作用,建立一种检测TTX的简易组织生物传感器。组织生物传感器由pNa电极、青蛙膀胱膜、电位计等构成。在pNa电极顶端用两层醋酸纤维薄膜包裹,中间夹入青蛙膀胱膜,构成感受器。将电极插入pNa=4的NaCl溶液中,使电极输出信号趋于稳定。将TTX被测液注入感受器系统,测定感受器输出量的抑制值。每次测定只需5min。最低检出限为0.002MU/ml(3.56×10-3μg/ml)。用0.003%Na3N保存,可连续使用250h。以生物传感器和小鼠生物试验法比较,建立了工作曲线,便于在餐饮企业对原料鱼进行检测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应用染料结合赖氨酸(DBL)法测定大豆粕中赖氨酸含量的研究。试验了不同丙酰化时间:10、15、20、30min,不同染色时间:60、120、180min对赖氨酸测定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大豆粕样品重为180mg,丙酰化时间控制在15min,染色时间控制在120min,则赖氨酸测定的结果误差可以保持或接近在±0.03%。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为原料生产赖氨酸成本较低,但是玉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对赖氨酸生产过程中的糖化和发酵两个工序影响比较大。对糖化影响主要反映在滤饼的过滤和糖转化率;对发酵的影响主要为蛋白质产生胶体溶液和泡沫使发酵溶液供氧不足,影响茵种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使得大家都已经谈食色变,如何能够准确检测食品质量是否安全,是当务之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这项项目中来,其中生物传感器是比较常用并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本研究将对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及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